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8-03-05 21:55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自然界马克思

聂 惠

(徐州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当代社会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凸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面对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以尊重自然客观规律为前提,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融为一体,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是马克思时代没有遇到的,但通过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重新解读,其生态哲学思想依然能对我们有效解决生态问题做出科学的指导,能够为我们建设新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思想的指南,其中富于启发性的观点,对人们辩证地看待生态关系,采用科学的措施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道路。因此,深入挖掘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依然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这关系着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未来。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阐明了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基本思想,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解读,深刻揭示了生态关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其内容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

马克思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从自然界里诞生出来的,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界而单独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获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人与自然就不能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动。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项具体的活动,它同自然环境结紧密相连。人类既然来源于自然界并生活在自然界之中,那么人类必须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所以,马克思哲学思想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无法离开自然,并必须依赖于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

(二)人类要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

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盲目利用到科学利用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类只有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遵照客观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对人类发展起到正面作用。否则,大自然就会报复人类,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人类的生存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整个统治的先进性在于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手段不断增加。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类自身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这一切变化都同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只有遵照客观规律办事,人类活动的结果才能影响自然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类必须同客观自然规律保持一致。

(三)人类要与自然共同协调发展

马克思从哲学的视角提出了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并且指出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依赖和受动于自然,然而人类又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对自然进行改造。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并且能在改造过程中建立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通过热爱、爱护和关心自然获取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人类对于自然有着能动性,具体表现为人类通过自身行为对自然界进行预见和调节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愈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自然界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直接的和深远的,也分为正面的和负面的,因而人类就要尽可能地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正面作用,消除其不利影响,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共同协调发展的目的。

二、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困局

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是发展,在西方文明中发展还有“进步”和“进化”的意义。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种模式显著地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创造社会生产发展的奇迹,也一度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发展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服务于自身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受到忽视,自然界只是作为资源被人类利用,利益最大化一度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标准。这种征服和改造固然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气候突变、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甚至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这种忽视人与自然内在关系的发展模式,也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局。

(一)片面使用技术导致生存困境

人类自身不断增长的需求是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科学技术是人类生产活动最有力的工具,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也在推动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人类工业文明的初始阶段,科学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满足问题,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还缺乏价值导向的规范,人类只是片面使用科学技术急功近利的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使用开始悖离人类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初衷。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但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界进行了无序的掠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问题也随之而来。如目前存在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比比皆是。这些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当代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危及我们的后世子孙。生态环境问题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得到重视,当时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主要局限于生态恶化对民众身心健康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南极上空甚至出现了“臭氧洞”,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研究开始进一步深入,从仅仅关心人自身健康问题,开始拓展到环境恶化对整个地球命运影响的问题。另外,最初的环境污染的方式和地域都是比较单一的,所以问题不难解决,只要找到污染源并根据地区实际对症下药,污染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当今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不仅成因是复杂的,而且造成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所以对其进行有效治理的手段目前十分欠缺。

(二)自然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生态困境

自然资源无限论对当代社会生产观念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人们对不可重生资源的消耗规模越来越大,物质消费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实际需要。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利用程度越高,自然生态发展就越不平衡,也就是说,人类的消费数量越大,自然环境失去的就越多。资源枯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初露端倪,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善,人类未来的命运就更加充满了不可预知性。自然资源面临着走向枯竭的严峻形势,说明了人类社会的消费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当历史迈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时候,改造与征服大自然已经不是人类追求的目的,恰恰相反,人类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已不是通过征服自然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如何尽量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搞好自身的发展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的内涵不断被做出新的解读,找出最适合时代特征的发展形态,这种态势不仅要带动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同时保障整个生态环境的现状不受到破坏,这就要求人们在符合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整体发展从生态角度加以调整,这种调整必需建立在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教训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保证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发展困境

在生产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经济增长被看做丈量社会发展的标尺,对利润的疯狂追逐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经济增长的目的已经不局限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变成了对金钱的追逐。大众的消费观念不断在各种广告的诱导下发生着变化,一些人们生活要求并不迫切的消费品不断被生产出来,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正在遵循着营销者设计的轨道前进。在这种整体社会发展氛围下,消费目的不仅是满足基本的需要,甚至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同时,随着人们消费目的的转化,消费已经突破人的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界限,呈现出爆炸性扩展的趋势,过度消费已经并不鲜见。

三、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解读

(一)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的深化

在马克思生态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仍然是社会问题,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以社会发展为切入点加以解决,克服人与社会的异化现象。马克思认为,人们自私的过度利用自然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生态危机,而导致人类之间进行利益争夺的根源就是私有制。马克思并不反对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他反对的是私有制下人们对自然资源不负责任的利用,马克思还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技术与社会生产的结合,必将对土地和工人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永久生存最基本的外部条件,一旦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严重的后果将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如果生存受到影响,经济财富就无从谈起了。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时代,社会权力依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是造成个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根源,一个个人、民族或者国家摆脱贫困的过程,都取决于他们能否在资源及物质财富的占有和分配上获取更多的实际利益,这就使得有限的自然资源成为各方利益争夺的目标,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可能在生态环境领域向发展中国家做出让步,而发展中国家迫于条件限制在发展过程中又无法做到全面保护自然环境。因此,面对目前严重的自然生态形势,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要消除私有制带来的争夺和对抗,从全人类的未来着眼,把生态环境问题纳入人类利益共同体中看待。只有这样做,人们才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达成共识,并一致采取行动,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依据

在1987年联合国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了出来,可持续发展对现在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统筹考虑,要求不能通过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满足当代人一时之需。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人类对环境生态问题认识的质的飞跃。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得到全人类的认可,是当代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长期深切关注的结果,表明了人类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诱发的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反思。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哲学层面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统一。追根溯源,在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内在统一的理论根源,可以这样说,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哲学理论基础正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中的科学见解。可持续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最新的解读,它既没有让人从属于自然,更没有把人当做自然的主宰,对全人类的未来提出了最新的价值取向,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理念,这种发展理念不仅是对现实问题提出了最新的应对方法,它还是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三)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是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关于人与自然哪一方处于主体地位从未达成一致。实际上,无论是哪一方处于主体地位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都不符合双方和谐发展的理念,都是片面的研究结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了科学的解读,建立了把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体的“主客一体化”发展模式,从宏观上对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进行了把握,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相结合的生态发展观,具体来说就是既关注人,又关注生态环境,并且把二者融合在一起,把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进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人类的未来作出最科学的规划。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克服了目前环境伦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片面性,强调人类不但要利用自然,更要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保护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这就是对传统的环境伦理学观点的扬弃与超越。此外,马克思特别指出,人对自然的干预和改造是必要的,通过改造实现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创设出一个更加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人从自身的异化中再异化自身,从本质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进而与自然生态结成发展共同体,这就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

四、结束语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不仅蕴含着时代发展的最新取向,而且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发散出了新的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从源头上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它对我们目前摆脱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困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即把传统理论中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转化为人与自然的融合的理念,把所有的自然资源都看作是可以为人类服务的东西,这种服务不是建立在征服和破坏自然的基础上的,而是要求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结成共生共荣的共同体,并且对“二元分立”的理念进行了有力的批判。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当前,我国也面临着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立生态文明社会,在新时期牢牢把握住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中的发展理念,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疑将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白雪涛.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9-12.

[2]刘晓滨.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启示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10):154-155.

[3]宁仁梅.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意蕴[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2,18(6):56-57.

[4]陈智,王立媛.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7(2):28-33.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自然界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例说“自然界的水”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