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军
[摘 要]基于城中村学生不良的思想状况和部编教材“立德树人”的编写理念,初中古诗文教学在传承我国文化传统时要遵循“润物无声”的德育渗透原则,可以按以下路径推进上述教学实践:一是解读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二是分析人物,學习先贤的高尚人格; 三是整合资源,体验文化的传承发展;四是开展活动,落实德育的无声渗透。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古诗文;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01-02
贯彻与落实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原则与亮点(即创新点),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里语文研究、教学、检测与评价的主要任务。王本华在《强化核心素养 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中认为,部编语文教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建设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有特色,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新的教材体系。“立德树人”,作为十八大提出的根本任务,成为部编教材编写的主要理念之一,这是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要求。对比人教版教材与部编教材,我们发现,古诗文篇目增加了。据有关数据,古诗词在小学阶段12册教材中所占比重为30%。古诗文篇目与内容的增加,是部编教材语文学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国家主权与海洋意识”,尤其是贯彻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呈现形式之一。
现在,部编教材既编入了大量的现代文,又穿插了古诗文的内容,其目的是“要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让他们从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得到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熏陶。我校地处广州城乡接合部,学生虽早已告别了“人之初”的童年,但在心理上正处于第二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是非的判断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家庭和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一些城中村初中生的思想观念令人担忧,他们或没有远大的理想,怕辛苦,依赖性强,常沉迷于电子游戏;或价值观错位,是非不分,黑白不明,对无私奉献的人无动于衷,对明星(艺人)却顶礼膜拜;或不懂得待人接物,以自我为中心,脾气暴躁,不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团结同学,没有集体观念……
基于上述部编教材“立德树人”的编写理念以及城中村学生不良的思想状况,我们从2016年秋季开始实施区小型课题“基于部编教材‘立德树人编写理念的初中古诗文教学德育渗透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总结,初步形成“基于部编教材‘立德树人编写理念的城中村学校初中古诗文德育渗透的基本路径”,现阐述如下。
一、解读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古诗文无论是选修课文还是必修课文,其中都有许多作品文质兼美,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又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要本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原则,抓住每一个德育渗透的契机,熏陶感染学生,做到育人无声。
在讲授必修课《龟虽寿》(人教版七上)时,可以先让学生熟悉《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的形象,然后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品味和体会课文特有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和音乐美。《龟虽寿》是初中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词,有些教师由于没有经历过小学阶段的教学,在讲授课文时除了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外,更侧重于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哲理。这对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自然不容易适应,个别学生也因不适应导致无法接受教师的讲解。在讲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先熟悉课文的写作背景,并结合课下的注释初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之后通过反复朗诵,让学生用心品味诗人的情怀。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学生相互分享自己认为最喜欢、最优美的诗句,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教师还可以给他们解读诗人曹操的写作情怀、对人生和事业的专注。上述做法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从他们兴奋的面容和光亮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古诗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语文的热爱。迅猛发展的城中村地域虽然给了每个家庭可观的经济收入,但亦迅速影响了人们勤劳俭朴的观念。不少学生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又缺乏进取精神,终日沉迷于玩“六合彩”、打麻将及手机微信等;个别家庭更由于夫妻离异、忙于做生意而直接伤害到他们的子女。目前,城中村的学生普遍无心向学,缺乏理想抱负。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在讲授本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深入解读诗人的创作情怀,并结合学校周边区域的发展及前景,引导学生要学会尽快适应环境,把握机遇,不断进取。通过讲授,学生都觉得事在人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二、分析人物,学习先贤的高尚人格
第斯多惠曾经讲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初中语文教材的人物画廊中,有许多丰满、立体、感人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蕴含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深刻的做人道理,这些光辉的人物形象虽然离我们或已久远,但他们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们。如在讲授《浣溪沙》时,可以先让学生熟知: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虽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的心灵是那样的美好,他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他让我们了解到人生最大的价值是有所作为。城中村的学生,其物质条件和与外界的接触机会要好于偏远的山村。教师应引导学生排除家庭及社会中不利的因素,奋发进取,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品味苏轼“积极进取、热爱生活和阔达乐观”的精神,明确初中阶段的人生需求,走好人生的第一步。endprint
另外,在教授初中古诗文时,可以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并熟识许多名作名篇的作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人生态度和感悟、人格魅力和精神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挖掘、渗透。如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夸父,一生仕途坎坷历经沉浮却又乐观旷达的苏轼,忠贞爱国、忧国忧民的文天祥,渴望金戈铁马、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辛弃疾,他们都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教材。
三、整合资源,体验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整合课内外资源,例如讲述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获得滋养。如在教授《夸父逐日》时,可先给学生讲述一个关于彭加木的故事:彭加木,原名彭加睦,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汉族。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不幸在罗布泊失踪。新疆茫茫戈壁中的罗布泊地区是我国古代沟通东西方文化“丝绸之路”的要冲,那里既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有丰富的矿藏资源。近百年来,中外科学家都对它很感兴趣。但由于环境恶劣,交通困难,长期以来人们对那里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学考察,那里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当彭加木第一次来到新疆,他便立下了改造戈壁的志向,他愿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去改造它、开发它,为正处在蒸蒸日上发展建设中的祖国发现更多的资源。“昂藏七尺志常多”展现了彭加木的远大志向。
听完这个故事,学生都很震惊,但同时更震撼他们的是彭加木人格的魅力。彭加木远大的志向和对事业执着的追求让学生肃然起敬、感慨不已,这个故事带来的触动和感化效果远远超过正式的说教。
四、开展活动,落实德育的无声渗透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德育渗透的途径也丰富多彩。在过去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尝试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促进德育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利用假期时间开展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适量的书目,有《汉乐府诗词》《唐詩三百首》《史记》等,学生选择一两本阅读,并写心得体会,在开学的时候专门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大家积极踊跃、畅所欲言,或谈对作品中人物的看法,或对某一诗句深入挖掘,气氛热烈,开阔了学生的视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心智的提高,完善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如,我们还尝试在班内开展“古诗文书法大赛”,作品自选,书写用具(硬笔、毛笔)自选,字体自选,将获奖作品张贴在班级的“风采栏”。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我国古典诗文的兴趣。
此外,在参加白云区第六届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美文的表演赛中,教师抓住难得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创作诗歌《江山如此多娇》,并认真进行诵读指导。在一次又一次的校稿中,在一遍又一遍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喷发中,唤醒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真切体会到了获奖之后的激动和骄傲,明白了“事在人为”的真意。
综上所述,“解读文本—分析人物—整合资源—开展活动”等初中古诗文德育渗透的基本路径已经在我校得到验证,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近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毕业及升中考试语文、数学和英语满分为150分,其余科目及年级按100分计算。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