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晗
摘要:认知可以成为社会力量,所以人要注重知识对世界的修正作用。但有时候,知识会让人远离真相,这时就需要人不断验证自身的知识。老子、孔子、庄子,以及《黄帝内经》的作者,都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持有宽容的态度,这些认识论至今仍可以启发人们的心智。
关键词:道 老子 孔子 黄帝内经 庄子
古为今用的前提是古学尚有优越于今学的地方。笔者以影响至今的《老子》《庄子》《论语》和《黄帝内经》的修道思想为视角,感受先秦大师们在认识世界方面作出的思考,并发掘其对今学的启迪。
一、老子的不知其名境界
1.文字或语言描述能力的有限性
文字或语言是对物的抽象,是众人对认识的约定,所以语言经常不能准确表达物的本身。故《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不是抽象的一种概念,而是具体的“物”混成的,是“生”出来的,是比天地还早生出来的。道,安静、空虚,自在、恒一,无所不达,也无所疲倦,天地能够依道而生。道,老子也不能知其如何称谓,硬给了一个字“道”,硬给了一个名“大”。从本质上来讲,一些哲学、方法、结论,都是具有语言的局限性的。
2.认知可以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
语言对物的描述,无法精准到与物一致,必然会引起歧义。对社会的认识也是如此。分歧的结果就会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由此改变社会认识。故《老子》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的道理无法长久;名,可以用语言定义,但是定义后的名慢慢会演变成一种文化,使得最初的名的含义随之改变。宋玉《风赋》中说,空穴来风,不是今世之空穴来风;《庄子》之木鸡,也不是今世之呆如木鸡。文化不能改变“物性”——物的真相,能改变“物行”——物的运动。认知的道不等同于道本身。
3.知识让人远离真实
很多时候,人们以为知识可以拉近人与真相的距离。而远和近,也如同阴和阳一样,须臾不离。当人们看清楚某一面的“真相”时,“真相”也隐藏了让人们看不到的另一面。故《老子》第四十八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譬如,人类发明了“安慰剂”的概念后,就有很多研究者经常把人的感知当成安慰剂的效应。就好像有人发现身体不好的人经常会出现高血糖问题,就不顾患者自身的真实感受控制高血糖,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健康,结果却损害了健康。
二、孔子的不知之智
让自己的内心留有余地,然后心中才会有思考的内在空间,这就是先秦诸子讲的虚心。孔子可谓是虚心之道的圣人。《论语》记述了孔子对子路说的话:“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的智慧。孔子本着“不知为不知”的理性精神开创了儒学,暗合了现代的知识标准,区别于子思、孟子等儒家图在天、道、性、命之中寻找人伦法则的先验依据。儒家依然秉承了慎独、自我修缮等修身内容。子思在《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中包含了不可违逆的天命,道中包含了对本性的尊重,教中包含了对道理的修正。而儒家认识论着眼于人主体性的发现和培养上。在这里,孔子和老子具有一样的虚心,也如《老子》第七十一章中所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三、天地不可度量的坦诚
《黄帝内经》反复强调:“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至著教论篇》如此说,《气交变大论篇》也如此说。然而,作为修道者,却应该真诚面对自己的无知,然后才能有仰观俯察的践行。
1.精神之外有天地
人坐在汽车上,能推动汽车前行吗?当代物理学告诉我们:不能。人在宇宙之内,与宇宙融为一体,能改变宇宙的运行吗?答案是:不能。《灵枢·经水》记载:“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所以不能从外部的视角来看待天地六合。
2.不能度量却可用
我不知道水怎样在体内变化運行,但我知道渴了要喝水;我不知道如何度量天地,但我可以利用天地自然之力,顺应天地变化而养生。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道:“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接着说:“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人可以不知草是怎么来的,但这并不影响用百草让经脉畅通。《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人可以不知道天地如何生成,但不影响顺应天气变化而预防疾病。
四、庄子笔下的秋水
1.修道者的认识论
知识会受空间的限制而未必完整,如《庄子·秋水》借用北海若的话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知识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失去正确,如《庄子·秋水》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人不总是因为受到教育而聪慧,也可以因为受到了某种教育而不可教,如《庄子·秋水》说:“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不必知其所以然
当西方世界发现协同机制以后,人们开始关注行动、介质、跟踪和协调问题,而何以产生这样的协同似乎并不重要。《庄子·秋水》借用夔所说:“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可以说,“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正是先秦修道者的另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陆建猷.儒家认识论的基本视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