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回顾与反思”的不同视角

2018-03-05 17:59杜红梅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

杜红梅

【摘 要】新教材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完整经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全过程。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回顾与反思”却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学生缺乏判断结果合理性等反思意识。通过对《百分数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研究得出,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能力可以从“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为什么条件变了,变化幅度不变” “不同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个视角展开,从而从“假设”走向方法的优化,进而初步建构问题解决的模型。

【关键词】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假设法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一)”例5:连续“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二、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新教材《百分数(一)》单元中新增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的重点是找准单位“1”,理解用假设法解决单位“1”连续变化的百分数问题。难点是感悟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特征。

对于此类解决问题的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将重心放在“寻找单位‘1的量,画图辅助理解题意,找数量关系列式解答”上。这样的教学过程,课后学生往往对此类问题的题型结构特征、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甚了解,学生只是知道“可以用假设法做”。如何让学生具备想出“怎样用假设法做”的方法和能力,我们可以尝试在“回顾与反思”环节上下足功夫。具体而言,本节课,我们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回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经历假设、调整、发现来解决单位“1”连续变化的百分数问题,凸显假设法的意义与价值。二是沟通反思不同策略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选择方法优化的意识。三是抽象此类解决问题的结构、数量关系、解决思路,突出基本解题模型的构建。

三、教学实践

(一)自主探究,初步感知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1.出示情景。

为了迎接“双十一”,某图书网站推出促销活动:十一月比十月降价50%。促销结束后,十二月比十一月涨价50%。

师:看懂了吗?爸爸妈妈也觉得自己看懂了。

妈妈知道这个消息后,迫不及待地與爸爸分享,“快去买书吧,不然又要回到原价啦”。爸爸摇摇头:“不对啊,好像和原来的价格还是不一样啊。”

师:你们觉得谁说的对?

生各抒己见。发现两次变化的单位“1”不一样了,所以不能回到原价。

师:十二月的价格与十月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请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练习纸上。可以画画图、列列式。

2.生独立探究,师巡视指导。

3.交流方法。

①假设十月的价格是100元。

②假设十月的价格是“1”。

③假设十月的价格是“a”。

师:为什么假设十月的价格是100、1、a,降幅都是25%呢?

小结:不管假设十月的价格是多少,并不影响求出十二月的价格是十月的75%,也就是降价25%。

4.回顾反思。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小结:当我们不知道十月的价格时,可以用假设的方法来解决。不论假设十月的价格是多少,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根据十一月的价格是十月的50%,求出十一月的价格。再根据十二月的价格是十一月的150%,求出十二月的价格。最后将十二月的价格和十月的进行比较,求出变化幅度。

【设计意图】回顾解题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假设法是解决这类看似缺少条件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假设具体量、单位“1”、字母,不同的方法沟通比较,感知假设具体量和单位“1”的本质是一样的,变化幅度和最初假设量的大小无关。通过方法优化,感受假设单位“1”的简洁性,发展优化意识与能力。

(二)变式练习,抽象此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1.改编例题。

如果十一月比十月涨价50%,十二月比十一月降价50%。十二月的价格与十月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师:题目变了吗?你知道了什么?十二月与十月的价格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举手表决)

它的变化幅度又是多少呢?

2.列式解答。

师:做完的同学,请你按照先假设……根据什么……求出什么……来说一说。

3.反馈交流。

生展台反馈,按照要求回答解题过程。

4.题组对比。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不管是先“涨”后“降”还是先“降”后“涨”,十二月都降了十月的25%。

师:为什么前后两次都是50%,先“涨”后“降”,先“降”后“涨”,价格都没有回去呢?

生:先“降”后“涨”是根据1?(1-50%)?(1+50%)求十二月的价格,先“涨”后“降”是根据1?(1+50%)?(1-50%)求十二月的价格,两个算式本质上是一样的,十二月的价格都是十月的75%。

小结:在涨、跌幅度一致的前提下,先“涨”后“降”和先“降”后“涨”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第一题和第二题对比,前后两个条件发生了变化。题一是先“降”后“涨”,题二是先“涨”后“降”,但是两题的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学生带着这样的认知冲突回到线段图上找原因,反思两道题目的区别与联系。发展沟通比较、探究问题本质的能力。

5.方法提炼。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这类问题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可以怎样去解决呢?(同桌讨论)

小结:都是三个量进行比较,先找准原始量做单位“1”,再根据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求出中间量以及最终量。把最终量和原始量进行比较,求出变化幅度。(板书:原始量A—中间量B—最终量C)endprint

【设计意图】适时进行方法比较提炼,感受解决此类看似缺少条件的问题都是先找准原始量做单位“1”——再根据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求出中间量以及最终量——最后把最终量和原始量进行比较,求出变化幅度。初步感悟数学模型,培养概括同类问题特征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意义与价值

师:既然百分数相同没有办法回到原价,那么,(变例题)如果十二月的价格想要调整回原价,那么十二月需要比十一月涨百分之几?

请生猜一猜。再出示线段图。

四、课后反思

新教材强调让学生完整地经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全过程。本节课我们尝试让学生无痕地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无痕是浮于表面的,是没有郑重宣告每个环节的具体名称的,无痕是留于心底的,是让学生真正经历读题后的问题理解,分析后的具体解答,回顾后的反思小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即通过回顾与反思,从不同的视角,多层次地对经历的解题过程、思维过程进行分析与考查,从而探索一般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沟通知识联系,优化思维过程。

“回顾与反思”可以有不同的水平,第一层次水平即为“校驗”,可以通过估算或者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初步判断问题解决的合理性,也可以通过“代入检验”,精确判断答案的唯一性。本节课,我们试图从另外三个不同的视角来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其一,回顾“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形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一般经验。尽管在“工程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假设法的初步体验,但是在第一环节学生尝试解答的时候,有些学生还是表现出了无从下手。在部分学生提醒可以用假设法来做,紧接着才有了假设十月的价格是100元,单位“1”“a”这样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当看似缺少某个条件时,可以先假设一个量来尝试解决问题,初步体会假设法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一般经验。而在假设量不同的前提下,对比沟通发现变化幅度都是一样的。自然而然地达成在众多的假设中,尽可能选择优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其二,对比“为什么条件变了,变化幅度不变”,再次凸显假设法的意义与价值。在例题探究后,简单交换了“涨”和“降”的条件,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再次通过假设法解决问题,从而发现前后两次的变化幅度是一样的。对比沟通,寻找原因。有学生结合线段图具体说前后两次是如何“涨价”与“降价”的,因此幅度一致;也有学生直接把两题的算式进行比较,发现“1?(1-50%)?(1+50%)”与“1?(1+50%)?(1-50%)”两个算式的本质一样。通过对比,再次感受假设法是解决此类单位“1”连续变化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假设起点的敏感性。

其三,反思“不同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初步构建此类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同一类型的解决问题,求解的方法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性,需要我们带着学生一起去反思感悟。解完两题后,通过让学生对比沟通“这类问题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发现解决此类问题,都是先假设原始量A,通过已知的数量关系求出中间量B及最终量C,再通过比较A与C,求出变化幅度。通过观察、比较、沟通、联系,初步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以期能推广引申到其他同类问题上,达到学习一道题,解决一类题的学习效果。

(浙江省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 310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设计
新题展(函数与圆锥曲线)
新题展(选修4)
新题展(函数(一))
新题展(推理与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