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书院寻踪

2018-03-05 07:53陈薛俊怡
中外文摘 2018年4期
关键词:白鹿洞莲池岳麓书院

□ 陈薛俊怡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宋初天下四院之首”,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城西岳麓山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在留存的建筑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遗物。仅仅就清朝以来,书院就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名人,其中有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历史知名人士。

岳麓书院在元代和明代几乎处于延续期,直到明成化五年(1469年)长沙知府钱澍重修岳麓书院,弘治七年(1494年)长沙府通判陈钢再增建“诚明”“敬一”二斋,并建崇道祠供祀朱熹、张拭,招收生徒,才将沉寂的状态一举改变。此后,明代修建频繁,志载达20多次。

岳麓书院的又一次大发展时期是在清代,200多年间修建更密,志载10次之多。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湖南巡抚史丁思孔大规模修复书院,增建御书楼、文昌阁、自卑亭。两次上疏请赐书、额,聘请山长,生徒负笈来学者甚多。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额,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御书“道南正脉”,把岳麓书院提高到理学正宗地位,以褒扬岳麓传播朱张理学之功,岳麓书院学术地位又一次得到肯定。清代,岳麓书院成为全国很有影响的教育中心,其规模之宏大,规制之完备,培养人才之多,在其发展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居于全国前列。

晚清以后,中国面临着新与旧的交替,在这变革的关键时刻,岳麓书院针砭时弊,着意变通,实行教育改革,增添“新学”科目,倡导西学,注重时事,致使岳麓书院成为维新变革的活动基地之一。从1903年到1926年,岳麓书院完成了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的变革,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如今,岳麓书院已成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坐落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地处九江市庐山区海会镇与星子县白鹿镇的交界处。它背靠庐山,面对鄱阳湖,与庐山著名的风景点三叠泉、五老峰、海会寺、观音桥、秀峰等连成一片。这里保存有庐山最为古老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

晚唐时,颜真卿裔孙颜翊曾率子侄30余人授经于白鹿洞,30余年进修不怠,他们应该算是白鹿洞最早的老师。

五代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在白鹿洞建立庐山国学,白鹿洞从此开始了一个新时期。庐山国学的办学经验,如校址环境的选择,学田经费的筹措,洞主山长的选派,师生学问的切磋等对后来白鹿洞书院的建设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开宝九年(976年),宋军攻占江州,庐山国学结束,被宋初的白鹿洞书院所替代。

宋初,白鹿洞隶属江南东路江州德化县管辖。江州的地方人士在南唐庐山国学的旧址建起了一所学馆,当时人称“书堂”或“书院”,这是白鹿洞书院新的开始。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江州知州周述将白鹿洞书院办学的情况向朝廷作了报告并恳请赐书。宋太宗赵光义从其所请,下令将国子监刻本《九经》等赐给书院并“驿送至洞”,供生徒研读。这在白鹿洞书院历史上尚属首次。由于书院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青睐,白鹿洞于是四海扬名,被列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以秘书郎权知南康军,亲临白鹿洞勘查北宋书院遗址,见这里环境清幽,山明水秀,“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是个讲学著述的好地方,决意兴复白鹿洞书院。

朱熹重振白鹿洞书院,对其后世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白鹿洞也因朱熹的到来名噪一时,并流传千古。朱熹也因白鹿洞书院的复兴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理学体系。

明初,白鹿洞书院在长达80年的时间里一直趋于荒废状态。正统元年(1436年),霍溥福任南康知府。两年后,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大成殿、大成门、先贤祠、明伦堂和其他建筑,奠定了明清以后的发展规模和基本格局。这次重建,历时四年完成,使白鹿洞书院之名“复闻于天下”。

嘉靖年间是明代白鹿洞书院发展的鼎盛期,学生多时有数百人。

天启五年(1625年),宦首魏忠贤尽毁全国书院,白鹿洞书院名毁实存,其破坏性微乎其微。崇祯初,南康府推官钱启忠疏请恢复被毁书院,白鹿洞再现盛况,生徒讲论不辍。

明清交替之际,白鹿洞书院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也没有长期废止。

康熙年间,白鹿洞因朝廷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屡有兴修、置田、清租、聘师、招生、讲学、购书、订规、题诗、祭祀、定考等举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道光以后,白鹿洞的建设往往借助工商业的经济支援,而日常经费开支也由依靠地租转而依靠店息。这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和工商业经济对书院的影响。

晚清时,白鹿洞虽然日见衰败,但游览凭吊、发思古之幽情的却络绎不绝,诗歌唱和的也大有人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停办,院舍、洞田归南康中学堂接管。宣统二年(1910年),在书院旧址建起了江西林业高等学堂。

辛亥革命后,这里曾遭到火灾,藏书、器皿付之一炬,均不复存在。

白鹿洞书院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好的保护、维修和利用。1954年,地方文教部门就派人四处搜集失散的碑刻集中陈列保管。1959年,书院又被省人民政府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以及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等均到白鹿洞书院进行视察。80年代以来,这里专门成立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国家和地方先后拨巨款进行全面维修。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划入庐山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归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1996年又成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主要景区。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书院建于五代后周(951—960年),一开始称之为太乙书院,又名太室书院。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由于它的山势雄伟,在几百里之外的河南平原地带就能望见嵩山山脉连绵起伏。

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名为嵩阳寺,是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僧徒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改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基地。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又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在鼎盛时期有学田1750多亩,学生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嵩山碑王大唐碑,于唐天宝三年(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其碑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嵩阳观道士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

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等先后以提举身份到嵩阳书院讲学,宣扬理学。宋朝著名学者范仲淹、司马光等也曾来此讲学。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之后,儒家文化在金国难以存活,书院渐渐处于荒废状态,到元朝(1271—1368年)易名为嵩阳宫。直到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才由登封知县侯泰在原嵩阳书院遗址上重建,聘师聚徒,并建二程祠,祭祀程颢、程颐。当时,就学的学生中许多都成为了一代重臣。

明末书院再次毁于兵火,房舍无存。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建于故址东南。三年后登封名儒耿介因与权臣不合,以病辞归,回到嵩阳书院,致力兴学而扩建学舍,自己掏钱置买学田200亩,又带领弟子开垦荒地100亩。除了自己主讲,还请求知县张一起主讲,又相继聘请中州名儒到书院讲授程朱理学。嵩阳书院以继承孔孟之道为教育原则,四面八方士子纷至沓来,盛况空前。

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书院改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它的历程。2009年,古老的嵩阳书院再次焕发青春,成立了郑州大学嵩阳书院。

莲池书院

古城保定,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向来有“京南重镇”之称,清代辟为京畿首府,直隶总督驻节于此,华盖云集,商贾雾涌,人文荟萃,逐渐演变为一大繁华都会。莲池书院就坐落在这一都会的中心古莲花池中。

古莲花池与颐和园、拙政园、豫园等齐名,是我国十大历史名园之一。它由金末元初的私家园林雪香园演变而来,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明代辟为官府园林,号称“水鉴公署”,并以“莲漪夏滟”为名列入古城八景之中。园中茂树葱郁,碧波涟漪,清荷飘香,深得潇湘情趣,实在是鉴身、鉴心、怡情、养性的名胜之处。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诏令各地督抚建省城书院,以为地方文化教育中心。直隶总督李卫建莲池书院于古莲花池,作为京畿最高学府。院舍主体在莲池西北部,有讲堂、圣殿、魁阁、斋舍等建筑,另辟“南园”于东南部,作为诸生自修、研习之所。书院东侧,同时建有皇华馆,作为总督府接待往来使臣的宾馆。在这样的格局之下,就形成书院与使馆并列的局面,成为莲池的一大特色。作为京蓟书院,莲池的规模是十分大的,合计门、堂、楼、阁、殿、廊、台、亭、斋、庑等房屋40余区。设山长一人主讲,提调官一人经理院务。在直隶各府州县择“沉潜学问”者肆业其中,岁取朝廷所赐帑银1000两息金为生徒膏火。设官、斋课,以四书、五经、帖括试士,另开古课,以经史、策论试士,成就了众多杰出人才。

乾隆十年(1745年)起,为迎接皇帝巡幸,使馆扩建为行宫,园中大兴土木,设岛、叠山、移花、植木、环池各成景点,山水、楼台、亭榭、堂轩,错落参差,巧夺天工,形成由春午坡、花南研北草堂、万卷楼、高芬阁、笠亭(宛虹亭)、鹤柴、蕊藏精舍、藻咏楼、篇留洞、绎堂、寒绿轩、含沧亭组成的十二大景观,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城市蓬莱”。

清代后期,尤其是光绪年间,莲池书院声名更盛,前后主院者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皆是一代名家。黄彭年扩建书院,设学古堂,将万卷楼划归书院,购藏图书30000余卷;张裕钊倡导西学,接待外国访问学者,招收日本留学生;吴汝纶高扬桐城文学旗帜,开设东西文学堂,聘请外国教师开设英文、日文课程等,皆开风气之先,轰动士林,享誉全国。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德、法、英、意四国联军侵占保定,莲池珍藏文物被悉数劫掠而去,建筑也荡然无存。战后,虽有再造御苑、重建行宫之举,书院也经重修复学,但已无往昔辉煌。三十年(1904年),书院改作校士馆,旋又改作文学馆。辛亥革命后,又改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行宫则辟为公园。

如今,占地24000平方米的古莲池已修竣一新,它以其行宫、书院合二为一,南北园林优点集于一体的特色,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和造园神工的智慧之光。

此外,河南的睢阳书院,江苏的东林书院,湖南的石鼓书院,福建省的武夷精舍(又称武夷山书院)、九峰书院,江西省的象山书院、龙江书院、鹅湖书院,浙江金华的丽泽书院,广东省的广雅书院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可圈可点。

猜你喜欢
白鹿洞莲池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保定市首家县区级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莲池区揭牌
走在全面现代复兴大道上的岳麓书院
鹿拓雾来白鹿洞书院文化APP交互设计
Portal gas in neonates;is it always surgical? A case report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凯蒂与睡莲池——莫奈作品之旅
赏荷
白鹿洞书院八字学规被刻在联合国总部墙上?
白鹿洞书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