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洪伟,赵 莹
(1.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学工处,吉林 长春 130114;2.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4)
“创客”最早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MIT)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CBA)发起的Fab Lab,一个几乎可以制造任何产品和工具的小型工厂[1]。Fab Lab使得发明创造不再完全依赖于价格高昂、精密操作的仪器设备和复杂的研究程序,很多草根也可以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拼搏的热情来实现发明创造。“创客”一词由英文maker翻译而来,指那些有强烈的兴趣与爱好,并努力把自己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2]。火热的创客运动伴随着3D打印和开源硬件等高科技项目迅速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创客教育也顺势在学校当中迅速开展。
2010年深圳市成立了柴火创客空间,为创客们提供了创意交流的场所,2015年,李克强总理的到访使得“创客”一词家喻户晓,随即国内对创客的关注度持续高涨。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追随者到领跑者,需要创客的积极投入,需要高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创客文化。因此,创客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加速推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步伐,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进而进入创造大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逐步带入课堂,教师们能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客教育、STEAM教育、MOOC、翻转课堂等创新形式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创客教育的过程要始终坚持开放创新、自主探究、共享体验的理念,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创造过程中体验快乐,在分享过程中获取价值。创客教育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创客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生产出创意产品,也不是小发明小创造的课堂展示,它不是简单的额外的教育,更不是附加的课程。创客教育的宗旨是要培育创客精神和促进创客文化的发扬光大,创客文化的蔓延和流传要靠基础的创客教育来滋养,这种创客文化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创客教育注重教育目的、知识内容结构乃至教师角色等方面的调整,不仅仅局限于先进技术的运用,更注重变革教育思想,不是普通的创新创业课程所能比拟的。同时,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形式教育的协同共育,而创客教育或者跨学科导向的STEM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具体途径与操作策略,不论从内涵来看,还是从外延来看,都不能代替创新教育。
创客教育的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主动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成果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成果,学生通过问题导向学习和项目学习法主动了解和重新构建知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削弱,教师的权威角色转化为学习的辅导者,甚至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涉猎的知识范围被无限扩大。这种没有固定内容的学习方式,发生在开放的创客空间,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多学科知识的交互作用,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都能探索出新的知识内容甚至是跨越新的学科领域。因此,创客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也不是某类学科的专利技术。创客教育的对象不应设限,不是优秀者的特训班,它是一种大众教育,而非特定地针对优秀学习者的分类教学。创客教育根基于民主、自由、开放、共享的草根文化,其实施效果的好坏不是由技术、设备的先进豪华与否所能决定的,而取决于教育中是否蕴含创新、实践、共享的创客精神和理念[3],创客教育的成果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形式的突变和创客精神的形成,物质生产和精神建设都可以是创客教育效果的具体体现。
创业心理品质培养是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具有时代特性的心理品质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创客教育能够健全创业心理品质,但创客教育不能代替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目标的,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历史任务,而创客教育通过运用创客空间的形式来重塑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方法,丰富教育过程,它是培育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式。在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大力宣扬鼓励尝试、敢于冒险、支持创新、容忍失败的心理认知,让学生在创业实战实训中感悟“创客精神”,培养创新创业意识[4]。
创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其中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做中学”、“基于兴趣的创新或创造”。杜威倡导的“做中学”是他的教育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贯穿于教育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杜威认为学习是从经验中产生的,教育是要在经验的基础上发生的。“做中学”实际上就是在学习者经历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活动的经验就是学习的内容。创客教育还坚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建立了创造与学习共同体,在内在逻辑上与创新教育高度致,即“兴趣—思维—技能—人格(文化)”[5]。此外,创客教育还蕴含着建构主义、情景学习和“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学习理念。创客教育倡导以创客活动为载体,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跨学科、跨界的合作探究,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6]。
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具有四个特点:全身心投入、主动自觉、全面发展和自我评价,而创客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促使个体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方式,通过多学个的知识融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奥苏伯尔所说的有意义学习其实质在于以符号(语言文字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性的和实质性的联系[7]。有意义学习的发生要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同化的方式扩展学习内容。创客教育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主,导向性高,学习过程是围绕着学生兴趣偏好、自身储备的知识结构与层次——多层次、宽领域、全面性的知识模块来展开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注重知识的更迭和深度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历经失败,调整方案再次探索,直至完成既定的目目标,这样学习者收获的知识结构更稳定、更完整。
培育创客文化,是在源头上厚植创业文化,引领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8]。创客教育从微观角度是培养个体的创客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一种教育方式,从宏观来讲是要形成创客文化。在高校中推行创客教育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以培育“创客精神”为重点,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树立“创客典型”,营造创业氛围,形成创客文化,进而形成积极的高校创业文化。把创客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创意和创业精神的生成,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心理需求,在学生当中形成团结、互助、自由、创新、分享的氛围。
创客文化是一种在大众文化中产生的变种文化,以一种亚文化的形式存在。它既与互联网和大数据有关,又以实体产品为成果依托。创客文化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创新中,通过分享将新技术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高校崇尚自由、开放、平等的学术环境为创客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环境支持,极大的满足了学生们“创意落地”的需求,激励学生将创意与专业学科相结合,动手制作个性化产品,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客活动中,形成打破学术界限、打破身份标签的平等交流的文化氛围。
创客教育起源于美国,其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与规划的鼎力支持,并已引入到了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之中[9]。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创客教育要整合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的力量才能真正的推动创客教育的有效开展。
1.国家提供制度保障
创客教育之所以在美国能蓬勃开展,是因为美国政府针对创客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政策,将客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创客教育还未形成成熟的运行模式,国内一流大学和理工类院校的创客教育正在蓬勃开展,但是并未广泛流行。因此,教育部门要组织相关学者研究国外创客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经验,并将其进行本土化推广,政府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我国创客教育的有序发展,要定期组织创客交流,通过创业比赛、创客集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在相关的比赛和展示中成果突出的创客给予资金支持和学业奖励,让创意落地成为现实。
2.高校制定长远规划,形成创客奖励机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国家加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保障,为创客教育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大力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实践,推动高校创客教育的发展[10]。高校拥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文化土壤,从学生素质、资料资源、信息手段,高校都当之无愧的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培育的摇篮,是创客成长的主要苗圃。在国家的相应政策保障下,各高校应出台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扶持创客教育发展的政策,积极地营造创新、创意与创造的文化氛围,为促进本校创客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创客沙龙、创客典范、创客论坛等形式让创客教育在学生当中广泛流传,形成“人人能创新,人人是创客”的良好氛围。
3.整合资源,协同发展
创客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工程,要整合社会、家庭、学校各个层面的力量。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校企合作,促进知识和创意转化成生产力的进程。建立企业资助专项资金,鼓励学生创新。建立包括社区、企业、政府、家庭和学校等组织单位在内的协同环链。协同形式包括了校内协同与校外协同,其中校内协同涉及到实习与实训协同、教学与实践协同、教师与名师协同、创新与创业协同;校外协同涉及到校校协同、校企协同、家校协同、社校协同、政校协同[11]。因此,协同环链的形成需要不同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创客教育发展。
创客教育的教师自己应该是热衷于创新、熟练应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有热情成为学生的领路人的人。因此,创客教师的队伍应是跨专业、跨学科、专兼职结合的选配方式,他们既要有夯实的专业知识,又能了解时代的需求,同时又要具有多学科的学术背景。
1.鼓励一线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之中
创客教育的推广不是某一学科教师的工作任务,而且所有任课教师在课堂中都可以运用的教学形式。高校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将创客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所教授的课程中,利用创造工作和教育资源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
2.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创客导师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创客教育的重要依托,创新创业教师是创客教育的推手,在创业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创客精神。要有发现创意的敏感性和积极推动的意识性。
3.加强教师培训
开展创客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信息和融资等一系列服务。由于创客教育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这两者都属于技术性课程,其显著特点是知识的快速更新换代,从而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调整速度提出了很高要求[12]。因此,创客教师要真正发挥其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就要多途径、全方位的加强培训和提升,通过技型师资培训、教研论坛、创客工作坊等形式推进创客教育教师的培训。一方面,对高校专业课老师进行SIYB师资培训,丰富专业课教师有关创客教育的知识面,在教学中自如利用创客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定期选送教师到企业中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从供给侧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方向。同时,可以邀请企业高管或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带着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去学校上课,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创客教育的实践性。
1.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创客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育形式,需要有相应课程的依托才能促使学生成为“创客”。随着创客运动的发展和创客文化的形成,在高校当中要增加创客教育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在课程设置上要保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客教育的有效融合和衔接得当,创客教育课程不是特定人群的提升课程,应该是面向全体开展的。在创客教育课程设置上既要强调多学科内容的整合性、时代性与融合性,又要强调学科活动的实践性、创造性与灵活性,开发研究出专门的创客教育实训课程[13],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群体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系列课程体系,从基础理论课程逐步过渡到创客实践课程。
2.求同存异设置课程内容
创客教育课程的研发与设计,从宏观上要结合国家课程标准、现阶段国情、当代大学生特点等诸多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教师专长,创设出以夯实学生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究热情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本校办学特色、立足区域服务和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在课程设计上要体现创客教育的探究、实践的中心思想,在课程内容上要体现多学科交叉的“跨界性”。
社会创客文化为高校创客教育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大学生是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群体,他们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求,有志青年急需一个展示的舞台,因此大学生具备成为创客的优质条件,是培养成为创客的理想群体。高校要通过线上建立创客交流社区、线下建设创客空间宣传和倡导创客教育。通过虚拟平台和实体工作站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展示作品,对优秀的创客要加以鼓励和宣传,引导跨学校、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组成创客联盟,加强技术与创意交流,促进各种新的创意的产生。通过设计和举办创客大赛、创客沙龙、创客嘉年华创客文化展等形式,在高校形成创客文化氛围,让创客理念潜移默化的深入人心。
创客空间是创客们的聚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是创客们最基本的组织单位。高校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和作品分享的场所,就要以创客空间为支撑。创客空间也是创客教育推行的重要载体。创客空间可以组织开展创客活动,促进创客文化的形成。在空间中,学生们可以需找到合作伙伴、交流创意、协作创新。在欧美一些国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客空间,如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率先开设了创客空间,中小学也陆续的开始重视创客教育。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北京、上海、温州等先后建立了创客空间,高校当中,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成为创客教育的领头羊,率先建设了创客空间。
创客教育以新兴科技为技术基础,利用创客空间模拟学习环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习得就业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来达到创造与学习的一体化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致力于成为“创客”来解决就业难的现实情况。而高校的创客教育正是要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为其提供可见、可用、可行的“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