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梅:为民族优秀文化代言

2018-03-05 17:13吕亚娟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苏梅达斡尔达斡尔族

吕亚娟

11月底的呼伦贝尔银装素裹,厚厚的冰雪覆盖了广袤草原和莽莽林海,景色极其壮美。这天清晨,苏梅踏着积雪赶到了尼尔基镇西端的吉雅社区,身着民族服饰的社区居民们早已围坐一堂,急切等待着让他们引以为傲的身边十九大代表给他们讲讲世人瞩目的十九大。

苏梅是达斡尔族民间剪纸“哈尼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十九大期间,她带着“哈尼卡”到北京,将达斡尔族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展现给广大与会代表;现在,她带着十九大精神回到莫旗,把党的声音传播给父老乡亲。

“聆听报告之后,我感到特别振奋。一方面是十九大报告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关注老百姓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养老等民生实事;另一方面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视。”跟大家谈起十九大,苏梅感慨道,“我曾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这次又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确实是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这些天来,苏梅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希望通过宣讲,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更加深刻地领会十九大精神。同时,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基层文化工作者,她从心底希望达斡尔民族文化的传承能受到更多的重视。所以每次宣讲,她都要特别讲一下“坚定文化自信”。“报告用很大的篇幅讲了‘坚定文化自信内容。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

“这次到北京,我一直随身带着‘哈尼卡。”苏梅介绍说,“会议期间,我接受了十多场专访,每次接受采访之前,我都会把亲手制作的‘哈尼卡摆到桌上,心里就一个简单的想法,把‘哈尼卡介绍给更多的人,介绍给全世界。”

这番话引起吉雅社区群众的共鸣,几位“哈尼卡”爱好者听得频频点头。会后,达斡尔族老大姐鄂能芳感叹:“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哈尼卡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的玩具,但有一段时间,它都快要失传了。如今生活富裕了,哈尼卡受到重视、得到推广,我们打心眼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达斡尔族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哈尼卡”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莫旗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反过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哈尼卡”等民俗手工艺品已实现工厂化生产、规模化销售,文化和旅游发展正在有机融合,以吉雅社区为代表的一批文化社区正在打造建立,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在促进就业、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九大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了重要部署,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尤其是在非遗保护方面充满信心。”在与“哈尼卡”艺术爱好者交流时,苏梅谈到创新,“总书记在报告中讲,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以前,我们所有的剪纸作品都来源于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十九大之后,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挖掘更丰富的创作素材,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新时代主题的作品,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这是我们所有文化工作者都应坚持的工作方向。”苏梅信心满满地说,“我愿意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竭尽所能。”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苏梅说得最多的就是达斡尔族特有的非遗项目“哈尼卡”。“哈尼卡”是达斡尔族的纸偶玩具,在达斡尔语里,“哈尼卡”跟“眼仁”一词语义相同。苏梅告诉记者,据达斡尔族传说,在每个人的眼仁中都有一個小人形,没有“它”,人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因为纸偶也是一种小人形,所以达斡尔族就借用了“眼仁”这个词来称谓这种纸偶。

上了年纪的达斡尔人,在他们的孩提时代都玩过“哈尼卡”。他们会设计不同的人物角色,在不同场景里进行“过家家”。在这个过程中,大人会教给小孩如何向客人问好、向长辈请安等,精心制作的“哈尼卡”,还会由母亲传给女儿或由姐姐留给妹妹。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达斡尔民族来说,“哈尼卡”不仅是老人眼里珍贵的回忆,更是传承达斡尔族风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进入新时代,相信苏梅和她的“哈尼卡”会演绎更多更精彩的故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梅达斡尔达斡尔族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来自呼伦贝尔大地的自然之歌——记达斡尔族词作家 诺敏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大众传播对达斡尔民族文化的影响——以齐齐哈尔市洪河达斡尔族聚居村为例分析
痒痒树的秘密
从契丹小字解读探达斡尔为东胡之裔
论达斡尔族通婚趋势
达斡尔族文化认同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