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彬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00)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对高学历的财务管理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由此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成为高校热门专业。相关研究人员在对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数十所专业优势突出的高校进行调查后发现,财务管理专业在选择培养目标和主体方面存在缺陷。财务管理涉及金融政策分析、投资、证券、筹资、利润等专业知识,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合理安排基础内容和延伸拓展内容的比例,确保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目前高校在设计财务管理课程时陷入盲从和粗糙的僵局,没有根据自身专业建设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编排,导致专业教学任务无法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执行。一方面,财务管理专业根据应用领域和专业层次的不同存在差异化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解决工作单位具体财务问题的进阶能力,但纵观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发现其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企业财务管理、宏观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应用范围不同的专业课程被纳入统一的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多而选修课少,整体课程内容呈现“多杂乱”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陷入不知道学什么的困境。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利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确立学科特色和培养学科优势,专业内部的师资力量无法得到均衡分配,课程体系无法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特色和优势,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清晰的规划和志向。
另一方面,学生是高校教学的主体,一切课程设置需要围绕学生展开。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构建时缺乏融入“人本”思维,单从专业要求出发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难度,使得学生难以在学习中发挥主体能动性。财务管理基础、投资管理、筹资管理、特殊财务问题专题分析等课程结合的体系使得各种专业知识混杂交融,虽有助于保障教学效率但无法体现课程体系的逻辑价值和系统性,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混淆不同课程的内容,进而影响学习情绪和学习动机。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不仅阻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形成规范的培养模式,也不利于学生和专业课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提高学习质量。
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内容重复已经成为普遍问题,不仅财务管理专业内部各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会计等专业的课程也存在交叉现象,这一情况阻碍了各课程奠定自己的特色知识体系。此外,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已经沿用数年,其内容和结构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要求,面临失效和过时的问题。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民间资本带来众多投资机会,由此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使得财务管理领域拓展至微型金融企业,然而高校并未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相应内容,造成高校教学与社会应用脱轨,这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择业造成一定困扰。
从基本要求来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具有预测、分析和解决财务危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目前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法》、《电子商务概论》等主要课程都选择重视概念阐释和理论知识的教材,使得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整体倾向于基础知识传授。素质教育不仅需要传递知识,更要重视应用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换言之素质教育寻求培养对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未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教材偏重介绍和讲解理论概念,缺少对真实财务管理案例的剖析,同时教材忽视指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尤其是财务规划、资本运算等需要在实际运用中积累经验的知识更是缺乏案例分析,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无法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容易引发学生对专业的误解和排斥,认为学好财务管理仅需要了解概念、背诵含义,同时造成教材的趣味和体验性不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知识的真实价值而出现注意力分散、逃课旷课等不良行为。
作为与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紧密关联的专业类型,财务管理课程改革要以经济新常态特征为基础,深入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立企业管理在新常态下的要求。从学科特性来看,财务管理虽然研究资本,但主要研究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直接管理规律,因此与会计、金融保险、产业经济等专业形成本质区别。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应明确财务管理是研究组织、分析和监督资金运动并调节资金流动方向和数量的学科,财务管理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熟悉资金运动流程,能够适应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营环境。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关键思路在于认清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学范围和教学特点,只有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能和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具体要求,方能把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格局,从而全面、系统地对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改革。
社会根据发展需要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层次差异,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大型金融机构的业务辐射范围广,业务难度大,一般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小微型企业则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学历并无过高要求,仅要求其能完成本职工作即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立足整体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设立动态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历年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薪酬待遇,明确本校毕业生大致的从业领域,从学生终身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优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内容和结构。我国财务管理类岗位逐渐从单一性走向复合性,其中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增长最快,对此高校应树立明确的专业定位,高校既不是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以便和高职高专竞争,也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以便和国际名校竞争,高校需要培养知识范围广阔且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综合型人才。
素质教育是高校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借鉴素质教育理念优化财务管理课程结构,以“轻重有别,良性互补”为原则优化各课程的知识点,保障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发展的眼光审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原有培养计划,删减不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内容,增加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的新知识和技能,细化目标、方法模糊的指标,使得人才培养计划更加契合专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才需求。在财务、管理、税法等主干课程外增加经济心理学、项目评估、企业集团财务等前沿专题,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以便其形成更为新颖的专业视角,全方位夯实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功底。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开设行业前沿课题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过硬的财务管理人才,是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尽快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教材内容交叉重复严重是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堪忧的主要原因,对此应树立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主导的课程改革理念,转换教学思维和教学活动目标,使教材从理论知识载体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的媒介。建议高校更新财务管理课程教材版本,选择案例分析和拓展专题较多的教材,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接收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思想。财务管理注重经验的积累和运用,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应从这一目标出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案例和项目中锻炼操作能力,推动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形成良好对接。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本位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课程不是静态的道路,而是动态地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意识的生命之旅”。课程改革要抓住学生内在需要开展相应策略,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问和交流,提升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同感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转换教学思维,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嵌入有效市场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国际学术界热门理论,帮助学生在获得教材知识外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其次,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应重视技能的练习和培养,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指引学生关注教材中的案例,鼓励学生在课外和假期赴各类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进行实习,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模式。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从单一转向复合,要求高校财务管路专业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丰富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视野,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构建全新课程体系,增强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黏合度。
参考文献:
[1]龙凌.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途径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8(3):171-172.
[2]曾淑文.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2):94-96.
[3]闵雪.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地方高校的应用转型改革发展[J].考试周刊,2016(67):6.
[4]裘益政,竺素娥.论管理型财务人才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D].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1:62-66.
[5]李光绪.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