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林+庄建华
【摘要】信息技术将人类带入新媒体环境,人们可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间与地域的束缚,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大学英语口语学习也可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的优势,结合建构主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三大理论,构建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模式,为课内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从而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此,笔者建议,可先为学生构建学习环境,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分组,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最后利用评价体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英语 课外合作 微型学习模式
引言
新媒体环境使信息技术手段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利用新媒体环境构建新型学习模式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学英语口语学习需要学生多加实践,因此,构建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模式尤为重要。只有合作才能促使學生利用英语多加交流,不仅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可提升其口语交际能力。本文将结合阶段性、趣味性、合作性、自主引导性的构建原则,探究大学英语口语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作为主体,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此学习模式中仅起到组织者、引导者与辅助者的作用。结合新媒体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的同时还可为其创建真实情景,从而最大限度的围棋提供交互学习功能,使学生与同学进行交互性学习,为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依旧将“学习”作为主体,具体包含自愿性、自主管理、过程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等要素。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自主学习理论可使学生学习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因此,需利用新媒体环境的优势,促使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并不是与教师毫无关系,教师还需发挥其引导作用。根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大,如若没有教师的引导与监督,自主学习将会难以进行。
3.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促使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学习模式,旨在学生利用合作达到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理论将小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已有很多教师应用了合作学习理论,也证实了此理论的实效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需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增加学生口语交流的机会,使其保持较高的参与度,优化口语学习效果。转变学生学习观念,为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语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模式的构建原则
1.阶段性。阶段性原则指在口语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同的阶段中需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一原则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具有全面的理解,也要求学生对自己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评价自身语言知识、口语表达能力、文化背景等相关水平。因此,可将学生英语口语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模式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基础阶段与提高阶段。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语言技巧、辨音能力、语法文化掌握能力的针对化提升,形成相互联系、彼此融合的统一学习体系。
2.趣味性。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是其学习的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则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因此,大学英语口语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模式的构建不可忽略知识的趣味性,只有利用有趣的知识与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能积极的加入学习过程中。通常情况下,趣味性的提升分为直接性、间接性两类特点。直接性指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习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间接性则指学生本身的自觉性息息相关,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提升其学习水平,自觉性与学习兴趣必不可少。因此,加强学习的趣味性是整个合作式微型学习模式的重要任务。
3.合作性。合作性原则主要指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小组学习模式,使其共同开展活动,并利用合作的促进性提升学习水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在交流中获得学习效果,在实践中提升学习水平,这也是促使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将合作性原则应用于英语口语课外微型学习模式,可促使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人物,最终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这便需要教师在课外学习之前,先将学生分为小组,结合其自身兴趣引导其参与课外活动,利用真实情景,培养学生口语应用能力。此外,合作性原则与自主引导性原则不可分离,教师仍需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学生学习出现瓶颈时可为其指明正确的方向。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语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
1.构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环境。
(1)建立合作式微型学习网站。首先,需发挥校园学习主阵地的作用,利用校园网建立英语口语课外学习网站,为合作式微型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与环境。同时,大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主要需超越自己,但学生口语实际训练的机会却少之又少,在口语学习网站上进行训练与交流可有效减弱学生的紧张心理,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另外,学生还可在此网站上利用英语交流日常、交流专业,使每次聊天都有较大的能效。建立英语口语合作式微型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的自主学习环境,从根本上转变大学英语口语学习原则,有利于英语口语学习水平的提升。
(2)建立合作式微型学习中心。首先可在校园网站内建立学习中心,设置英语角、口语角等相关活动,为学生英语交流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在进行活动设置时,还需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将学习中心分为两部分,例如,口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进入学习中心后必须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英语环境潜移默化的条件下,学生英语水平得以稳步提升。而对于口语水平较弱的学生而言,则需先培养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为其提供针对化学习条件与口语交流环境,最终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此外,还可在网站上设置电台模块,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可自主播放英语新闻、文化故事等辅助类学习知识。不仅利于学生日常语言的积累,还可通过英语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语感。endprint
2.选择大学英语口语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内容。大学英语口语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不仅要针对英语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还需学习与读音相关的音标、字母组合、词汇等相关知识,同时结合当前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要求可知学生的听、读能力也尤为重要。通过听、读能力等各项技能的输入,促使学生对英语信息进行自主处理与加工,从而培养其口语交际的输出技能。笔者将从语言技能以及学习内容两个方面出发,探究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内容的构建模式。经过总结与归纳,可知英语口语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内容主要分为音标、语法、词汇、词组、句子、阅读、口语练习等模块。音标是口语练习的基础,只有真正掌握音标的读法,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语法则主要体现语言的结构与规律,是口语应用的约束与规范。词汇、句子、词组则是英语的基础,只有掌握这些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才能在微型学习中掌握更深入的知识。阅读与口语练习需结合进行,只有阅读量足够,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语感,从而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而大学英语口语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内容的分类也十分必要,只是分类理论在各类学习活动中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不同的学科中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英语口语学习内容则更重视知识的输出,输出的前提则是学生理解性的输入,这便是学生能够听到、看到的知识材料。新媒体环境下,需对知识材料进行筛选,从而发布于网络平台上,供学生下载、交流。同时,学生还需将部分学习任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决,这便需要教师将知识材料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将其有针对性的发布于学生,将大学英语口语知识内容按照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划分,从而满足学习模式中趣味性、自主性、合作性的構建原则,从而提升学生口语能力。
3.设计大学英语口语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活动。合作式微型学习活动重点在合作与活动层面,因此,教师需在活动设计前将学生进行分组。首先,在学习之初,教师可将学生自由分组,学生可选择关系较好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学生的配合则会更加和谐,为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起到积极作用。在学习初期,熟悉的同伴交流更加频繁,在参加活动时也能积极参与讨论,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更深入后,教师则可将学生按照口语能力差异进行分组,每组配备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学生,使其帮助口语水平较为薄弱的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下来,教师则可结合新媒体环境为学生设计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活动,具体可分为三类。首先,可设计以“微时代软件”为基础的学习活动,例如,微博、微信等学生常用交际软件,可将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更快捷的传递给学生。同时,此类交际软件的技术门槛较低,只要有网络,学生便可通过此类软件获取知识。也可将自身感兴趣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使信息得以不断的共享与交流。学生也可根据小组构建微信群,由教师在群里发布学习任务,学生也可利用微信的语音功能在群里用英语进行交流。其次,则是以微型课程为主的课后学习活动,微型课程具有专题性、模块性等特点,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卫星课程更具针对性、灵活性等特点。教师可针对课堂学习内容,为学生录制微型课程视频,视频时间大约控制在15分钟左右,视频中要展示出教学重点,学生在观看后能直观的了解到口语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师也可将教材中繁杂的内容进行分类与细化,并将学生口语练习中易犯的错误整合成微型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传递给学生。第三则是以微型网站为主的微型学习活动。例如国内相对来说又名的英语口语学习网站:沪江英语、可可英语、普特英语听力等。
四、结语
微型学习作为新媒体环境下更为实用的学习模式,使大学生英语口语的合作学习、个性学习成为可能。但在构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合作式微型学习模式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口语水平,并根据其水平进行分组,从而设计更具针对化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敏.微型学习理念下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J].软件导刊,2015(03):32-34.
[2]严玉丹.大学英语课外合作学习-基于口语合作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5(08):31-32.
[3]王晓冬.英语口语课外活动设计的原则与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179-181.
*本文研究为浙江工商大学校级高教课题“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构建与验证”(项目编号xgy16030)和浙江工商大学校级科研课题“二语写作自我效能感与写作策略对写作成绩的影响”(项目编号XJ16-3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黄秋林(1983.1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文学硕士,讲师,从事语料库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
庄建华(1971.01-),男,汉族 浙江海盐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从事二语习得、英美文学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