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学校企合作模块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8-03-05 23:39张维瑞刘盛荣赖建强阮俊峰董晓菲
微生物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工厂化食用菌校企

张维瑞, 刘盛荣, 赖建强, 阮俊峰, 董晓菲

(1.宁德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2.宁德师范学院 教务处,福建 宁德 352100)

食用菌营养丰富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人类的三大食物之一。食用菌栽培原料主要以农林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为主,来源广泛,栽培技术具有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1]。食用菌栽培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继粮、棉、油、果、菜之后的第六大种植业[2],是一个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3]。食用菌生产正由“千家万户”手工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被规范化、集约化、工厂化的现代生产方式所取代[4],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和优化的关键时期,对食用菌产业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同时也对食用菌产业专业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5]。目前,我国食用菌行业直接从业人员2 500多万人,但专业人员比例极小,只有极少部分人员接受过简单培训,大部分人员未经任何培训[6],成为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承担专业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院校食用菌专业人才培养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5],所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弱且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社会对食用菌产业专业人才的需求,造成人才匮乏[7]。为培养适应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改革食用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1 校企合作模块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食用菌学是一门应用技术课程(本文涵盖食用菌栽培学、食用菌菌种繁育技术以及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等课程),是培养应用型、服务地方经济的食用菌专业人才的核心课程,因此教学应结合实际生产,培养学生成为掌握理论又精于实践的食用菌专业人才。但传统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与生产存在很大差距,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目标,导致所培养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企业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8]。

模块教学方法是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依托合作企业的资源开展教学工作。根据企业对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设置教学内容,把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以具体功能和应用为目标按模块单元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每一模块成为具体教学单元,一般来说这种模块的划分可按企业的车间来进行。教学过程围绕具体的模块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9]。教学内容涉及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前沿知识、社会需求、就业前景、团队协作等方面。教学过程包括理论知识讲授、任务下达、实际操作、技术交流、汇报总结等环节。

2 校企合作模块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宁德师范学院所在地宁德市是福建省食药用菌生产的最大基地,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都”“中国夏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食用菌产业是宁德市农业支柱产业[10]。2015年全市食用菌产量达98万t,产值60亿元,栽培品种25个,从业人口80多万,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企业达40家,因此基于我校作为专升本时间较短的地方性院校,食用菌实验、实训设施相对薄弱,采用校企合作模块教学培养食用菌人才完全可行,可弥补学校教学中专业教师、场地和设备的不足,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对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和当地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 校企合作模块教学改革的措施及实践

为改革传统的食用菌人才培养方式及培养适应企业的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我校微生物教研室对食用菌学课程校企合作模块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规划及实践。

3.1 创新课程体系

食用菌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课程[11],课程教学的同时要让学生更多参与实训、实践,掌握完备的技能,因此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兼顾理论与实践。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食用菌学课程群,分前、中与后期课程,各门课程相互独立且衔接。前期课程为专业基础教学模块中的微生物学(48学时)及实验(24学时),中期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教学模块中的食用菌栽培学(18学时)及实验(18学时),后期课程为职业拓展模块中的食用菌工厂化技术(48学时)和食用菌菌种繁育技术课程(36学时)。

3.2 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以每门课程教学内容既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前期课程的内容为学生后期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为基本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并处理好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一般与重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微生物学及实验课程的设置原则:考虑宏观的、面上的知识,偏重理论知识掌握,重点学习与食用菌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掌握微生物基本理论,掌握无菌操作、微生物形态观察与培养、培养基制作等基本技能。理论课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营养和培养基,生长与控制,遗传变异和育种,传染与免疫,以及新陈代谢、生态等内容;实验课设置培养基制作与灭菌,显微镜的使用及测微技术,真菌和细菌等形态观察,微生物染色法,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等内容。

食用菌栽培学及实验课程的设置原则: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一般与重点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12]。教学目标:掌握食用菌学基础理论、菌种扩繁与提纯、代表菌类的栽培技术以及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等。理论课设置食用菌概述,食用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食用菌的生理生态,菌种基础知识与培养基,菌种生产与保藏,香菇、双孢蘑菇栽培,以及食用菌病害及其防治等内容;实验课设置母种分离,母种、原种、栽培种的制作,平菇、猴头菇等菌类的栽培等。食用菌工厂化技术和食用菌菌种繁育技术两门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模块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原则:注重实践技能深度知识和重点知识,侧重实践操作。教学目标:掌握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与食用菌菌种繁育技术,进一步提升学生食用菌学理论及技术应用能力。食用菌工厂化技术课程教学设置金针菇和杏鲍菇的概述、生物学特性,工厂化栽培厂房布局设计,以及工厂化栽培原料配制、拌料、装袋、灭菌、培养、出菇和采收与加工的设施、设备和技术等内容;食用菌菌种繁育技术课程设置食用菌遗传育种方法,规模生产条件下母种、原种、栽培种繁育中的培养基制作、灭菌、接种、培养和保藏的设施、设备和技术等内容。

3.3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食用菌学具有理论性强、不易理解的特点,同时当前食用菌生产为一种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的大生产,是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的集成和体现,涵盖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自动化控制等学科,知识更新快。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食用菌品质、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等提出了更高要求[13]。为使教学内容通俗、直观、易懂,要多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系统的直观性、演示性等特点,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图文并茂的形式,使抽象内容具体化、通俗化,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使所讲解的内容易记忆和掌握。为有效提高学生对食用菌现状及前景的认识,我校安排学生到“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进行食用菌生产见习,通过对食用菌博物馆、食用菌专业市场、大型菌包生产厂、食用菌产品加工厂、食用菌制种厂、工厂化栽培厂及多种模式栽培的香菇、黑木耳、猴头菇、银耳、茶树菇等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现场的参观与学习,使学生对食用菌产业有感性和系统认识。另外,通过教师讲解以及亲身体会提高对食用菌产业重要性及发展前景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 采用模块教学

食用菌菌种繁育技术和食用菌工厂化技术采用校企合作模块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到食用菌制种和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企业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14]。具体做法:①进入企业前教师布置预习内容,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查找资料、观看视频等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带着问题进企业。②按照生产流程将课程分为不同模块,如食用菌工厂化技术课程按生产流程分为配料、菌包制作、接种、培养、出菇管理和采收包装等不同模块。③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学生负责一个或若干模块,小组轮换参与生产流程的每一模块(每一道工序)的实践操作。④每一模块由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对各模块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操作及解答学生问题。⑤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当地食用菌管理机构负责人等与学生座谈交流,介绍当地食用菌生产销售以及企业经营、生产等情况,并解答学生问题。通过这种区别“放羊式”企业实践教学的企业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接触食用菌生产,培养学生适应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岗位上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校内课堂采用学生分组研讨、收集案例、交流汇报、教师点评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①学生分组研讨:每个小组负责课程内容和企业实际操作模块中内容的研讨,以食用菌工厂化技术课程-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为例,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3~5名学生,分别负责金针菇生物学特性、培养料配制与制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贮藏与包装等7个模块内容,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操作各抒己见、分析和讨论,并在讨论中收集案例。②交流汇报:学生按各自分工内容,通过查找资料和实践,将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存在问题等案例制作成PPT,并交流汇报。③教师点评:根据学生讨论与交流汇报内容,教师加以启发、引导、评价,同时对重点与难点案例进行讲解。模块教学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提升学生技术传授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3.5 培养双师型教师

食用菌企业侧重实践操作及实践经验,理论较为欠缺,教师要具有将企业实践操作及经验上升至理论高度,又能将食用菌学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双能型”素质,既懂理论,又懂实践[15]。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①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从地方基层引进具有正高职称的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1人。②加强人才培养,将专任教师分期分批派到企业学习锻炼,使专任教师具有半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目前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有3人,其余教师将在3年内派到相关企业学习锻炼。③聘用当地企事业单位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实习与见习的指导教师和企业课堂授课教师,两年来聘请食用菌管理机构、制种企业、工厂化栽培企业技术人员4名。这些教师熟悉食用菌生产布局、栽培品种、栽培技术以及加工技术等,与当地食用菌管理机构、生产企业有良好合作基础,有利于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习、见习等教学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3.6 构建校企合作共赢模式

校企合作模块教学的实施,企业积极参与是关键,要使该教学模式持续发展并使企业真正融入学生培养,必须构建校企合作共赢模式[16]。目前校企合作在技术领域开展得较成功,但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尽如人意。学校为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主动联系企业,而多数企业则把学生培养视为一种额外负担,制约了校企合作良性发展。基于此,为使校企共赢的合作模式得以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两年来我校着力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①加强与政府、企业、学校等部门沟通,签订多方协作的战略协议,提高企业对参与高校人才培养重要性、必然性的认识。②适宜企业遴选:主要对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水平、企业技术人员的数量、生产规模等进行考察,与考察符合要求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③服务企业及科研合作:教师认真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从科技研发及创新方面主动融入企业,我校食用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展了猴头菇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废料利用、金针菇深加工等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我校食用菌学校企合作带动了多方共赢,解决了企业部分技术难题,推动了宁德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技术人员技术的提升和参与人才培养,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找到了一个有效结合点。

4 结 语

宁德师范学院食用菌学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模块教学改革,实施两年来已取得积极成效。改变了师生角色关系,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从教学效果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挖掘了学生创新和自我学习的潜能,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贴近企业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教师水平得到提升,价值得到体现,该学科骨干教师都有源于企业需求并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得以提升,以合作的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厂为例,解决了利用油茶籽壳栽培金针菇的配方、液体菌种培养基的酸碱度不适等问题。尽管校企合作模块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应用型”教学目标与思路进一步明确,但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仍需进一步探索与提升,特别是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校外指导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现有教材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等问题仍然存在。

猜你喜欢
工厂化食用菌校企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工厂化养虾到底难不难?做好肠胃管理就成功了一半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G0-7“工厂化”井组钻井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