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丰泽小学 杨 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示形式,能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体会顺向思考,初步培养代数思维。
活动一 调动生活经验,初识等量关系
课始,我说: “(看大屏幕)有一只鹅跟他的小伙伴来玩跷跷板,猜猜它们坐上去后,跷跷板可能会怎样?”我接着说。
生:如果鹅更重,鹅那头会沉下去;如果鸭更重,鸭那头沉下去;一样重,跷跷板就平衡了。
接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张开双手演示跷跷板的三种状态。
师:是哪种可能,用数学语言怎么描述?
生:1只鹅的质量>2只鸭的质量
师:鹅太重没法玩,怎么办?
生:再来一只鸭,又变成1只鹅的质量<3只鸭的质量。
马上有同学回答道:换成鸡试试,此时跷跷板平衡了。
师:跷跷板平衡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左右两边一样重, 1只鹅的质量= 2只鸭的质量+1只鸡的质量。
师: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称为等量关系(板书: □=□),那么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关系叫做不等关系。
活动二 在跷跷板游戏中再识等量关系
师:我们继续玩跷跷板,如果右边的鸡飞走了,要想跷跷板保持平衡,左边鹅的质量应该发生什么变化?
生:减一只鸡的质量。
师:用式子怎么表示?
生:1只鹅的质量-1只鸡的质量=2只鸭的质量。
师:如果鸡没飞走,而是2只鸭飞走了,要想让跷跷板保持平衡,跷跷板右边应该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马上想到:左边的鹅要减去2只鸭的质量,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
我追问到:此时的跷跷板用等式怎么表示?
生齐答:1只鹅的质量-2只鸭的质量=1只鸡的质量。
活动三 在身高中表示等量关系
师:同学们,等量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是存在的,还是有用的。
学生们露出好奇的表情,我顺势说:不信,现在试试。知道老师多高吗?有的学生开始小声讨论起来,我突然说:如果不直接告诉你们,有没有办法知道我的准确身高?
生1:可以用尺子量。
师:可以,那这里有等量关系吗?
片刻安静过后,渐渐有小手举起来。
生2:有,老师的身高就等于尺子相应的高度。
师:此处应有掌声!除了用尺子量,有其他方法吗?
生3:找一个和我一样高的同学。
师:这里有等量关系吗?
生3:有,老师的身高就等于和我一样高的那位同学的身高。
“真好!发现那就有等量关系,你看等量关系就在我们身边,还是有用的。”我说道。接着请了一位比我矮的林晨同学站在我身边,引导学生思考:一看老师和这位同学的身高就是不等关系,但有帮助吗?
生4:有,林晨的身高+身高差=老师的身高。
生回答的同时,我不断用手比划,也就是我不直接告诉你,通过知道点别的信息也可以知道我的身高。
一段插曲结束后,很自然的出示两个信息:第一个信息是老师说:现在我刚好是我儿子身高的2倍;第二个信息是我们班的某学生:那我比杨老师儿子高60cm。
师:这两个信息分别描述的是谁和谁的关系?
“老师和儿子、学生和儿子”学生回答的同时老师板书,并提出问题及学习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小组讨论,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纷纷开始拿出学习单开始尝试……几分钟后学生完成任务,开始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多数小组都很快达成一致意见,也有个别小组还在争论着。
在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之后,组织进行集体汇报,学生展示不同的画图方法并解释。
师:解释一下你是怎么画的?你这个图是什么意思?
生:儿子的身高画一份,老师的身高画2份,学生的身高比儿子多出一小段,这一小段就是多出的60厘米。
师:除了画图的方法,还有的同学选择了文字的式子。
请学生上台展示:儿子身高×2=老师身高;儿子身高+60厘米=学生身高。
师:还有补充吗?
生1:还有老师身高÷2=儿子身高。
生2:学生身高-60厘米=儿子身高
生3:学生身高-儿子身高=60厘米
生4:老师身高÷儿子身高=2
师:看看这些等式有没有表示的是同一种等量关系?
生手指着:这几个等式表示的都是儿子与老师之间的等量关系,它们是同一种等量关系;另外这几个表示的是学生与儿子之间的等量关系。
我指着前三个等式说:同样是老师和儿子,但选定的等量标准不同,列出的等量关系式形式也不同。
师:现在老师给定一个等量标准“儿子身高=儿子身高”, 能创造一个更复杂的等式吗?
林静有些困惑,慢吞吞地说:怎么左右两边都是儿子身高呢?儿子身高不就等于儿子身高吗?
何建辉有所感悟地说:左边的儿子身高可以理解为“老师身高÷2”, 右边的儿子身高可以理解为“学生身高-60厘米”,这样就可以得到“老师身高÷2=学生身高-60厘米”。
此时,教室响起了一片掌声。
林静激动地说:对啊,左右两边分别用相等的量代替就可以找到更多等量关系式。
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个同学就是我们班的刘文昕,他身高140cm,现在能知道我的身高了吗?
学生兴奋地算了起来,很快就算出了老师身高是160cm,儿子身高为80cm。
活动四 走进生活,寻找等量关系
师:说说生活中遇到的等量关系。
学生踊跃回答,最后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教室里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学生总人数、买东西时单价×数量=总价、曹冲称象等,在我们所解决问题时往往用到了这些等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