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步道体系规划实践及其对我国乡镇步道建设的启示

2018-03-05 05:33蔡春杰
中国城市林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步道规划体系

蔡春杰 杨 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西安 710055

1 美国社区步道认知

1.1 起源及发展

步道是美国绿道网络发展的延伸和拓展。1865年Frederick Law Olmsted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规划中首次提到2个绿道要素 (一条连接学校和奥克兰,一条保留草莓溪谷)。1880年,奥姆斯特德 (Olmsted)为波士顿设计了 “翡翠项链”公园体系成为美国绿道网络规划实践的重要事件。1965年,约翰逊总统发文 《自然美总统咨文》,呼吁在全美都市和乡村地区建立步道体系,1966年,美国内政部户外休闲署提交了 《美国步道》调研报告,并呼吁通过联邦立法建立全国步道系统。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步道体系法案(National Trails System Act),明确建设总长度约10.16万km的国家步道体系,同时授权开展铁路改造步道项目 (Rails-to-trials program)。1973年,美国开始实施铁路步道改造计划,截止1993年,美国44个州已建设至少500条步道。在美国步道改造项目中轨道与步道保护协会 (RAILS-TOTRAILS CONSERVANCY,简称RTC)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1988—1998年,该机构将约1.6万km的废弃铁路改造为步道或自行车道,极大推动了美国步道体系的发展和建设[1]。

20世纪末期,美国联邦政府、联邦交通局(USDOT)和环境保护机构 (EPA)认为可将社区步道作为代替性交通方式,将步行和自行车设施融入到地方交通系统中,以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及社区可持续发展[2]。2000年,为推动和促进美国社区步道 (community trials)发展,增强人与土地、历史和文化的联系,白宫千禧年理事会与美国轨道与步道保护协会RTC、美国远足协会 (American Hiking Society)和国家艺术基金会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联合发起千禧步道运动,提出建设16条国家级千年步道、52条千年遗址步道和2000条社区千年步道。

1.2 概念及类型

社区步道是连接开敞空间、学校、商场、图书馆和社区公园的线性空间,具有生态保护、休闲游憩、文化景观、替代交通等功能[3]。从空间尺度来说,步道可分为国家步道体系、区域步道体系、地方步道体系和社区步道体系。从类型角度步道可分为风景步道、生态步道、历史遗址步道、休闲游憩步道等。例如国家步道体系涉及11个国家风景步道 (National Scenic Trails)、19国家历史遗迹步道 (National Historic Trails)以及1000多个国家休闲游憩步道 (National Recreation Trials)。总的来说,步道体系具有多类型和多尺度特征,各层次步道体系跨越行政边界,并与国家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美国城乡可持续发展。

1.3 功能与特征

美国社区步道具有休闲游憩、文化延续、经济效益和替代性交通等功能,有助于社区可持续性发展。

1)增强社区活力。C.Scott Shafer和 Bong Koo Lee等认为社区步道除了交通运输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休闲、运动和社会交往等价值,有助于提高社区宜居性和生活质量[4]。同时通过连接户外开敞空间和居住空间,有助于地方自豪感和社区认同感的形成,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5]。

2)休闲游憩功能。社区步道为户外休闲游憩活动和非机动交通体验提供了机会,满足了社区居民对自然生态的需求。步道设施的配套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运动频率,有效提高了社区整体健康水平。

3)经济增值功能。随着农村多功能化趋势以及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步道的空间增值效益逐步凸显。Sue Beeton曾以维多利亚州为例分析步道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结果发现步道对经济总量贡献值从2003年的203美元增长至2006年的483美元[6]。

4)生态保护功能。MillerJR(2002)认为传统的生态保护模式将人类排除在外,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隔离式的保护效果差强人意。社区步道体系的建设有效增强了居民的生态意识,有助于自上而下社区参与型生态保护模式的形式[7],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原始风貌。

2 社区步道规划实践

美国步道体系规划具有层次尺度特征,国家步道体系中风景步道和历史遗迹步道由国会负责,休闲游憩步道由内阁部或者农业部指定机构负责,区域级和地区级由地方政府负责。本次研究聚焦美国市镇尺度,将步道体系规划分为前期准备协商阶段、方案编制阶段和后期建设实施三大阶段。

2.1 前期准备

以弗吉尼亚州社区步道体系规划和建设为例,地方乡镇在编制步道体系规划之前需要调查居民的态度和认知,成立社区磋商委员会以及时了解以往规划的相关情况。在大致了解居民需求和初稿方案意向的基础上,社区委员会自发向市/乡/镇政府表达修订或制定步道体系规划的初步设想,并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当社区步道变更需求协调通过后,地方政府和州交通部门将为社区步道体系规划提供规划所需的各种资源,如规划人员和专家顾问。此外农村社区步道体系规划还可向联邦和州政府申请相应的资金和资源扶持[8]。

2.2 方案编制

从编制内容来看,社区步道体系规划涉及战略目标制定、现状情况分析、步道线路选择、步道类型确定、建设成本估算、筹措资金等方面。如萨拉索塔 (佛罗里达,约5万人)步道体系规划文本大致包括规划编制、相关规划协调、步道类型和设计、实施和维护以及步道安全保障5大部分,基本上涵盖了从规划编制到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9]。

1)规划目标。规划战略一般由综合愿景和细化目标体系构成,如德旱姆镇 (Durham)在2011版步道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 “建立连接社区居民和绿色空间的步道体系,同时维护和增强地区自然环境”的综合发展愿景,并涉及连接性 (Connectivity)、可达性 (Accessibility)、沟通与协调、社区教育和公众参与等7大细化目标,引导社区步道体系的实施建设[10]。

2)线路组织。教堂山镇位于北卡罗莱纳州著名的科研三角洲,隶属奥兰治县,城镇规模约5万人。在 “可骑行、可步行和绿色”的社区建设目标指导下,社区步道系统共规划了10条步道,串联住宅区、大学、森林和商场等空间,线路网络基本覆盖整个镇域。此外步道体系需要与国家级、区域级、地区级步道体系衔接,同时统筹地方道路交通规划、公园体系规划和人行道规划等,合理衔接关键交叉口,确保居民安全。

3)公众参与。传统步道体系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由地方政府或指定机构统筹规划和实施,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新时期地方政府鼓励社区居民、非盈利组织和私营企业参与到步道规划和实施的整个环节,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吸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广泛意见,采用社区会议、社区工作小组、问卷调查、实地体验和步道委员会等多种形式,鼓励公众参与到步道规划各个环节,形成了以社区公众与规划专家为核心的动态交互式规划模式。

4)土地、资金。资金和土地是社区步道体系建设的2大难题,一般来说地方政府通过收购征收、购买地权、土地出租和保护地役权等手段为步道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同时采用多元资金投入方式,如德旱姆镇在步道建设时采用则政府资本改善项目、义务债券、收取影响费用 (新开发影响费和运输影响费等)、政府拨款和私人资金等多种融资方式,此外可申请州级相关部门和联邦政府的扶持资金。

2.3 建设实施

2.3.1 设计要点

为实现社区步道体系的战略目标,在步道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步道线路选择、出入口位置、步道宽度长度、路面铺设材料、步道相关设施、规划衔接和公众参与等内容,提供社区步道体系规划的有效性。1)步道应具有较高的可达性,以便公众可以轻松使用;2)应与自然排水渠道、街道走廊、景观走廊和堤坝等开放空间相结合;3)步道规划应列出实施新路线的优先事项,并考虑到以前建成的路线和区域规划的路线;4)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应在地图和标志上明确指定;5)步道规划应与道路、桥梁、立交桥等新交通结构规划结合[11]。

2.3.2 建设标准

美国大部分乡镇政府均制定了步道体系建设标准,对步道长度规模、建设类型、步道宽度和路面材质等内容给出了详细指导。如博纳维尔县从横断面宽度、步道宽度、路面材质、坡度、转弯半径、交叉口和设施配套等方面给出了乡村步道建设标准 (表1)。

表1 博纳维尔县乡村步道建设标准

博纳维尔县 (犹他州)将乡村步道铺设过程分为分4大步骤:1)现场勘查,从步道起点开始对沿途杂物或净空干扰物进行修建和清除。2)坡度分级,清楚树叶杂物和表层土壤,根据土壤条件和降雨情况选择理想的坡度。3)清除植被,移走大块石头和树桩,避免给行人带来障碍和危害。4)完成路面,在潮湿地带采用砾石和其它自然材料填充并增高步道。步道铺设完成之后需配套标识体系、休闲座椅和栈道等设施[12]。

此外,步道建设时应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行为特征,进行无障碍设计。如表面以硬性为主(沥青、混凝土、压实砾石、木材),路面宽度至少为1 m,步道最大坡度不超过5°,每间隔305 m设置至少1.5 m的避让空间或休息区域 (图1),并按照每25个机动车提供1个车位的原则,在步道起始点配套停车场,确保特殊群体的可达性。

图1 步道无障碍建设标准

3 对我国的启示建议

近10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社区配套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我国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文体设施和给水排水等硬件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农民生活质量、健康行为习惯、休闲游憩活动等精神文化建设则略微滞后,新农村发展呈现 “一腿快,一腿慢”的典型特征。为优化农村生态格局、改善村庄千村一面风貌、丰富农民休闲游憩活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重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诗意田园,本文认为农村地区有必要构建地域性步道体系,完善现行农村规划编制体系。

3.1 转变规划建设理念

1)生态保护理念:被动隔离——主动交互。表面上看,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隔离可以最大化的避免生态破坏,保护良好的生态资源,但实际上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的发展,同时不利于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通过对美国乡/镇/市社区步道体系的研究发现,两者并不完全对立。相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式生态环境保护方式效果更好,有助于增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因此我国应逐步从传统被动式向主动交互式保护理念转变。

2)交通出行理念:汽车主导——步行主导。当前我国道路交通体系以机动车为主要导向,对人行道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道关注较少。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机动车拥有量也逐年增加,在3~6 m宽的村道内经常看见汽车驶过,农民步道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引发系列交通安全问题,同时弱化农村社会交往活动。在这种背景下应考虑重塑农村步行空间,为农民提供安全、适宜的休闲空间和交往空间。

3)空间发展理念:两生并重——三生协调。农村发展侧重农业生产空间和居民点生活空间的营造,对生态空间并未作过多引导,空间发展呈现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并重的特征,具有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和文化景观功能的生态空间被忽略,处于缺失状态。借鉴美国社区步道建设的先进经验,将自然生态引入到农民生活体系中,构建“三生协调”的空间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4)综合开发理念:单一价值——多元价值。步道的开发建设是对乡村绿道多重功能的整合提升,有助于乡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的统一实现;有助于构建城乡融合的大区域生态格局和休闲游憩系统;有助于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链接,同时带动乡村经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绿道由单一的“慢行道” “游步道”向功能完善的网络体系的转变[13]。

3.2 完善现行规划体系

各地区应积极借鉴美国乡镇社区步道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和规划流程,以我国乡村建设现状及生态资源为依托,尽快编制步道体系专项规划,发挥其在增强经济活力、营造空间地方感、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生活品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助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步道体系规划应由镇人民政府委托相应资质单位编制完成。规划前期阶段需收集居民的行为特征数据,了解其实际需求和看法意见。同时对镇域内自然生态要素进行摸查,了解社区公园、开敞空间、绿色廊道、水源地、地质灾害多发区以及生态保护区等具体位置和现状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步道规划的战略愿景,并明确规划期末镇域步道总规模、每天使用频率和辐射半径等细化目标。

3.3 制定设计建设导则

步道体系规划审批通过后,即可按照建设导则进入步道详细设计和实施建设阶段。建设导则应对步道整体风貌、服务设施 (如卫生间、休息平台、停车场、木栈道、垃圾桶)、横断面形式、坡度要求、路面材质、工程安全、生态防护、标识体系、投资估算等内容进行细致的说明,确保步道体系的生态型、安全性、地域性和特色性。在建设过程中需统筹协调步道体系与交通体系、绿化体系、生态环境、拆村并点等相关规划,确保地区整体风貌的一致性和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逐步意识到步道建设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以国家级、区域级、地方级、社区级为核心的步道体系。地方乡镇为增强经济活力、营造空间地方感、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生活品质,积极开展社区步道体系建设工作。吸收借鉴美国乡镇社区步道规划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步道体系能有效增强我国农村可持续性能力,并试图构建我国地域性步道体系规划框架。1)转变规划建设理念,倡导生态保护模式从被动隔离向主动交互转变,鼓励交通出行方式从汽车主导向步行主导转变,引导空间发展模式从两生并重向三生协调过渡。2)完善现行规划体系,增加步道体系专项规划,由乡镇政府委托相应资质单位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强调公众参与、关键节点链接以及区域全覆盖,确保步道体系的可达性和有效性。3)制定步道设计建设导则,协调整体风貌,对步道横断面、设施配套、坡度、施工安全、投资估算等进行详细阐述,指导步道实施建设。

[1]ROB H.G,JONGMAN G.P.Ecological networks and greenways:Concept,Design,Implement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AUDIRAC I.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merica[M].Wiley: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merica,1997.

[3]LIBRETT J J,YORE M M,SCHMID T L.“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mong trail users in a U.S.national sample[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6,31(5):399-405.

[4]SHAFER C S,LEE B K,TURNER S.A tale of three greenway trails:user perception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9):163-178.

[5]BLACKWELL D.The Community and Visitor Benefits of the Associated with the Otago Central Rail Trail,New Zealand[D].Lincoln University,2002.

[6]BEETON S.Regionalcommunityentrepreneurshipthrough tourism:the case of Victoria's rail trai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10(1):1-19.

[7]MILLER J R,HOBBS R J.Conservation where people live and work[J].Conservation Biology.2002,16(2):330-337.

[8]VDOT.Community Trail Development Guide[EB/OL].(2012-5-30)[2017-5-9].http://www.virginiadot.org/programs/bicycling_and_walking/trail_development_guide.

[9]Santa Clara County Parks and Recreation Department.Sarasota Master Trail Plan[EB/OL].(2012-5-24)[2017-4-22].http://scc.ca.gov/webmaster/ftp/pdf/sccbb/2012/1205/2012 0524Board3C_BART_Sanborn_Park_Ex3.pdf.

[10]Durham gov.Durham Trails and Greenways Master Plan[EB/OL].(2014-04-04)[2017-04-23].https://durhamnc.gov/2854/Trails-Greenways-Master-Plan-2011.

[11]Paula David,Laura Westrup.Multi-use Trails― Ensuring Successful Regional Planning[EB/OL].(2002-5-12)[2017-5-2].http://www.americantrails.org/resources/planning/Successful-Regional-Trail-Plans.html.

[12]Northern Bonneville gov.Northern Bonneville Shoreline Trail Master Plan[EB/OL].(2013-10-1)[2017-4-12].http://www.americantrails.org/ee/.

[13]张小凡,徐文辉,成正亮.基于乡村绿道主题性理论的佛堂镇吴溪绿道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2):52-55.

猜你喜欢
步道规划体系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海南省健身步道现状调查研究①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鹅卵石
步道砖掩饰不住此路的由来(外一首)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