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雯 陈拓舟 饶显龙 包志毅
1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浙江临安 311300
2 浙江省缙云县市政园林管理处 浙江缙云 321400
城市鸟类是指那些在城市环境中生存的鸟类,它们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中而不依赖人类喂养,自行觅食[1]。相比于自然环境中的鸟类,城市鸟类更依赖植物为其提供生活物质,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更大,对人类的警惕性较低,容易亲近,是城市环境中深受人们喜爱的野生动物之一。鸟类的视觉器官是所有感觉器官中最为发达的,相关研究表明,鸟类更喜欢取食颜色鲜艳的果实和花朵[2]。鸟类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植物花蜜、种子、昆虫、鱼和腐肉等。据此可分为杂食性鸟类、植食性鸟类和肉食性鸟类,其中前两者需要依靠植物为其提供食物。部分鸟类具有迁徙习性,这些鸟类通过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春夏季是鸟类的繁殖季节,会进行求偶、营巢、产卵和育雏等一系列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城市绿化景观营造中,需要结合鸟类的这些特征进行研究和规划。
1.2.1 鸟类的生态价值
鸟类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城市环境的恶化会对鸟类生存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指标,用来衡量城市绿地生态环境的优劣性和可持续性[3]。有一部分种子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很多鸟类又是植物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以此来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此外,鸟类作为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园林鼠害和虫害的作用,保护林地植物的正常生长,鸟类的粪便也为植物提供一定的营养基础。
1.2.2 鸟类的景观价值
部分鸟类羽色鲜艳,歌声婉转,体态多姿,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迁徙特性,大多有较高的景观价值。比如云雀 (Alauda arvensis)、画眉(Garrulax canorus)、 百 灵 (Melanocorypha mongolica)等以鸣声为特色,小翠鸟 (Alcedo pusilla)、寿带鸟 (Terpsiphoneparadisi)、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等则以羽色夺魁。鸟鸣是园林虚景中声景的一种。明代造园家计成在 《园冶》中提到 “鹤声送来枕上”,表现了园林景观的虚实结合,创造出更为生动丰富的园林景观。近年来观鸟活动也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所青睐的一项户外活动,同时也是自然教育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都市人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的精神需求。
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影响鸟类多样性最主要的生态因子[4]。植物物种的多样性能为不同鸟类提供食物和巢居场所,稳定鸟类物种多样性及种群数量,有效地吸引不同城市鸟类物种。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种类对增加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至关重要[5]。研究表明,常见木本植物挂果期长短与鸟类多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6],而乡土树种的果实成熟期与鸟类繁殖期或迁徙期基本一致,本地鸟类对植物的喜好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更倾向于在乡土树种上栖息停留[7-8]。
栖息地的景观异质性高低是鸟类选择分布的主要原因[9],对鸟类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10]。较高的植物空间异质性为鸟类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多种栖息地生境类型,满足不同鸟类的生态位需求,提供更丰富的环境和空间资源,保护和吸引不同的城市鸟类。创造各种类型的微型栖息地植物景观环境,可以提升公园生态物种的弹性,提高鸟类长期存活的能力。
鸟类的群落结构与植被类型的复杂性密切相关[11]。研究指出,通过改进植物群落的树种组成和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绿地的鸟类多样性水平[12],其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结构和组成对栖息地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13]。不同习性的鸟类种群对栖息地的选择不尽相同,喜鹊(Pica pica)等鸟类喜欢栖息于人为干扰较少、树冠茂密的高大乔木上,可以为其提供隐蔽且安静的栖息场所;而雉鸡、强脚树莺 (Cettia fortipes)等鸟类喜欢在覆盖于地面的灌草丛中活动,灌草类植物则为其提供食物和活动空间。在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植物群落营造手法,如针阔混交、乔灌草按一定比例配置等,都可以提高植物景观群落层次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满足鸟类栖息地条件。
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对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具有显著的影响[14-16]。 Goldstein 等[17-18]发现,野生动物所需的良好生态环境中植被覆盖率需要达到一定标准,且在所有的栖息地参数中,植被盖度可以解释50%城市不同区域繁殖鸟类的物种数差异。但也有研究指出,过高的灌木栽植密度不利于鸟类觅食、隐蔽与繁殖,适当的开敞空间能促进鸟类的活动发展[19]。
在树种选择上,通常考虑适宜鸟类栖息、能为鸟类提供食物的种类。对于植食性鸟类来说,植物的选择更为重要,且不同的城市鸟类对果实类型的喜好存在差异。目前园林中对观果树种(尤其是鸟类食源树种)景观营造的研究不多。因此,在城市植物选择中,需要按照果实类型合理搭配,适当丰富果实类型,尽量配植一些果期长、果量多的树种,尤其以坚果类和浆果类的挂果树种为主。鸟类在冬春季活动较为频繁,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也最容易受到食物短缺的威胁。因此,适当增加冬春两季观花观果树种的种类和数量,不仅在萧条的冬季起到极大的美化作用,也能为鸟类过冬补充必需的物质资料,维持鸟类正常生活。
鸟类对栖息地生境有较强的选择性[20]。鸟类通常喜欢在周围有植物群落围合的空地中间或临近水边的草地中栖息和取食。空地周围植物群落层次的复杂性为鸟类栖息活动起到隐蔽作用;水源能为鸟类提供饮水,水边杂草丛生,利于昆虫繁殖生长,满足鸟类觅食。因此,在亲水地区应考虑布置草坪空间,草坪以开花结籽的缀花草地为主。因此,在城市绿地的空地周边应尽量以自然式植物群落围合,避免一定的人为干扰,为鸟类栖息和避险提供安全私密的生境场所。国外在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利用“树丛岛”的种植形式为鸟类提供栖息地,既满足视线通透的安全性要求,也满足维持较高鸟类多样性的要求[21],可以在我国城市公园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大多数鸟类栖息筑巢都依赖植物,适当的乔灌草盖度和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也能够为鸟类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鸟类会根据自身体型、习性选择不同的营巢场所,一般处于较为安静的环境中,受人为干扰少,有的鸟类喜隐蔽于草丛或低矮灌木丛中,如苇莺 (Acrocephalus arundiaceus)和红尾伯劳 (Lanius cristatus)等,有的鸟类喜欢将巢悬挂在枝端,如攀雀 (Remiz pendulinus)等。对于喜欢在树枝上筑巢的鸟类(如斑鸠属Streptopelia)来说,一般选择冠幅较大的乔木,在人工管理时应注意对树枝的适当保留;对于喜欢在树洞里筑巢的鸟类来说,需适当保留古树和朽木的树洞,可以增加该种鸟类在公园中的繁殖。此外,研究表明,在乔木层繁殖营巢的鸟类分布与乔木的冠幅关系密切,对于部分在灌丛中繁殖的鸟类,灌丛密度是决定其繁殖分布的主要因子[22]。一定量的常绿阔叶树种有利于鸟类抵御严寒灾害雨雪天气,对鸟类生存起到保护作用。
城市绿地的养护管理需要合理利用植物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减少单一草坪和纯林的设计。整体采用多种高大乔木与多种灌木交叉的绿化模式,在形成鲜明的植物群落层次的同时,又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鸟类生态位,使其长期保持稳定的、多物种长期共存的复层、立体植物群落[23]。植被的演替变化中,应尽可能以管理演替促进自然演替的发展,适时控制植物密度,采取适量的人工干预,使其保持基本稳定。城市鸟类中食虫鸟类占据大多数,植食性鸟类对植物的依赖度最高。公园大量喷洒农药的做法,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使得其他中性昆虫数量减少,破坏了鸟类生存食物链。因此,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管理中,应适当减少农药的使用,尽可能地使用生物防治手段来替代化学防治手段;在草坪和水体边缘的管理上,尽量保留对景观影响不大的野生杂草和开花结籽植物,以保证以杂草种子为食的鸟类食物;适当保留对其他植物和游人没有干扰的朽木和枯立木,为鸟类提供隐蔽、觅食、瞭望和营巢的栖息生境。
通过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地走访,以及对 《中国鸟类志》[24]、《中国植物志》[25]等相关资料整理分析,讨论适宜不同气候区鸟类栖息的植物种类,总结出既适用于城市绿地植物景观营造又适宜于鸟类栖息取食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表1-表 3)。
1)植物因子是构建鸟类生活环境和生命活动场所的重要元素,对鸟类群落十分重要。合理的植物群落能为鸟类营造适宜的植物空间栖息场所,创造必需的繁殖营巢条件,补充鸟类的食物资源,维持鸟类多样性。同样,通过植物景观营造构建鸟类栖息地以达到招引和保护鸟类,这对于提高城市公园绿地质量和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表1 中亚热带地区植物群落模式月
表2 温带地区植物群落模式月
表3 南亚热带及热带地区植物群落模式推荐 月
2)鸟类群落多样性与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生境特征因子关系密切,树种、群落空间层次和绿化覆盖率等生境特征因子对鸟类分布、行为、栖息地选择都产生一定的影响。鸟类栖息地的植物景观营造涉及到鸟类学、景观生态学、动物学、植物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在城市绿地景观营造中,园林工作者应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汇,综合考虑绿地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综合优化设计。
3)通过植物景观营造,在城市绿地中构建适宜鸟类生存的园林栖息地,以达到引鸟护鸟目的的研究值得探讨。一方面能够形成具有鸟类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另一方面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在鸟类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我们还需尊重城市鸟类原有的生态环境,从鸟类视角营造绿地景观,激发公众生态意识,实现人与动物、植物和谐共处。
[1]程鲲,马建章.城市鸟类管理[J].自然杂志,2008,30(2):90-93.
[2]陈媛.城市鸟类与园林植物关系:以重庆主城区园林绿地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SANDSTROM U G,ANGELSTAM P,MIKUSINSKI G.Ecological diversity of birds in rela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urban green spac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7(1):39-53.
[4]陈水华,丁平,郑光美,等.岛屿栖息地鸟类群落的丰富度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报,2002,22(2):141-149.
[5]王和群.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生态园林的必经之路[J].中国园林,1999,15(5):77-78.
[6]王勇,许洁,杨刚,等.城市公共绿地常见木本植物组成对鸟类群落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14,22(2):196-207.
[7]王绪平,李德志,盛丽娟,等.城市园林中鸟类及蜂蝶的重要性及其招引与保护[J].林业科学,2007,43(12):134-143.
[8]PAKER Y,YOMTOV Y,ALONMOZES T,et al.The effect of plant richness and urban garden structure on bird species richness,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4,122(3):186-195.
[9]陈水华,丁平,范忠勇,等.城市鸟类对斑块状园林栖息地的选择性[J].动物学研究,2002,23(1):31-38.
[10]郑光美.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夏季鸟类的生态分布[J].动物学研究,1984,5(1):29-40.
[11]丁桂琴,关继东,房连杰.提高森林鸟类招引率应注意的生物学问题[J].辽宁林业科技,1999(2):28-29.
[12]SHANAHAN D F,MILLER C,POSSINGHAM H P,et al.The influence of patch area and connectivity on avian communities in urban revegetation[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1,144(2):722-729.
[13]FONTANA S,SATTLER T,BONTADINA F,et al.How to manage the urban green to improve bird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101(3):278-285.
[14]ULLA M.Resident bird species in urban forest remnants[J].Landscape and Habitat Perspectives.Landscape Ecology,2011,16(3):193-203.
[15]陆祎玮,唐思贤,史慧玲,等.上海城市绿地冬季鸟类群落特征与生境的关系[J].动物学杂志,2007,42(5):125-130.
[16]刘佳妮,陈楚文,陈彬彬,等.浙江省城市滨水开放空间鸟类栖息地营建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6):36-39.
[17]GOLDSTEIN E L,GROSS M,DEGRAAF R M.Breeding birds and vegetation: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J].Urban Ecology,1986,9(3-4):377-385.
[18]陆祎玮.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及其鸟类适应性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9]杨璇,秦华.基于引鸟途径的重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5):52-56.
[20]张皖清,董丽.北京城市公园中鸟类对植物生境及种类的偏好研究[J].中国园林,2015,31(8):15-19.
[21]黄越,李树华.鸟类对城市公园空间的利用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启示[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4(4):121-128.
[22]金志民,杨春文,肖杰,等.城市绿化树种多样性对鸟类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9,26(10):58-59.
[23]FERNANDEZ J E,JOKIMAKI J.A habitat island approach to conserving birds in urban landscapes:case studies from southern and northern Europe[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1,10(12):2023-2043.
[24]赵正阶.中国鸟类志[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5]郑万钧,傅立国.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