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面对泡沫,大家都认为“这次不一样”,看看《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你就明白为什么每次都一样了。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一书作者是拉斯·特维德,瑞士人,还写过一本畅销书叫《金融心理学》。特维德本身是一为基金经理,而且还创办过互联网企业。
本书提到万物皆有周期,不同事物周期长短各异,交互叠加。存货周期约4.5年,资本支出周期约9年,房地产周期约18-25年。
这似乎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中国房地产从1998年开始见底,按这个周期来计算一個地产周期已经走到中后期了。未来会如何?留到以后再验证吧。
经济体会不断的上演繁荣与衰退,而且衰退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是货币、资产、房地产建设、资本性支出和存货。
中国经济过去十年最大的驱动力就是货币、房地产建设和资本性支出。M2增速远超GDP增速,而中国却没有出现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因为房地产和基建吸纳了大量的货币投放。新一届的政府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意思就是不再以货币投放和房地产建设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否则就要重蹈日本八九十年代房地产泡沫带来的噩梦了。
判断房地产长期趋势的的偏离情况有三个指标:支付能力,指每月支付按揭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房价与雇员收入之比;房价与GDP的比率。
就目前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这三个指标都已经严重偏高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拿着三个指标与其他国家做个对比。
萨缪尔森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一个国家出口牛逼之后,很快房地产市场就会牛逼。亚洲四小龙、中国、澳大利亚和越南在不断重演这一历程,人有了钱就会买房。房地产周期确实是周期之母。因为房地产是人类财富的最重要的组成形式,占到了全世界财富的50%以上。
金融市场的周期性更是不言而喻。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本身存在巨大的周期性,股票市场更是将周期波动性放大了N倍。特维德把他的《金融心理学》里关于投资者心理的变化对股价的影响过程,又拿出来论述了一把,确实很精彩,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都有从众、后悔、亢奋等多重心理特征。
福利斯特发明了一款棋类游戏叫"啤酒游戏",四种角色扮演--啤酒厂、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各自有自己的存货管理任务。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产业链,都造成了啤酒库存的极大波动。这个游戏一开始只是在MIT学生中间玩,后来传到其他国家的大学。游戏经历总是相同的:人类行为造成了不稳定性。
人类的多重博弈并非完全理性,也非线性。每个人都无法超越周期,就像一个画家在作自画像时,永远画不出正拿着画笔的手。
读懂经济周期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作者深入分析了300年来西方国家经济循环的事实和经济学家的各派理论,揭示了经济周期的特征和规律,让我们了解到周期是推动创造性毁灭和经济增长以及复兴的关键力量,而在对经济循环的正确理解下,我们可以预测经济波动,并由此规避风险,因应形势。静止,增长,信心,兴奋,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经济总是逃不开繁荣到萧条的周期,繁荣与危机的循环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在经济萧条时,获得股票、债券、房地产的投资高收益?
经济周期的发现始于纸币诞生。经济=财政+贸易+货币+银行。
纸币诞生vs初次经济危机
1716年,法国奥尔良大公接受了约翰劳的提议开始发行纸币并开办“土地银行”。经济进入繁荣。1720年,法国的有效货币供给下降,结果经济出现了问题:1.资本外逃 2.人们加强了硬币储藏,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3.银行信用降低。之后经济泡沫破裂。
这个时期,工业革命已处在摇篮阶段,经济大繁荣的条件正在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来到大城市。
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爆发。
1766~1773年,亚当·斯密写著《国富论》,最重要的基本原理:自由式最有效率的经济模式。
经济周期的发现
在崇拜斯密的议员中,有一位名叫亨利·桑顿,他18岁就进入父亲的会计室,24岁进入银行,不久就受邀为银行的合伙人,银行也更名为“道,桑顿与福瑞”。
作为一名银行家,他观察到,在1700至1791年间共经历了18次经济危机,每一次都是自我复苏,每一次复苏只有几年时间,然后再次危机。
桑顿(中央银行之父)在前人研究与自己观察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其观察结果表明,经济运行具有自我脱轨的能力(由于正相反馈),正像经济有自我复轨的能力一样(由于负向反馈)。如此一来,看不见的手就不止一只,而是两只了!
有效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创造货币(增加私人放贷)的三种重要途径:
购买债券(并支付货币)
降低中央银行对私营银行的贷款利率(贴现率)
降低私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经济周期
1862年,克莱门特·朱格拉发表其研究成果《论德、英、美三国经济危机及其发展周期》,他认为,经常性的经济危机并不是一些简单的互相独立的事件,而是经济组织内在的不稳定性、周期性发作的体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