发挥教材范例,凸显人物对话的教学价值

2018-03-05 21:55吉丽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1期

吉丽娟

[摘 要]人物对话是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常见形式,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的价值,引领学生从具体的课文情境出发,感受人物对话在内容价值、言语形式等方面所蕴藏的教学价值,从而让学生在感知、积累与运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价值,真正提升学生人物对话的表达能力。提出:在内容上要实现由内容到形式的维度转变,在教学方式上要实现由渲染到交融的策略递进,在教学程度上要实现由理解到会用的能力迈进,从而真正提升人物对话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内容遴选;策略甄别;程度把握;人物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66-01

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中,将近一半的课文都与人物的对话有关。不会描写对话,也是这一阶段学生在习作中暴露出来的最严重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紧扣文本中的对话资源,探讨究竟要教些什么?用怎样的方式去教?教到什么程度呢?笔者结合《孙中山破陋习》一文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什么”的内容遴选:由内容到形式的维度转变

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教学,学生可以得到什么呢?从言语形式上看,能认识到对话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形式,尤其凸显人物内在心理的有效手段;从内容上看,能够准确洞察人物所要表达的意蕴,感知人物内在的情感;从表达上看,能夠学会合理地选择、甄别素材,学会巧妙而有艺术地表达。这几个方面彼此交融,相互作用,由此形成的教学就应该集中在“理解对话内容”“揣摩对话形式”“练写对话片段”上。

《孙中山破陋习》主要描写了孙中山与妈妈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结合对话内容,提炼母子对话的主题,并概括出他们对话包括了哪些内容;其次,引领学生深入言语形式,揣摩作者是借助怎样的形式,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述对话的;紧接着,要引领学生依托人物的对话内容,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走进对话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开掘契合学生认知的练笔资源。这篇课文中姐姐的形象举足轻重,但没有一句对话描写。这一缺失却为学生进行对话练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引领学生围绕着“孙中山与姐姐”的对话,模仿课堂中学习的对话方法展开练笔,将自己积蓄的情感和积累的方法运用对话的形式展示出来。

二、“怎么教”的方式甄别:由渲染到交融的策略递进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二学段的对话描写,可以采取渲染情境,读写交融的整体策略,具体可以列分为四个步骤加以实施:圈画核心词语,理解对话语言;紧扣标点符号,体悟人物语气;聚焦提示语,读出角色特点;渲染可感情境,练习对话片段。

如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时,教师就依据上述步骤进行了四步教学:首先,学生自主阅读对话,文中人物的哪些语言撞击了你的心灵,圈画出来,紧扣“既然……就……”“受罪”“祖宗”“笑话”等词语,引领学生感受姐姐的痛苦和母亲的无奈,在洞察妈妈语言的基础上,深入感受缠脚对人的伤害,理解孙中山破陋习的深层原因;其次,教师引领学生抓住孙中山说话时的“?”“!”,走进人物内心,读出人物的责问和抗争,紧扣妈妈的“!”“……”感受人物的心疼与无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提示语,通过位置的分离、调换以及人物动作、神情的细节刻画,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人物对话时的画面,从而将人物内心的变化演绎出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假如孙中山来到姐姐房间,目睹姐姐缠脚时的痛苦模样,会与姐姐有着怎样的对话?借助对话的形式描写出来,并尝试灵活运用标点符号、合理安排提示语、大胆想象人物的对话内容。

三、“教到什么程度”的界定把握:由理解到会用的能力迈进

依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教学要求,教材文本中人物对话的教学应该以下面四个维度为底线:1.理解对话内容;2.感知对话形式;3.活化对话角色;4.学写对话片段。只有真正达成这一目标,第二学段人物对话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还以《孙中山破陋习》为例,在教学人物对话时就需要达成这样的程度:首先,紧扣人物对话的语言,了解孙中山和妈妈的对话以“缠脚”为主题,分别涉及缠脚的原因、由来以及人物的不同态度;其次,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本创作中,人物的对话是随着具体情境、人物心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孙中山和妈妈的对话前后一共两次,都是以孙中山的责任和妈妈的解释为主要形式合理推进的,读来不觉累赘拖沓;其三,教师要以课文内容为蓝本,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语言所描写的画面通过想象的方式再现出来,合理补充人物的动作、神态,并综合提示语、标点符号等抒情表意的符号,揣摩人物的话外之音、洞察话里之话、体验话中之情,化解教学难点;最后,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对话内容的感知和形式的辨析中走出来,更好地向实践运用迈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另外,要求学生在练写对话片段时,不仅要明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在情感,更应该充分开掘语段的外显形式,让感知与积累向言语运用能力转变。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