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婷, 刘宝
(1. 西安翻译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 西安 710105; 2. 西安科技大学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西安 710054)
十三五期间,各民办本科院校开展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专题研讨会,其核心是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凝练办学特色、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时代,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双一流”建设要求下的学院与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的保证。
(1) 培养模式不明确
大多数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陈旧,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较少,教学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能力较为模糊,培养计划没有根据社会及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更新专业课程设置,使得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社会、企业需求相脱节。有些民办本科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没能体现出民办本科高校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如何在“双一流”背景下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难题。
(2) 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民办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其中的理论性知识所占比重较大,教学模式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比例较少,内容较为陈旧,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因此,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较少,难以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更是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和自主独立性。
(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在目前的民办本科院校中,教师队伍主体构成多为应届毕业的研究生为主,对于专业、学科带头人等重要职位多为外聘的公办学校退休老教师。因此,民办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知识构成不统一,整体力量较为薄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双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1]。
2016年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的核心内容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民办高校要加强人才需求调研、学生基础能力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能力模块和培养模式,把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成效体现在学生身上。
民办本科院校应该充分结合本校优势,明确办学定位,体现社会及企业的招聘需求,结合“双一流”标准,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参考“双一流”的专业规范以及行业市场需求,重点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师生、生生的互动,并通过开展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建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课程设置要符合“双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按照“双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拓展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兴趣,同时要满足社会、企业岗位所需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民办本科院校需要结合自身软硬件设施构建课程建设平台,整合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双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
(2) 知识体系改革
知识体系是课程内容建设的本质所在,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核心与评价元素。民办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改进知识体系构成,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辅助的“双一流”应用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主体,是知识体系构建的途径和保证。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教学组织与设计过程重视研讨式、参与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3];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4) 开设第二课堂
民办高校的“双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重视第二课堂的显要地位。学生社团与课外社会、科技活动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支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又是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提升素质、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第二课堂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前奏曲,可提升大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结合“双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设适合学生兴趣与社会、企业需求的第二课堂是民办高校提高“双一流”建设进程的有效助力。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切实贯彻“双一流”建设目标,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 积极地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校企合作,具体如下:
① “引企入教”。“双一流”大学建设要求高校应主动实现产学研的统一,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从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教学课程设计、教材合作编著、联合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合作,推进全面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是培养方案,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4]。
② “订单”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明确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确保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相一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企业真正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③ 实习实训。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创新基地,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实训,每年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训机会。
④ 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根据学校相关要求和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同开设职工培训班,为民办本科院校专职教师提供挂职锻炼机会。最适合民办本科院校培养青年教师的办法是,让青年教师带薪到国内一流大学去作访问学者,一年为期为宜。
(2) 搭建实验实训平台
① 健全配齐实验室
按照“双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健全配齐实验室,根据“双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建设既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又具交叉融合及创新特色的系列化实验教材,开发应用新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② 更新实验项目计划
在完善“双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按照社会及企业的需求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与时俱进更新实验项目计划,结合现代化教育实验模式,诱导学生培养自行设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搭建学科竞赛平台
按照“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思路,民办高校要探索学科竞赛与课程体系相对接,学科竞赛与企业需求相对接,将学科竞赛常态化,围绕学科竞赛开展系列教学改革和研究活动,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① 校外学科竞赛。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和学科竞赛所需条件建设,要积极组织好校内公开选拔赛,扩大学生受益面;创造条件,积极承办相关赛事,逐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② 校内学科竞赛。不但提升学科竞赛层次和质量,完善竞赛的实施方案,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稳定的竞赛辅导团队,积极引入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深度参与或赞助赛事。利用几年的时间,将赛事建成校内覆盖面广、含金量高、学生受益大的精品赛事。
目前,应用型大学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不足,大多数教师出“校门”进“校门”,没有从事专业实践的工作经历。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的加强自身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丰富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中青年教师还可以到企业挂职、顶岗,以及到国内外一流院校进修,从而提升中青年骨干力量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除此之外,“双一流”大学重在对学生的应用性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的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5]。高素质“双师型”师资是应用能力培养的主体和骨干。因此,通过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足、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根据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课程建设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学科竞赛和实验室建设”,加强了实践教学内容建设,有利于和企业达成共识、有利于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有利于课程的整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是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时代,对“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为“双一流”的学院与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