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凤
【摘 要】本文基于苏轼诗词的豁达词风的特点,在中职语文苏轼诗词教学中采取带着感情朗读、增添教学配乐、鼓励模仿创作、开展鉴赏活动的策略,并以此为突破口,有效地推进中职语文诗词教学。
【关键词】诗词 鉴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110-02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以和谐的韵律、精炼的文字组合、精巧的结构安排等向人们传递着唯美的文学信息,体现着中华古典文学的独特之美。古典诗词已经被纳入中学语文的学习体系,是学生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
诗词学习最关键的是要学会赏析。带着审美的目光来审视古典诗词,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美学体验,品味到蕴含在诗歌中的缕缕美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心底热爱古典诗词,自觉进行诗词学习。
中国古代不乏文学大家,他们以独特的风格,创造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苏轼作为文学大家之一,其诗词自成一派。在中职语文学科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苏轼诗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苏轼诗词的磅礴大气之美,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意义,从而产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带着积极主动的热情进行诗词学习。
一、苏轼诗词的特点
众所周知,苏轼诗词清新自然、亦庄亦谐,似信手拈来,其诗词题材广阔、涵盖内容丰富,是宋词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苏轼诗词对题材、意境及语言等都进行了积极主动的创新尝试,开创了一代豁达诗词之风,同南宋词人辛弃疾合称“苏辛”。
苏轼诗词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豪迈奔放,饱含慷慨、豁达之风,既有精忠报国的磅礴大气,又有感史伤怀的豪迈,其代表作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正是这些别具一格的特点,使苏轼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自成一派,广为流传。苏轼诗词的磅礴、奔放与豪迈也成为后人研读、赏析的精华所在,被读者所称赞、甚至模仿。
二、中职语文加强苏轼诗词教学的意义
文学本身是一种美学,因为文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创造性,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才使得文学作品焕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特别是古典诗词,古人以精练的语言、措辞巧妙地构筑出一篇充满和谐韵律的美妙诗词篇章,不仅在向后人揭示出发人深思、令人深省的道理,也为人们带来了和谐的韵律美感享受,正是因为具备这一美学特点,古典诗词才被后人所称颂,一些经典之作才经久不衰。可以说,学习古诗词一方面就是赏析其中的美感,另一方面则是对古诗词独特创作模式的学习。
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通过赏析、品尝苏轼诗词的美感,体会其内部非同凡响的韵律,通过对古诗词进行深层次挖掘、深入赏析,挖掘其中的美,不仅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还能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价值所在、意义所在,从而更加自觉地学习研究古诗词。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是语言世界的秀木,也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引导学生发现、品味与赏析古诗词中的美,客观上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入地学习语文,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方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
学生一旦掌握了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便能够带着赏析的目光自动地配合学习,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率也将得以提高。
三、中职语文苏轼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带着感情朗读,体会韵律之美
古诗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充满了和谐的韵律,特别是苏轼的诗词更体现出一股独特的韵律与情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体会其中的节奏与韵律,感受其中的韵律之美,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古诗词。当学生发现其中的韵律美感之后,则会自觉进入学习状态,也就能更为高效地学习古诗词。
如苏轼诗词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浣溪沙》,其中充满了和谐的韵律,最为典型就是词尾的押韵,“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整个上阙充满着统一的韵脚“xi、ni、ti”,押“i”韵,这就是苏轼诗词的一大显著特点——充满了和谐的韵律之美。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诗词,让学生体会到其韵律之美,然后,让学生自行模仿朗读练习,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则可以让某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律美、和谐美,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诗词韵律的美感,全身心地投入朗读,随着情感的融入与朗读节奏的把握,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从而更积极地配合教师来深入研讨、学习,在和谐的诗词韵律中加快了自学的步调。
(二)增添背景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苏轼诗词的豁达之美体现在其和谐的韵律、巧妙的语言措辞以及巧夺天工的词句创设,这一切的美感都需要以一种创新性、创造性的方式来诠释出来,具体做法之一是播放背景音乐,也就是将音乐与古典诗词融合起来,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情境,让学生在音乐旋律中体会,从而更好地感受到诗词学习的乐趣,体会到苏轼诗词的美感。
很多古典诗词都已经被后人变化运用,例如:原词不变,附上旋律曲目,变成了一首首广为流传的歌曲等,对于苏轼诗词来说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首千古流传的词作不仅是学生重点学习的对象,也已经被后人改编成歌词,成为了一曲动听的、撩人心弦的、广为传唱的曲目。教师不妨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此曲目,第一遍让学生先听,学生一边听、一边体会曲目的节奏和旋律,第二遍则慢慢进入状态,甚至自行跟哼、模仿跟唱、试唱。学生在试唱过程中更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律,更好地体会到此词的美感。在自唱过程中,学生不仅倾注了情感,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对此词的理解和認知,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赏析状态,甚至自觉地进行背诵。
教师在播放背景音乐的同时,也要充分地利用幻灯片画面,在每一句歌词对应处设置图画背景,例如:第一句“明月几时有”,多媒体大屏幕中呈现出一幅夜空中的明月,“把酒问青天”则画面转到盛满酒的酒杯举向夜空,“不知天上宫阙”则可以呈现出一幅幅夜空中的古代城楼、宫阙图等。
这样,就能增加学生的视觉体验,让他们伴随着耳中的音乐,眼中的图片、画面等来领略苏轼诗词的美感,进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模仿创作,增强成功体验
当学习诗词到一定的阶段后,就会产生自行创作的冲动,特别是当学习者已经深刻地领悟到苏轼诗词之美、古典诗词的魅力之后,这种独自模仿创作的欲望将油然而生,禁不住地跃跃欲试。对此,教师在一阶段的诗词美感赏析后,不妨让学生自行创作。可以本着逐步引导、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学生创作,如先让学生仿写,模仿苏轼的某一首诗或词,模仿其中的韵律、情境、主旨情感等,这样学生就能有所参照,能够减小他们自行创作的难度,提高他们创作的自信心。教师可以先从较为简单的诗词入手,如苏轼的代表性七言绝句《题西林壁》,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反复阅读此诗,然后自行模仿创作七言绝句,最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作出了内涵深刻、韵律和谐的七言绝句。
(四)开展鉴赏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应积极地开展活动,并认真地创造活动的情景和氛围,鼓励学生竞争式地学习、赏析与创作。
如在每个学期的中途可以开设题为“品苏轼诗词之美,振奋学习信心”的主题班会或诗词竞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利用诗词赏析的机会来展示自己对诗词学习的理解,也可以借助诗词竞赛等来展示学生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积极兴趣和情感,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词学习中,在不知不觉间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全州.中职古典诗词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16(10)
[2]潘 芹.读、诵、唱、悟,感受苏轼诗词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3(32)
(责编 蓝能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