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范仲淹的那些事(下)

2018-03-05 07:00木匠
北广人物 2018年6期
关键词:庆历韩琦仁宗

□木匠

范仲淹,我们熟悉他,大多是通过他的《岳阳楼记》。其实,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刚直不阿、为政清廉、体恤民情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说过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我们通观其一生,也的确能够感觉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前文我们说到了嫉恶如仇的范仲淹因为废后一事,又一次被赶出了京,出为睦州知府。但他对自己的选择并无悔意,只是略觉不平罢了。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郡斋即事》)

彼时,梅尧臣还寄了一篇《灵乌赋》给他,说你老范之前在朝中的屡次进言,都被人当作是乌鸦的叫声,希望你今后能管住自己的嘴,除了吃喝以外,只管兀自飞翔,以免再次招来祸端。范仲淹也立刻回答了他一篇《灵乌赋》,说不管人们怎么厌恶乌鸦的叫声,我仍宁愿鸣叫而死,也不愿沉默而生!

在之后的几年当中,范仲淹又先后被调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知府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知府。在他52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惊动全国的大事,他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抗击西夏,居功至伟

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原居住在甘州和凉州的党项族突然反了,他们的首领元昊,自立为帝,建立了西夏国。随后,他便调集了十万军马,开始侵宋。由于宋朝的士兵已有三十多年没有打过仗了,都成了老爷兵,根本不是西夏军的对手,很快就丢失了大片土地。当时,朝中大臣有主守的,也有主攻的,仁宗也是举棋不定。最后,仁宗与吕夷简商议,决定派夏竦和韩琦作为主、副帅,到陕西前线,抗击西夏大军。

韩琦与范仲淹和尹洙都是好朋友,他们以前经常在一起谈论兵法。范仲淹对于兵法的认识与对西北少数民族的了解,都给韩琦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便奏请仁宗,希望能调范仲淹到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任知府,并作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协助自己抗击西夏军。仁宗准奏,不久,韩又把尹洙也调到了西线。就这样,52岁的范仲淹先是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进京面圣后,便赶赴延州了。此时,范仲淹早已两鬓染霜,但他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丝毫不减当年。

时,立功心切的夏竦与韩琦都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对西夏军大举反攻。当他们的反攻计划得到仁宗的批准后,韩琦又派尹洙赶到延州,请范仲淹与韩帅同时发兵。范仲淹与韩、尹虽为至交,但他却认为反攻的时机尚不成熟,坚拒出兵。当时,尹洙还感叹说:“韩公用兵都是将胜负置之度外,而范公用兵,往往过于谨慎,看来在用兵上,韩公还是要高范公一筹。”范仲淹则说:“大军一发,万命皆悬,置之度外的观念,我不知高在何处?”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正月,韩琦接到战报,西夏军正在向渭州移动。他当即任命大将任福为先锋,率一万军迎战。结果,任福所率领的一万宋军中了西夏军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任福也死在了乱军之中。韩琦接到前方战报,不禁驻马掩泣,痛悔不迭。而范仲淹所力主的战略防御,并非消极防守。他初至延州时,即对驻扎在延州的宋军进行了一番改编,并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又从当地的居民中,选录了三千民兵,并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同时,开始大修防御工事……

当一切准备停当之后,范仲淹才开始行动。庆历二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先是命令其长子范纯佑率两千宋军,突袭了被西夏军占领的位于庆州西北的马铺寨,并一鼓作气从西夏人手里夺回了庆州。随后,他又亲率一万宋军从庆州出发。当时,诸将皆不知此次行动的目的。当大军快要到达西夏军的防地时,范仲淹突然发令:就地筑城。一万宋军齐动手,只用了十天时间,便筑起了一座新城——大顺城。西夏人不甘失利,又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已以大顺城为中心,构筑起了数道坚固的防线,只得无功而返。

转眼又是夏去秋来,范仲淹为了加强防务,不得不来回奔波于庆州和大顺城之间。已年逾54岁的他,此时已是满头白发,遥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慨。他那首被传唱了千年的名篇《渔家傲·秋思》即写于此时: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正是在范仲淹、韩琦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宋朝边境的局势大为改观。这时,西夏国内又出现了各种危机,西夏军将领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同时,宋、夏两国的百姓也都希望尽快地停止战争。双方议和的使节,开始秘密地往返于兴庆府(西夏国的都城,今银川市)与汴梁之间……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夏两国终于签订了和平协议。

庆历新政

自对西夏用兵以来,宋朝的军费开支便迅速地增多了起来。百姓负担日渐沉重,导致了各地反抗朝廷的农民起义不断。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急于维稳的仁宗皇帝,看到边关局势已经好转,于是一纸诏书,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并调回了京师,分别任命为大宋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的正副长官;同时扩大了言官编制,并亲自任命了四名言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史称“四谏”。当时,这“四谏”的权力可谓大矣。他们一声奏言,便撤掉了略无军功的夏竦,任命了杜衍和富弼为最高军事长官;再一声奏言,便罢免了吕夷简的宰相之职;又一声奏论,便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

是年九月,仁宗皇帝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改革措施。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连夜起草了一个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了他从政28年以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并很快就给仁宗呈上了其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其主要内容有: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以后,凡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的官员都不得提拔,甚至要被罢官。

二、抑侥幸,即严限大官的恩荫特权。当时,一个大官每年都有一个自荐其子弟充任京官的机会,是故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就几乎都成为了官员。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开支,也容易造成相互包庇、结党营私的恶果。

三、精贡举,即严格贡举制度。

四、择长官,即严格监察制度。

五、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所以要重新计量一下官员们的职田收入。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兴修水利,并制定一套奖励办法。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八、推恩信,即落实朝廷的各种恩惠政策。凡有执行不力者,都将受到重处。

九、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十、减徭役,即应努力减轻人民负担。

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得到仁宗和朝中一批官员的赞同。于是,朝廷颁诏,逐条予以实施,并向各路府州县广派监察使、巡视使,检查新政的执行情况,史称“庆历新政”。

在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宋朝的政治局面就呈现出了新貌: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世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而无真才实学晋升的官员,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有特殊才干的人,都得到了破格的提拔;科举中,也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

范仲淹还主张,改变中央机关多元领导和虚职分权的体制,认真扩大宰臣的实权,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了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长官,他又派出了许多按察使,分赴各地。按察汇报一到,不合格的官员姓名就会从班簿上勾掉。富弼曾看到范仲淹一手举簿、一手执笔,俨然无情的阎罗判官,还和他开玩笑道:“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了!”范仲淹则严肃地回答说:“一家人哭,总比几个州县的人哭好些!”

通常来说,任何一项改革都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大批守旧派的官僚们,开始窃窃私语。御史台的官员中,已有人抨击某些按察使“假公济私”。范仲淹留在边防线上的几员部将,也遭到秘密调查,并遇到了许多麻烦。欧阳修等“四谏”曾企图撵走这些保守派的台官,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些台官的背后,还掩藏着更有权势的人物。

庆历四年仲夏时节,台官们忽然声称破获了一起谋逆大案。该案直接涉及到了一些改革的中坚力量。此案一兴,顿时流言语四起,就连范仲淹也受到了牵连。仁宗虽然对这件事未必信其有,但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这么强大,也开始动摇了。

这时,宋、夏已正式议和。国内的政治危机也大略消除。仁宗对于改革之事也就逐渐失了兴趣。不久,富弼为了避嫌,自请出使了边地;范仲淹亦去了河东与陕西视察。改革一事遂被搁置。

当时,原本就是附和新政的宰相章得象和副相贾昌朝,一见新政受挫,遂摇身一变成为了保守派。当范、富离京后,更索性与保守势力联手,对一干革新人物落井下石,大有一网打尽之势。

庆历五年,仁宗皇帝下诏废弃了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都被撤去军政要职。庆历新政就这样在保守派的围剿之下,转瞬之间,付与了流水。其后,范仲淹又被调为了那州(今陕西彬县一带)知州。

这年冬天,已经58岁的范仲淹,因无法忍受西北边地寒冷的气候,遂向朝廷提出了改任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一带)知州的申请,仁宗皇帝念及他抗击西夏的功劳,最终还是批准他了的请求。此时,改革派人物富弼也被贬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一带)任知州,欧阳修也被贬到了滁州(今安徽省滁县一带)任知州,滕宗谅也被贬到了岳州(今湖南岳阳一带)任知府,尹洙更是被流放到筠州(今江西高安一带),饱受地方官的凌辱。

范仲淹的一生,可谓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一生,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追求,也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完)

猜你喜欢
庆历韩琦仁宗
论庆历贬谪诗风
宋仁宗好色
《庆历四年秋》:北宋时代的缩影
韩琦宽厚待人
韩琦的豁达
豁达是一种境界
“越明年”到底指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