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蜥 粤桂深山的睡蛇

2018-03-04 06:44罗树毅吴雄光吴少凤
森林与人类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瑶山桂山蜥蜴

罗树毅 吴雄光 吴少凤

它头部与蜥蜴相似,颈部至尾尖却像鳄鱼。它身长只有28-40厘米,喜欢四肢抱着小树枝酣然入睡,被称为大睡蛇。如感觉到危险,它会瞬间从树枝跃入水中,又得了个“落水狗”的诨名。

它们曾与恐龙共享绿水青山,已经繁衍了近2亿年。

如今,它们只隐藏在广西和广东北回归线附近的几处溪沟里。

鳄蜥是第四纪冰川后期的孑遗种类,与恐龙同时代,已经有近2亿年的历史,是原始古老的蜥蜴类“活化石”。它的头部与普通蜥蜴相似,颈部以下至尾尖则与鳄鱼类似,在爬行纲的起源和演化、蜥蜴目各科分类等方面的研究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这一古老物种长期以来被当地村民熟知,他们根据它的形态特征或生活习性起了一些“名副其实”的俗名,如落水狗、水蛤蚧、大睡蛇、木睡鱼、雷公蛇、五爪金龙等,但直到1928年我国专家才在广西大瑶山罗香村发现了它。鉴定得知,它属于一个全新的物种,在1930年被德国专家E.Ahl命名为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从那以后这种古老蜥蜴才有了自己的学名,中文翻译为“鳄蜥”。由于最早在大瑶山被专家发现,在我国也习惯称为“瑶山鳄蜥”。鳄蜥被发现后,在很长时间里被认为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因此它还具有一个很“中国”的英文名:Chinese crocodile lizard。然而,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宣传不到位的乡村,村民依然只知“大睡蛇”“落水狗”而不知“鳄蜥”为何物,更别说英文名或学名了。

鳄蜥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成体鳄蜥的全长一般为28-40厘米,其中头体长通常为12-16厘米,体重在60-130克之间。它是一种喜阴喜水的变温动物,喜欢生活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地区植被良好的溪沟里,那里的阔叶林终年常绿,水流四季清澈。对鳄蜥来说,28°C左右是它比较理想的生活温度。在温度高于30°C时它喜欢泡在水里“消暑”,而温度低至16°C左右时,它会逐渐进入冬眠。

广西、广东独特的生态环境适合鳄蜥栖息。历年的调查显示,广西的金秀、贺州、昭平、蒙山、桂平、平南等市县都是鳄蜥的分布区,广西是国内外鳄蜥分布最广的地区。此外,广东的罗坑、林洲顶也有鳄蜥分布。在国外,鳄蜥仅在越南东北部有发现,目前种群数量估计不到200只。鳄蜥基本都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北23°25′-24°45′,东经109°20′-113°20′狭窄地带的山区,广东的林洲顶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北回归线以南的鳄蜥分布区,也是国内最晚发现鳄蜥的地方。

鳄蜥曾与恐龙在蓝天白云下共享地球的青山绿水。在恐龙灭绝后,它穿过历史的长河一直走到我们人类身边,见证了無数次的沧海桑田,不得不感叹它生命的顽强和坚持。但今天,它却成为一个需要我们保护的濒危物种,令人叹息。一些人把鳄蜥当作食物、药物、宠物以及可买卖的货物等来捕捉,导致它的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调查数据表明,1978年我国调查到的鳄蜥种群数量为6000只,1992年是3000只,而在2004年的调查中仅有950只,其中有300只左右还是在大桂山、罗坑等之前没有调查到的地方发现的。也就是说在2004年对1978年调查过的地方进行再调查,那里鳄蜥的数量仅剩下10%,只有600只左右。以当年任国荣教授发现鳄蜥的罗香村为例,在1978年调查时鳄蜥有700-800只,而在2004年调查时仅有70只。人为捕捉是导致鳄蜥濒危的主要原因,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桂山林区,有伐木工人用山藤把鳄蜥几只绑在一起,以每只5元的价格兜售,6只鳄蜥的价格相当于他们辛苦一天伐木的收入。

广西是鳄蜥的发源地和故乡。然而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发展经济,广西的八角、竹子、松树、杉树等经济和商品林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桉树被广泛种植,鳄蜥赖以栖息的生态林却不断减少。桉树作为速生树种,十分适合在广西种植,3-5年即可砍伐。它能快速产生林业效益的特点,曾经很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追捧。在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里,曾经的生态林就变为了一山又一山的桉树林。以大桂山鳄蜥保护区为例,保护区成立于2005年,是目前野外鳄蜥最集中的分布区,野外种群数量400只左右。它的面积只有3780公顷,然而四周都是无边无际的桉树,它成为这些桉树中的“绿洲”。对鳄蜥这种迁移能力不强、对栖息环境要求较高的物种来说,栖息地破坏无疑加大了它们走向灭绝的可能。

面对濒危的鳄蜥,中国除了加强宣传保护、不断提高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之外,还积极开展鳄蜥的各种科学研究工作。此外,通过立法强化对鳄蜥的保护,1988年鳄蜥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写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89年被列入CITES附录 II,2017年鳄蜥的保护等级进一步提高,被列入CITES附录I,严禁贸易。为加强对鳄蜥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中国2000年建立了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1998年、2005年、2007年先后建立了以主要保护物种鳄蜥命名的广东罗坑鳄蜥自然保护区、广西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广东茂名林洲顶鳄蜥自然保护区。

当一个物种濒危时,人工圈养繁殖往往是濒危物种迁地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将人工繁育的个体放归自然以维持和扩大野外种群则是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通过建立或恢复足够的栖息地,放归圈养物种到有效的栖息地中以重新建立或扩大野生种群,使之不断壮大和恢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物种保护途径。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麋鹿就是一个典范。至于鳄蜥,1978年大瑶山开始人工繁育,2002年、2007年、2010年罗坑、林洲顶、大桂山3个鳄蜥保护区也先后开展了鳄蜥人工繁育。这4个保护区目前人工繁殖并圈养的鳄蜥在600只左右,其中大桂山保护区从2010年开始繁育的13只,已经发展到230多只,并且建立了目前最大的鳄蜥救护繁育基地,占地面积4公顷,拥有157个鳄蜥救护繁育池。2018年5月,大桂山鳄蜥野外放归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大桂山鳄蜥放归指日可待。在这之前,2005年大瑶山保护区已经开始对鳄蜥进行半放归,罗坑保护区也在2009年开始了鳄蜥的野外放归。这些野外放归试验,为鳄蜥种群恢复带来了希望。

责任编辑/韦荣华 任重远

猜你喜欢
大瑶山桂山蜥蜴
西南考察与费孝通的民族思想来源
五桂山客家土楼
广西大瑶山社垌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美丽河北之天桂山
桂东大瑶山地区金成矿背景及找矿方向——以新众金矿区为例
蜥蜴
匹诺曹蜥蜴鼻子长
蜥蜴男孩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从江南到西北的捕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