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霞洁 刘滨谊
1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2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上海 200092
城市绿地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绿色的血液系统,为城市带来生命和活力。城市绿地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城市绿化和经济工作者对其量化方法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出了各种计算方法:张晓瑜、赵林森[1]对园林绿地系统进行了生态效益分析,主要包括碳储存和吸收、清除大气污染物、释放氧气等方面的效益,并将这些效益转化为相应的经济价值;冷平生等[2]采用生态效益经济评价中常用的方法对园林绿地的生态价值进行评价;梁东成等[3]开展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货币化计量分析;邓新忠等[4]分析了长沙城市绿地对长沙经济发展的作用,并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长沙市绿地对经济的提升作用。目前将城市绿地的生态、社会效益折算量化成经济效益的间接测算成为量化的主流,而往往忽视了城市绿地系统自身通过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形成的用地、建设方面的直接经济效益。下面以无锡市为例初步分析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的经济效益量化。
随着规划技术的不断提高,无锡的绿地系统格局越来越完善,城镇绿地的空间结构优化技术带来了新的思路和革命性的变化,在无锡市域“太湖延边、绿山插入、河湖密布、良田广置”的自然基础上,用道路廊道、水系廊道、防护林带、高压走廊绿廊、带状公园等线性绿廊连接其它用地内的绿地 (附属绿地),在适当的位置布置绿地斑块 (公园绿地),使之成为一个大系统,使绿地成为无锡市的本底,从而奠定了无锡市作为国家园林城市的绿色环境基础。随着新世纪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按照规划蓝图在这片江南水乡得以实现,从空间结构上优化了人工建设绿地与自然山水之间相因相属、共生互补的关系[5]。
1.1.1 空间结构优化情况
随着无锡市行政区划的调整,2002年、2008年无锡市两次委托同济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森林规划。规划利用境内河网密布,湖荡众多,星散分布着低山、丘陵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作为基础,运用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技术,从功能上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思路。
一是因地制宜、山水共融。充分考虑无锡市城市绿化基础、地域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基础,利用城市中水网密布和丘陵散布的自然地貌特点,合理优化绿地空间结构,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防止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充分考虑城市绿地与山体、水系的紧密衔接,维持城市内部残留斑块与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水系之间的联系。优化绿地空间结构的主要类型是山林、湿地与城市绿地构成的基底和斑块。
二是系统协调。根据生态景观学 “斑块—廊道—基底”为基础理论,结合卫星遥感技术,热岛效应分析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加强绿地系统与城市其它子系统的协调,综合考虑绿化空间与城市道路网、水系以及土地利用功能布局的衔接,使规划能够符合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各因素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时空变化规律。
1.1.2 空间结构优化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
无锡市域范围内的宜兴低山丘陵生态保护区、环太湖生态保护区,滆湖水网生态保护区,沿江生态保护区 “四个生态保护区”为基础,构筑无锡地区的环状绿色屏障,从总体上形成了 “区域生态圈”;此外,围绕着无锡市、宜兴市和江阴市外围,用以隔离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之间的绿色隔离环形成三个生态环。两者作为城市的生态防护林形成了绿色基底。其中的风景林地和湿地保护区,通过城市绿地集约化与高效化、网络化构建,对景观山体、水体实现了综合利用,将这些生态用地融入到绿地系统之中发挥综合生态功能,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相比,达到了 “事半功倍”的效果。无锡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风景林地、湿地保护区等块状绿地锲入城市形成均衡的绿色斑块,使绿地系统规划本身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相当于节约传统绿地,减少新建绿地1632km2。按照2010年12月实施的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GB/T50563-2010),城市绿地总面积的20%可以用其他绿地计入,由于其它绿地为非建设用地,按此计入后腾出了建设用地,即增加建设用地:市域范围51.6 km2,市区范围35.2 km2,建成区范围23 km2。按照2011年无锡市国土局公布的基准地价减去土地清理成本价,同时按照住宅用地配套4%商业用地计算,市域范围创造经济效益人民币约473亿元;市区范围创造经济效益人民币约306亿元;建成区范围创造经济效益人民币约229亿元。
近3年,由于土地地价的增长,市域范围新增经济效益人民币约36.6亿元;市区范围新增经济效益人民币约34亿元;建成区范围创造经济效益人民币约21亿元。
1.2.1 耦合情况
绿地系统与其他城市空间,特别是生态功能空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基于无锡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的系统协调性、山水共融性,其绿地结构必然与其他生态用地空间优化组合、结构协调,从而集约融合用地空间[6]。
1)太湖一级保护区保护建设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耦合。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水危机爆发,为保护和修复无锡太湖流域生态环境,规范各项建设行为,配合太湖治理行动的开展,2008年无锡市制定 《无锡市太湖一级保护区保护建设规划》,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整治太湖污染,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整治措施,以达到区域生态环境能够在近期内得到明显改善的目标。
规划划定了太湖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范围,太湖湖体、沿湖岸5 km区域、入湖河道上溯10 km以及沿岸两侧各1 km范围为太湖一级保护区。市域一级保护区总面积1 381.65 km2,其中无锡市区743.33 km2,宜兴市638.32 km2。陆域面积854.78 km2,太湖水域面积526.87 km2。
将绿地系统规划和太湖一级保护区保护建设规划市域太湖一级保护区范围重叠对比,两者耦合部分去除山体和水体18.5 km2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新建绿地和太湖一级保护区范围内 “还林、还草”“建设太湖保护的天然屏障”相耦合的部分。即在无锡太湖一级保护区规划完成之前,无锡市已经按照2005年无锡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完成耦合部分绿地建设18.5 km2,占一级保护区陆域面积的21.6%,其中环蠡湖、环太湖林带9.4 km2,滆湖防护林1.3 km2,提前在太湖一级保护区范围退渔还湖、退耕还林建设生态背景林、防护绿地,为保护水源地做了绿化先行的大量工作。
2)无锡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耦合
2015年底无锡市根据 《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要求,对无锡市域生态红线区域进行细化界定,无锡市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太湖重要保护区、特殊物种保护区共11类31块,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1 357.53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9.34%。将无锡市生态红线区域与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叠加分析,耦合部分去除山体和水体,至2014年已经按照2005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完成耦合部分绿地建设21.55 km2,即在生态红线范围内提前完成了1.6%的生态修复,其中无锡市区13.79 km2,宜兴市5.62 km2,江阴市2.14 km2。
1.2.2 耦合产生的经济效益
按照绿地空间结构优化技术,无锡市在绿地生态网络中规划了城市生态防护背景林,并进行严格的绿线控制和建设。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太湖一级保护区保护建设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相耦合为城市生态保护区和环城绿带两者形成的绿色基底——生态防护背景林,其生态修复成本的降低。生态修复的成本是在工程实施中产生的直接费用即土地征收成本和工程费用。
1)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太湖一级保护区保护建设规划的耦合所实现的经济效益。对照2008年太湖一级保护区保护建设规划,无锡市按照绿地系统规划2008年前所新建的绿地与之相耦合部分达市域范围约18.5 km2,市区范围约10 km2。计算其建设年度与2008年之间的土地征收及工程成本差价,创造经济效益市域范围人民币约59亿元,市区范围人民币约27亿元。
2)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耦合所实现的经济效益。对照2015年无锡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无锡市按照绿地系统规划2015年前所新建的绿地与之相耦合部分达市域范围约21 km2,市区范围约14 km2。计算其土地征收及工程成本差价,创造经济效益市域范围人民币约68亿元,市区范围人民币约39亿元。
3)将3个规划同图耦合,去除重复计算部分,3个规划耦合部分通过空间结构优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绿线控制,其实现的经济效益市域范围人民币约82亿元,市区范围人民币约41亿元。
1.3.1 绿廊网络化情况
绿地系统规划运用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功能优化技术,按照构筑绿廊网络化原则,使路网、河网、绿网空间一体化,在斑块建设的同时,还要通过道路、河流等生态廊道把城市各种大小绿地斑块连接起来,构筑城市绿地网络体系[7]。道路交通与河流水系相互交织已成为无锡城市风貌的显著特点,规划继续加强城市绿地网络的建设,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构筑生态安全、稳定的景观格局。
1.3.2 网络化产生的经济效益
河道及沿河两岸绿地、公路沿线绿地、城市绿道绿地 (三网合一的廊道网络)。廊道网络化构建带来的绿地增效主要表现在沿路、沿河的附属绿地在保障达标的基础上,为道路扩建预留用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规划建设时附属绿化按照园林景观路的标准进行大绿量设计,而道路宽度仅以满足近期使用为限;当远期道路宽度不能满足交通要求时,按照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在道路扩建后满足绿地率20%~30%的达标要求前提下,仅需向路侧绿地进行道路拓宽,利用附属绿化用地进行道路红线内微调扩建。这种规划方法为道路扩建留有余地,避免了规划设计和建设推翻重来的粗暴做法,不但将达标范围内绿地和路面保留避免重复建设,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二次征地所带来的土地清理的不确定障碍和成本上涨。
按照无锡市目前现状,对于其防护作用的河道和快速路绿化不做考虑,现状中可提供道路扩建的红线内总面积约为24 km2,主次干道按照满足扩建后道路达标的标准进行测算,可为城市道路提供约2.3 km2的扩建空间。测算道路绿化空间结构优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可扩建道路的红线内总面积中20%为附属绿地,约5 km2,按照目前建设标准约100~120元/m2,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至少约0.5亿元;可扩建道路的红线内总面积中80%为道路,约19 km2,按照目前建设标准约800元/m2,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至少可达152亿元;此外,还有2.3 km2可扩建用地的土地成本差也应按照扩建年度与工程完成年度的土地征收成本差价进行计算。
通过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技术,对无锡市绿地生态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发挥利用绿地的生态功能,赋予背景林功能的复合化;科学设计绿地结构和配置植物品种、数量,以最经济的绿化成本投入达到绿地系统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002年以来,无锡市全面实施 “环太湖生态景观林”,在太湖沿岸构筑起了一道全长142 km,面积3 084 hm2集景观、防护、生态隔离为一体的绿色屏障,包括环蠡湖38 km开敞式公园群、环太湖湿地公园15个,惠山青龙山 “显山透绿”环境综合整治面积350 hm2。实现了集约使用绿地空间,生态保护区的大面积景观林同时满足市民郊游需求,建设成公园绿地性质的斑块,建设中摒弃了传统公园绿地建设模式,进行低影响式郊野公园建设,以园路沟通的可进入模式为标准。建设造价可进入式绿地减少建设单价人民币约300元/m2,市域范围节约人民币约4 500万元,市区范围节约人民币约2 700万元。
控制防护绿地、生态背景林地的植物品种和规格,以落叶乔木,胸径6~8 cm大苗造林,提高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减少建设单价人民币约220元/m2,总计节约绿化建设投入:市域范围人民币约2.056亿元;市区范围人民币约1.15亿元。
将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经济效益量化和生态服务效益价值的量化作为城市绿地可量化的总经济效益,以无锡市为例进行分别计算。
根据本文研究,对无锡市2002—2015年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经济效益量化进行汇总,由于绿廊网络化产生的经济效益目前尚未发生暂不计算,对空间结构优化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城镇绿地空间结构与其他生态用地空间耦合实现的经济效益、生态背景林功能优化产生的经济效益、植物配置优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四个方面汇总,市域范围的经济效益约为人民币594.11亿元,市区范围的经济效益约为人民币382.42亿元 (表 1)。
表1 无锡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经济效益亿元
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可以对绿地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张长江的《江苏省生态环境的经济核算研究》中对林地林木的生态价值核算与林业部标准的评估项目基本吻合,按照森林涵养水源价值、森林保育土壤价值、森林固碳供氧价值、森林净化环境价值、森林防护价值、森林游憩价值、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七种价值的量化分别计算,得出的林木生态效益年产出单位面积价值[8],按照江苏省物价局发布的价格指数进行转换,到2015年无锡市市域绿地生态效益为人民币260.79亿元,市域绿地生态效益为人民币185.56亿元。(表2)
表2 无锡市城市绿地生态服务效益价值表
以无锡市为例,城市绿地总经济效益市域为人民币854.9亿元,市区为人民币567.98亿元(表3),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经济效益在城市绿地总经济效益中占67%~69%,通过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城市绿地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生态服务效益价值2倍之多。
表3 无锡城市绿地经济效益汇总 (2012—2015年) 亿元
城市绿地经济效益的量化应当从生态服务效益、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效益两方面来计算其量化值,这不但囊括了植物生态产生的服务效益,更进一步从规划层面,即绿地本身在系统化过程中通过技术优化而产生的空间、功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城市绿地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通过生态功能优化而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就表明了城市绿地的经济效益除了其生态服务效益,还来自于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
根据以上无锡市为例的分析,城市绿地系统本身通过空间结构和生态功能优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于其生态服务效益的价值,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中,应从源头着手,通过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技术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令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1]张晓瑜,赵林森.基于QUICKBird和CITYgreen的昆明市绿地效益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6):204-207.
[2]冷平生,杨晓红,苏芳,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19(4):25-28.
[3]梁东成,陈小奎,张培培.城市绿地的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J].林业经济问题,2012,32(5):458-465.
[4]邓新忠,刘韶豫,周国华.长沙绿地经济效益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7(1):89-93.
[5]刘颂,刘滨谊.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无锡市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0,26(3):14-18.
[6]刘滨谊,贺炜,刘颂.基于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评价与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12,28(5):42-46.
[7]刘滨谊.城镇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J].建设科技,2010(19):26-27.
[8]张长江.江苏省生态环境的经济核算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