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原部长傅志寰历经八年写就的自传《我的情结》终于问世了。在本来可以安享生活的耄耋之年,傅志寰却呕心沥血写成这部四十万字的自传,他图的是什么?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傅志寰讲得很明确,“作为祖国曾经的建设者和一个时代的见证人,我还想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那就是把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乃至遗憾书写出来,希冀对年轻人有所帮助与启迪。”在“后记”中,他再一次恳切地表示:希望本书能对读者有所裨益。确实,通过阅读傅志寰这部内容丰富的自传,每个读者都会得到各自的启示。那么作为一个不再年轻,但有幸在他身边工作过的铁路人,我通过阅读傅志寰的自传得到了哪些启迪与裨益呢?掩卷长思,我觉得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傅志寰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事先做人。要努力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以真立身,以诚待人,敢做敢为,勇于担当,进而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有用的人。
傅志寰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首先要忠于事业、自甘奉献。通读傅志寰的自传,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以祖国、人民和事业的利益为重。为了实现儿时的理想,傅志寰高考填报了当时尚不是前沿热门的铁路专业,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铁路事业(P11)。傅志寰留苏回国,本可以留在条件优越的都市高校或科研院所,他却自愿服从分配,来到偏僻的湘南小镇——田心,从基层干起,从零起步,投身于研发新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的创新事业,一干就是二十三年,甚至母亲临终前都未能见上一面(P9,P25)。傅志寰43岁就进京担任铁道部科技司领导职务,晋升前程一派光明,可他却不当太平官,不走平庸路,组织全路科研人员,发起了安全技术全面攻关;组织开发机车车辆新产品,促进产品设计系列化、简统化;组织了交通运输政策研究等(P62)。在走上铁道部领导岗位之后,他更是把国家、人民和铁路事业放在首位,殚精竭虑,夙兴夜寐。1998年夏季大暴雨,他夜以继日奔走于抢险救灾第一线,冒着倾盆大雨,趟着没膝洪水,坚持在现场指挥,领导全路迅速恢复运输(P82~86)。铁路头四次大提速,他既坐镇指挥科技攻关,又直接深入试验现场,包括亲自登乘第一趟时速200公里的试验机车,在部党组领导下,与其他负责同志一起,带领全路闯出了一条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提速之路(P150~158)。傅志寰忠诚于事业,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铁路的过程中,提升了个人能力,实现了自我价值。他把勇于奉献与实现个人价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不凡经历,他的奉献精神,对于很多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来讲,应该是深有启发的。
傅志寰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必须把握全局、勇于担当。在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面对难以抉择的矛盾时,他能够从大局出发,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意见,不计荣辱,直面挑战。这种事例在他这本自传中比比皆是。我认为最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是顶着压力,领导全路提前实现运输扭亏。1998年,傅志寰刚刚就任部长,就遇到了内外交困的窘境。一面是铁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出现了多年亏损,而国务院主要领导要求铁路运输三年扭亏,当好交通运输战线扭亏的突破口;另一面恰好遇上亚洲金融危机,铁路市场需求突然疲软,货源客流严重下降,运输收入锐减。再加上天公作难,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干线断道,火车不通,使本来已在减少的收入又少了一块,本来就很紧张的支出又须增加抢险救灾的费用。我们了解内情的人都觉得,在这种雪上加霜的形势面前,要做到铁路运输三年扭亏真是难上加难。在这紧要关头,傅志寰作为部长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掷地有声地向全路、向全国人民宣布:“若完不成既定的扭亏目标,我将带领党组成员集体辞职!”(P88)事实证明,这不是一句心血来潮的大话、狠话,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以责任奠基、用忠诚铸成的誓言。为了兑现这一承诺,他一面亲赴水害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尽快恢复运输;一面组织全路开展“富小拖”大讨论,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开展市场营销(P87)。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傅志寰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三年扭亏目标,必须提纲挈领,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转换经营机制,为铁路扭亏提供强大动力。按照国务院部署,参照国资委规定,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傅志寰团结铁道部党组同志,于1998年对部分铁路局进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试点,1999年对所有铁路企业全面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在大幅度下放经营自主权的同时,要求铁路局承担起经营责任,完成扭亏增盈指标。当时我在铁道部政策法规司任职,虽然未有直接负责此项工作,但也目睹了铁路资产经营责任制的推进过程,深知其中的难度,也知晓这一措施的成效。譬如为了按照资产经营责任制的要求,使铁路局真正做到有责有权、权责对等,必须改变铁路长期沿袭下来的集权制度,为此傅志寰和部党组领导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既坚定不移,又反复沟通,终于将企业12项经营自主权下放到位,同时大幅提升对铁路局的考核奖惩力度,使铁路局既有责任,又有权力;对铁路局既有约束,又有激励。全路于1999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运输扭亏,可以说这一机制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读一读傅志寰2000年12月24日在全路签订第二轮资产经营责任书仪式上的講话,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在这场艰苦而漂亮的扭亏战役中,傅志寰所承担的压力,所展现的胆略与品质(P81~94)。
第二件是在高铁发展过程中,坚持轮轨技术路线。傅志寰就任铁道部长以后,在前人已做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满怀希望准备大干京沪高速铁路,但是不期然陷入了一场磁悬浮与轮轨技术路线之争。对于这场争论及其对京沪高铁建设的影响,傅志寰在书中有着详尽的叙述。当面对著名专家提出的“铁道部为何拒绝世界先进的磁悬浮技术,坚持采用已经过时的轮轨高速铁路技术”的质疑,特别是面对高层领导对京沪高速铁路是否采用磁悬浮技术的慎重斟酌时,毫无疑问,傅志寰作为铁道部部长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晚上经常睡不好”。但是让人钦佩的是,他不顾个人得失,坚持实事求是,实话实说,明确表态“不赞成京沪高铁采用磁悬浮方案”(P193~196)。在国家批准开工建设上海浦东机场30公里磁悬浮专线的情况下,坚持组织建设我国第一条轮轨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P196~201)。正是由于傅志寰这种勇于担当的气魄,不仅为此后包括京沪线在内的高速铁路发展坚持了正确的技术路线,而且通过秦沈客专的建设,为我国高铁发展打开了通道,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endprint
傅志寰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以诚待人、襟怀坦荡。通读傅志寰的自传,可以感觉到他总是以赤诚之心对待同志,一片真情。傅志寰在株洲所领导科研攻关取得多项突破,但是申请奖励都以一线科研人员为重,甚至申报工程师职称,也主动排在了第三批(P48)。在他担任不同领导职务的时候,有事尽量去同事办公室商量(P345);对工作中的重大决策,都是反复沟通协调,从不强势硬推。在他工作过的株洲所、科技司、哈尔滨铁路局、铁道部等单位的班子成员都认同他、尊敬他,始终与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本书中,傅志寰用了很多文字介绍了铁路头四次大提速的历程,从这些客观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所做出的无以替代的努力与贡献,但是他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在提速攻关中发挥了杰出作用的沈之介、华茂崑等十几位同志,强调大提速是广大铁路职工和科技人员汗水与智慧的结晶;特别是他十分诚恳地指出:韩杼滨部长作为(大提速的)最终决策者、安全责任最终承担者,功不可没(P159)。这种尊重事实、敬重团队特别是主要决策者的风度,让我们为之动容。傅志寰在这本自传中,还十分动情地讲述了一些基层领导者与普通工作人员的事情。其中一位是青藏线设计总体组组长李金城。为了选出翻越唐古拉山垭口的最佳线路方案,李金城顶着暴风雪登上海拔五千米以上的无人区,在长期缺氧、极度疲惫导致下肢麻痹的情况下,拿到了第一手的勘测资料。傅志寰感慨地说:他用性命换得了宝贵的数据(P141)。另一位是贵阳车辆厂的厂长惠金根,傅志寰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文章,记述了惠金根勇于开拓,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带领位于深山的工厂走出困境的事迹(P363~364)。还有很多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例如春运期间放弃春节团聚始终坚守岗位的干部职工,顶着激流抗击洪水灾害的站段领导,长年工作在东北高寒林区的沿线工人,傅志寰都是满怀真情地尊敬他们,平等亲切地对待他们,竭尽自己的能力关爱他们。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傅志寰为人的真诚。
对于这种真诚,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侧面来加深认识,那就是傅志寰无论跟谁相处,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优点就肯定,有问题就指正,开诚布公,心口一致。即便是处理与刘志军的关系,傅志寰也始终坚持这种磊落、坦诚的态度(P239~P248)。从傅志寰的经历看,他这种真诚待人的性格,有时不免开罪于人,但更多地是赢得了人们由衷的信任与尊重。书中提到的2000年1月傅志寰重返田心与株洲所新老同事聚会的场景(P50~53),当时我也在场,亲身感受到了那热烈的场面、洋溢的真情,很多白发苍苍的老同志眼含热泪围着傅志寰,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从书中的此类描述中,相信很多读者是会得到有益启示的。
傅志寰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应当努力做到身体力行、求真务实。傅志寰是工程技术人员出身,无论是从事科研攻关,还是组织装备研发,都讲究科学、严谨细致,从不放过一项重要数据。在走上不同的领导岗位后,他仍然秉持这种态度,对于负责的每项工作,都力求掌握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与决策。
铁路改革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铁路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体制改革尤为复杂。傅志寰担任铁道部长以后,繁复的工作纷沓而至,而体制改革是其中难度最大、最为复杂的一项任务。在铁路工作多年的傅志寰深知其中的风险与困难,他可以做些姿态,提些原则要求,把这项工作交给其他领导同志去负责,但是他明确表态:“作为铁道部的主要负责人,不应考虑个人得失,必须迎难而上。(P104)”在组织专门班子进行研究的同时,傅志寰一头扎进了这项工作,反复学习领会中央精神,亲自参加改革研讨会议,即便是出国访问,都要与国外同行当面讨论铁路改革问题。2000年7月我随同傅志寰等出访美国,所到之处,他都不是单纯地进行礼节性拜访,而是亲自就铁路改革问题进行实质性对话。记得有一天上午访问美国国家铁路客运公司(Amtrak),傅志寰为了与该公司高管讨论组建铁路客运公司的利弊,一直谈到下午一点多,以致下一场约好的工作午餐不得不推迟进行,只好连声道歉。在深入学习、广泛研讨的基础上,傅志寰形成了关于铁路改革的一整套思路。他认为铁路改革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是:政企不分;没有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主体;铁路自然垄断属性與竞争属性相互交织,制约了自身改革的进程。针对这些矛盾,傅志寰组织部党组领导班子反复研究,确定铁路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政企分开、企业重组、市场经营。明确了首先扫清外围的实施步骤,先后推动了铁路高校与“五大公司”的分离,推进了铁路多经系统的“企业分设、财务分账、人员分开”(P105~P107),促使一百条铁路支线实行独立核算(P111),等等。在“主辅分离”“干支分离”的基础上,傅志寰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铁路运输企业重组方案是“网运分离”。在2000年5月末召开的“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研讨班”的讲话中,傅志寰详细地阐述了这一方案(P108~P111)。我当时有幸参加了这份重要讲话的讨论。可以说,这份讲话稿充分体现了傅志寰对于中国铁路改革的思考与看法,所有的观点与结论都是他亲自研究的成果,而不是研究小组或秘书班子写好了他照着去念的。虽然此后他“承受了很大压力,有些方案没有顺利实施”,但他为自己坚持不懈地走改革之路,甚感欣慰,无怨无悔(P114)。
在铁路体制改革这样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上,傅志寰是一丝不苟,亲力亲为,对于很多具体工作,他也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从实际出发做出决策。例如,他为了解铁路现场工作情况,经常添乘机车、私访车站。在这本自传中,傅志寰写到了很多具体事例。其中提到有一次他从北京去怀化,只带着我一名处长随行,准备进行微服私访。按计划我们在车站售票窗口买了两张硬卧车票,傅志寰进站径直去机车添乘,嘱咐汽车司机小贾把行李交给我带上硬卧。结果小贾把我的姓名“陈洪年”听成了“乘务员”,就将行李交给了硬卧车厢列车员,私访计划就这样“漏馅”了。即便这样,傅志寰仍然跟普通旅客一样,坚持在硬卧车厢休息、睡觉,并且很随和地跟周围旅客聊天,了解他们对铁路客运服务的意见,晚上还自己花钱在餐车买了两个菜、两碗饭,请我吃了晚饭。虽然这次私访没有完全成功,但傅志寰还是了解到很多现场情况与旅客真实反映(P101)。另外一次,亦即本书提到的2002年正月初四的那次私访,我也参加了。当时我们几名部机关干部随同傅志寰一起坐上了硬卧车厢,半夜起来检查乘务员作业情况,发现了副车队长带头跟列车员一起喝酒等问题(P100)。傅志寰通过这种深入现场了解实情的方式,不断地见微知著、举一反三,领导全路持续地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客货运服务质量。endprint
傅志寰的经历还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务必要言行一致、严以律己。他在这本书中写道,他把国务院主要领导有关廉洁从政的“五项要求”与“约法三章”抄录在工作手册的首页,时时对照,处处自律(P365)。跟傅志寰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他在清正廉洁方面,是一个说到做到的正派领导人。
傅志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首先是要求自己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秉公用好手中权力。不少同志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傅志寰严格按照规定程序选拔任用干部,不搞个人“小圈子”。我听当时铁道部人事部门负责同志介绍,傅志寰担任铁道部主要领导期间,凡是研究任用部管干部,都是由人事部门提出建议,听取分管领导意见后,再进行考察。书中提到一位傅志寰不熟悉的同志被提拔为某铁路局党委书记的过程(P346),这类事情我亦有耳闻。在一次出差途中,我亲耳听原兰州铁路局一位局长讲起,他被提拔当时,跟傅志寰都没见过面,就是因为严格按干部考察程序办事,他才得以走上这个领导岗位。
当然,傅志寰最让人称道的一点,就是自觉遵守廉政纪律。他本人出身于工人家庭,自己是从艰苦的基层干起,结婚后住在“合户房”(P37),曾因饥饿一顿吃过6个二两一个的大饼(P34),回家探亲亦在硬席车厢站过一天一夜(P96),所以他了解群众,知晓民情,加上党组织的长期教育与培养,对他来讲,党纪国法提出的廉洁规定,不是外部强加的约束,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书中提到的很多事例,例如担任哈尔滨铁路局长时,与来哈探望的老父亲同睡一张床,骑自行车去火车站接妻子等旁人不太理解的行为,在傅志寰看来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本来就应当这么做”(P73)。在他担任铁道部长期间,我多次随同出差,从来没有乘坐过专挂的公务车,随行的仅为三五名干部。书中提到的1998年5月中旬的那次调研(P82),傅志寰为了搞清山西煤炭为何多从公路运输的问题,带了包括我在内的三名处级干部,坐汽车从北京出发,顶着一路煤灰尘土进行实地调研,遇到正在停车休息的运煤司机,就不厌其烦与他们讨论、算账,了解其不走铁路的缘由。傍晚到了大同分局,在铁路招待所,上了四个菜,吃了一碗面,傅志寰就说吃饱了,分局领导说再上一盘红烧鲤鱼吧,已经做好了,他说那就留给职工吃吧,说完就离席走了。这是我第一次随同出差,所以记得特别清晰。傅志寰在北京期间还经常步行或乘坐公交地铁(P40,P352)。2012年有一次我们在某单位会议室讨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研究》报告,国家发改委一位司长在寒暄时问傅志寰是怎么來的,听到他说是坐地铁来的时候,这位司长不禁感慨道:“谁能想到,一位共和国的部长级干部竟然是乘地铁来开会。”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傅志寰不仅严于律己,而且对于身边工作人员也要求甚严。我虽然经常参加他主持的会议,多次随同出差、出访,但是从来没有去过他家,从来不曾想过给他送礼,更别说为他办私事或者求他办私事。傅志寰在书中略带自嘲地说,自己“一丝不苟”的书呆子习气一直改不了(P351)。但是我们深知,傅志寰这样廉洁正派的作风,正是我们党一贯所要求的,也是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要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的。
阅读傅志寰的这本自传,犹如在听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述说着他的人生、他的感悟,既亲切温和,又不乏幽默与风趣。整本自传,没有说教,没有套话,而是用简洁干练的文字,直奔主题,坦陈心怀。书中不仅有对国家和铁路重大事件的阐述与分析,也有诸如幼时偷瓜、误开火车、骑车跌进水沟等生活趣事,还有对国外铁路与异国风情的生动描述。我想,通过阅读傅志寰亲自动笔写就的自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但是无论是跟他接触过的同事,还是通过本书了解他的读者,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待人诚恳、作风正派、勇于担当、努力做事的人。傅志寰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引导着我们,让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受到鞭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更好地提升自我,成就事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