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教父”约翰·格登:“倒数第一”的差等生成功逆袭拿了诺贝尔奖

2018-03-05 07:00
北广人物 2018年6期
关键词:克隆技术细胞核差生

【编辑推荐理由】

常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也常用于学习教育和人生励志上,貌似很宽容,但人们的潜意识里却又常常把“材料”预设分为“可塑之才”、“栋梁之材”或“扭纹材”、“废材”。毫无疑问,预设有应验的大把实例,但预设也有很多让人大跌眼镜的意外实例,这也是本期推荐这篇《“克隆教父”约翰·格登:“倒数第一”的差等生,成功逆袭拿了诺贝尔奖》的意义所在。

学生时代的约翰·格登曾是班上的差生,门门功课垫底,他最爱的生物更是老拿全年级倒数第一。可偏偏他从小的愿望就是要当一名生物学家。老师讥笑他是蠢材,同学也嘲笑他的梦想。

假如你决定做一件事情,但几乎全世界都觉得你不行,只是在白白浪费时间而已,你怎么做?成年后的约翰·格登曾成功克隆了第一只青蛙,开始了克隆技术的新时代,被亲切地称为“克隆教父”,也摘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桂冠。

如今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但约翰·格登却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案例,他告诉我们,人生不是100米,而是马拉松,在起跑线上落后又如何,只有赢在终点的人才是最后的获胜者。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惯性教育思维里,对于“差生”怎样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巨人的探讨,重要的不是“差生”获诺贝尔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差生”成长史、奋斗史,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教育。

一个“不可救药”的差生,在读中学时,他在这一届250个学生中成绩倒数第一。尽管成绩不好,但他勇敢地宣称自己想当一名生物学家。

提及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人们自然会想到,他成功克隆了第一只青蛙,开始了克隆技术的新时代,被亲切地称为“克隆教父”。2012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就颁给了他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

然而,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这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中学时代却被老师认定是一个差生,并且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差生。在英国的伊登公学读中学时,他在这一届250个学生中成绩倒数第一。尽管成绩不好,但他勇敢地宣称自己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在获诺奖后的记者采访中,他竟亮出自己曾经倒数第一的成绩单,并且回忆到当初被授课老师评价为“非常愚蠢”,继续学生物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他在学校养了上千只毛毛虫

1933年10月2日,约翰·格登出生于英国一个小镇的富裕家庭里。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就差得一塌糊涂。虽说门门功课都垫底,但他却像个学霸一样老是缠着老师问这问那。只不过不同的是,他的问题大多都是板上钉钉的基本定论。当然老师非但不怎么搭理他,反倒是觉得他特别地笨拙,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能理解。好在由于家庭富裕,成绩“吊车尾”的格登15岁时还是去了英国最好的中学伊顿公学。可他的成绩还是毫无起色,总是稳居班里的最后几名,特别是生物。但令他郁闷的是,好多东西连老师都不知所以然,又怎么学得好?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他甚至在学校养了上千只毛毛虫,只为理解生物课本上的破茧成蝶的现象。这一生动有趣的实验让他对生物萌发了巨大的热情,却也招来了周围人的批评与嘲笑。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别人对他刻薄的话语,觉得非常地生气,心想他日一定要证明给他们看。

尽管心里有这番豪情壮志,可还是耗不过家人也对他失去信心。只因为他的生物老师在成绩单上写了两段话:“我相信你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但从你的表现来看,这个想法简直是痴人说梦,让你学习生物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你连基本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完全不可能。”这一评语一出可真是要命,成绩单一到他的父亲手里就立马命他赶紧放弃学习,叫他去当兵。好巧不巧,格登却在关键时刻被误诊为支气管炎而被军队拒之门外。他的父亲气得不行,准备帮他在社会上找份工作。那时,牛津大学的古典文学系是相当冷门的专业,几乎年年都招不满人。为了能保证自己有学上,格登硬着头皮跑去申请这兴趣不大的古典文学系。等待录取结果的时候,有个消息不胫而走:由于招生办发生了严重错误,导致理科专业缺少30个名额。尤其是生物系,他们不得不从其他冷门的专业抽调过去。这下可把他乐坏了,心想自己肯定是其中之一,但他做梦都没料到自己居然被隔壁的动物学系给录取了。

据说当时发生了这么令人尴尬的一幕,本想把格登录到纯生物专业,但当他的生物成绩一出现在桌上,就马上引起了一阵哄笑。大家非常默契地将他的资料放到了动物学那里,还异口同声地说:可千万不要让这位学生学纯生物专业!尽管这桩轶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类似事情在格登的生活中早就屡见不鲜,但他心里总是没有放弃对生物的追求。

众人眼里爱浪费时间的他

早在上个世纪初,生物学界就热衷于讨论是否只有生殖细胞才能发育、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但谁也没法给出定论,直到当时布里格斯和金做的核移植实验才打破了这一僵局。他们用美洲豹蛙来做了一系列实验。先是将其体内处于囊胚期的细胞核移植到缺少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发现这个重新融合的卵细胞最终会发育到蝌蚪阶段。但是一旦将已经分化的细胞如皮肤细胞再重复这个操作的实验时候却不能再进行发育了。随后,这两位专家就给了这个世纪争论一个确切的答案:只有生殖细胞才能发育、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也就是说,其他细胞早就在分化过程丢失了“没有用”的遗传信息,不可能再拥有指导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了。自此之后,人们都坚信这一理论。但还在读研的格登却对此表示怀疑,在理论之上总会有些现象不能解释,况且没有亲自操作过的话谁说的都不作数。

他便开始花大量时间来设计自己的实验却频频招来同伴的冷嘲热讽,他们觉得做结果的实验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起初格登也学着前辈的实验,拿美洲豹蛙来当实验材料,但屡屡遭到失败的同时也在材料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原来这种青蛙很有个性,它每年三、四月才产卵,还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也就是说,如果你没卡好时间的话,可能等它的卵子都要几年,极大地拉低了实验的效率。众人眼里爱浪费时间的格登可不愿意吃这个亏,他想找到另一类青蛙来做实验,反复查阅资料后确定为非洲爪蟾。因为它能每年的任何时候都会在你注射哺乳动物激素的时候产卵。在他看来,这种青蛙可比其他种类的青蛙要多5到10倍,而且它在6-12个月之间达到性成熟。这可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根据他的设想,他日复一日地在做了这一实验,将瓜蟾各部分细胞的细胞核都移植到它缺少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去,但无不例外他还是统统失败了。

但他还是从中发现胚胎的内胚层恰好包含了一些大细胞,方便于细胞核移植,便在往后的实验中都提取它。好不容易,重新融合的细胞发育出了新胚胎,但仍是白忙一场。因为压根没有办法区分发育后代细胞核来自供体还是自身细胞核去除不彻底引起的。这个问题没解决的话,是很难再有新的进展。就在几乎所有人都劝他放弃的时候,他发现了当时最新的研究——作为爪蟾遗传标记物的基因突变,并机智地用到了自己的实验身上。

他从带有遗传标记物的非洲瓜蟾肠上皮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然后移植到正常瓜蟾的去核卵细胞里。看似简单的步骤,光是在显微镜下提取分离就预示着这是一项无比枯燥繁杂的工作。他还是日复一日地重复实验,终于从发育的胚胎中鉴定出了遗传标记物,这让他激动不已。这一结果不仅意味着证明了核移植的成功,也证实了已分化的肠上皮细胞核仍有指导胚胎发育的能力,并没有发生遗传物质不可逆的改变。别看这个结果早在中学时候我们就学过了,但在当时却引发了科学界很大的质疑。而这一切的源头仅仅是因为发现这一结论的格登仅仅是个研究生而已。连他的老师麦克,也对此不置可否,反倒是在他毕业后派他去研究一个和细胞学完全无关的新领域——噬菌体遗传研究。然而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却并不顺利,非但对它提不起一点儿兴趣,也根本无法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直到一年尝试之后,他才终于从毫无意义的噬菌体研究中解放出来,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胚胎学领域中。

复制爪蟾成为克隆技术先驱

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格登像是又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如饥似渴地继续核移植的研究。回归后不久就再次利用当初的非洲爪蟾的肠上皮细胞证明了细胞的全能性。那时,他通过核移植获得了一大批与供体的遗传物质完全一致的蝌蚪全体。取得新进展的格登,打算乘胜追击。他细心地呵护这些蝌蚪全体,期待它能发育成蟾蜍。很快,到了1966年,他的核移植实验又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他在一只爪蟾的皮肤上取了一些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爪蟾卵细胞中,结果成功地创造出了一堆一模一样的爪蟾。通俗地说,他借助于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大量复制了某一只爪蟾。这一过程,也正是我们后来熟悉的克隆技术。它也证明了:完全分化的细胞核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全能性,可以指导所有类型细胞(包括卵子和精子)的成功。这再次一举推翻了科学界固有的结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自此之后人们才了解到细胞具有全能性!然而,对于他复制出某一只瓜蟾的克隆技术,很多人却认为这个技术没有任何价值。毕竟只要一台普通的显微镜就能操作,之后将新融合的胚胎丢进水里就能发育,进而能够形成一个新的个体。而他在1975年推测这一技术会应用于哺乳动物或是人类的时候又被人嘲讽说是痴人说梦。随后的数十年时光里,克隆技术只是实验室里研究发育机制的花哨技术,从来没有人想过这种技术能对人类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直到1997第一只克隆羊诞生才再次验证了格登的预言。

为了表彰格登在胚胎学的成就,2012年诺贝尔委员会把生物奖或医学奖颁给了他,并夸他的成果为“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对细胞和组织发育的认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却爱让人关注他办公室里唯一装裱起来的东西——一张刻薄的成绩单。他回忆起自己15岁那年受到的“屈辱”和64年来的研究工作,也总是意味深长地说:“有时我会看着它告诉自己几十年前就有人说过你根本不擅长这份工作,以此当作激励。”

难兄难弟同时获诺贝尔奖

说来也巧,格登获得201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时,有一位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同时获奖。山中伸弥与格登一样,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同样是一名差生。这一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就碰巧被两个差生给包了。

山中伸弥小时候喜欢拆机器,但是,他会拆,却不会装。他把机器玩具拆了就装不拢了,为此他的父亲没有少骂他。读高中时,他兴趣变了,醉心于学柔道。他想将来有一天能参加奥运会,拿一块金牌回家。为了学柔道,他一共十一次骨折。十一次骨折修复,这要费多少时间啊。他后来读了医。但是,学医要动手,解剖要动手,切片要动手,手术更要动手。他动手能力差。他动手术,总要比别的医生多费一倍时间。手术的时间越长,风险越大。他知道自己不适宜当临床医生,更不适宜做手术,于是他从事研究。这个差生,后来也居然拿到了诺贝尔奖。

格登和山中伸弥两个差生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成绩,要辩证地看待差生。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曾经提出多元智力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多种智力,例如语言能力、律动能力、逻辑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等,任何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优势,每个人都不能占有全部智力项的优势,总是有所弱,有所强。格登和山中伸弥在某一方面都有明显的智力弱势,其实,他们在另一方面也具备自己的智力优势。只是这些优势不明显,不被重视罢了。

美国一些心理学家还认为,现在学校教育中的优生和差生,是用一定的考试手段测量出来的。但是,有些能力是不容易用考试来鉴别的。而考试测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有个老师进行了两项实验。一个实验是,在放假之前给每个同学发100美元的钱,让他们在假期通过做生意等办法挣钱。到了下学期开学的时候,汇报并交出本利。结果,许多好学生钱挣得少,有的还赔本了。有的成绩不好的学生倒挣了不少钱。这也是一种能力。老师还进行过一次钓鱼测验,比较钓鱼的能力。钓鱼需要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多种能力。结果发现,钓鱼的多少与平时成绩没有相关性。这种能力是无法通过卷面考试来鉴别的。更何况,人是会变的,差生也存在着变成优生的可能,后来者也可能居上。古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绩落后的学生。格登的老师用那么一种眼光看待成绩不好的学生,差一点把一颗诺贝尔奖的优良种子毁掉,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邢大军据《中国青年报》、《科技博览》等整理

猜你喜欢
克隆技术细胞核差生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生殖性克隆技术
野生鹿科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报告
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结构与功能
克隆技术:救世主还是潘多拉魔盒
中药提取物对钙调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通路的抑制作用
细胞生物学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
科研应拒绝短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