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路
语言教学是语文课文教学的核心,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不仅包括基本知识,如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更须要通过对每一字、每一句地细细咀嚼,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就是“悟”带来的喜悦。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那么课文教学与“禅道”、“诗道”也是相近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台湾作家三毛说她读了四十遍《红楼梦》等于读了四十部巨著,这种常读常新靠的就是“悟”,由“悟”而宣泄自我的情感,提升自我境界。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不仅包括基本知识,如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辭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更须要通过对每一字、每一句地细细咀嚼,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体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而这种对情感的挖掘,正是现在课堂教学经常忽略的,却又是至关重要的,忽略了情感,如何谈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表达的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需求,这才是更高的要求,也是当下急须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一、炼字、悟情
如“东京无非也是这样”(鲁迅《藤野先生》),感悟这句话的关键是一个“也”字,此字弦外之意是另外还有“无非也是这样”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了解它的背景就可知道,原来鲁迅在写《藤野先生》一文的前四天,写了《琐记》,记载了当时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深感“乌烟瘴气”,“所余的还是只有一条路,到国外去”。《藤野先生》记叙的就是鲁迅到了东京仍感“东京无非也是这样”,意思东京与南京一样,“清国留学生”的思想并不佳,和国内差不多,也是一片乌烟瘴气。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厌恶慨叹。
二、思辨、悟意
讲解《孔乙己》一课时,可以结合自己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以及科考制度的利弊,通过对比,让学生理清思绪,独立思考,通过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撞击出热烈的火花。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辩论会,比如老师给出讨论的题目,孔乙己对他的态度,是哀还是怒?在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参考,当然学生也可以反驳教师的观点。
三、语境、悟人
在小说作品中,“悟”人物的性格特征,须结合特殊语境。如 “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林冲的谨小慎微,安分守己的性格跃然纸上。
四、品读、悟美
悟语言的委婉含蓄朦胧之美。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雾。”(朱自清《春》)作者笔下的春雨图是何等之美!细雨如丝,烟雨蒙蒙,真可谓“画桥雨过月模糊”!春雨象什么?牛毛?花针?细丝?都象又都不象,这似与不似之间,不就是一种模糊么?“密密地斜织着”,密到何种程度?斜的角度是多少?全没说,不也是很模糊的么?但它却给人一种朦胧美的享受。
语文,是工具性与功能性的统一,我们应该在理解基本字词的基础上,更要去挖掘它的美,让语文不仅成为一门学科,还要成为一门艺术。教师应该起一个示范作用,不仅引领学生去学习,还要引导学生怎样去理解汉字,理解它身上所代表的精神,语文课不是一门必修课,它是一门人生体验课,需要阅历,需要思想,需要用心。
所以,某种程度上,它的功能性更是我们应该追寻的目标,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学语文,没有谁学得好,谁学得不好,只有谁体会得深,谁浅尝辄止。美的领悟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工作在一线的教学工作者,要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秉承“心中有一桶水,方能提供学生一碗水”的思想,时刻要求自己。探索的道路,往往充满荆棘与坎坷,同时也会受到各种质疑,此时,我们也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而这颗热心往往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相信在探索的路上,我并不孤单,因为有同我一样的许许多多的热爱教育的同事,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22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