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朗读才能让孩子们更深入地感受文本

2018-03-04 19:33广东潮州市实验学校郑思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7期
关键词:蔡桓公大榕树扁鹊

广东潮州市实验学校 郑思嘉

一、入情入境地朗读

文本语文之美,意境之美,只有身临其境,方知其美妙异常,王崧舟老师也说过:“感性的语文必须用感性的方式去学习。” 而唯有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让学生走入文本,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如何做到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是许多老师一直感到较困惑的问题,在这里我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

在理解和感受作品时,有时候需要丰富的联想,必须引导孩子们走入文中的情景,使作品在自己的心中,眼前如看电影一般,采用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体验文本,不失为一种理解文本,辅助朗读的好办法。

如学习《鸟的天堂》,即便没去过南国,没有在风景区看过大榕树,我们也依然可以用生活的所见,迁移联想到大榕树的样子。我在课前事先让学生查阅资料,观察树叶在微风中的各种姿态,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课外资料补充朗读,促发学生联想大榕树在风中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大榕树耳朵叶子绿得发亮,它把生命力全部展示给了我们。有的正在轻轻地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左右旋转,好像正翻动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互相簇拥,层层叠叠,好像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绿荫。这时,绿叶,榕树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脑中活动起来了,他们仿佛亲眼见到: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学生此时彷佛与作者一般,坐在一条小船里,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漂流而去的时候,“我”还不时回过头去,看留在后面那茂盛的榕树。“我”的留念之情溢于言表,“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就这样,通过深入的朗读,真挚地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动情,从而使人动性,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地走入文本。

二、凸显个性化朗读

《语文教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特别需要尊重孩子们的独特的情感和体验。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必须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解读文本,而不是将老师的主观意识和理解强加到孩子们身上,文本的感受,朗读至关重要,那么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体验,让孩子们尽情地区释放自己的情感。儿童,人虽小情却多,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看法,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也不同,读出的感情也不同。但只要是他们的真情流露,只要是孩子们真情实感,就应当受到保护和肯定。

在教授《扁鹊治病》这一寓言时,学生在朗读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时,我允许他们有不同的理解,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通过对话的朗读,充分地感受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让学生通过感悟去指导自己的朗读,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理解——朗读——感悟——朗读——理解”,逐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语文的美妙,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片断:

师:扁鹊情真意切,可是仅仅只是扁鹊一个人担心是没用的,还要病人积极配合呀,病人蔡桓公面对医生扁鹊的劝说时,他的反应怎样?

(请三个同学回答,PPT出示句子)

师:当扁鹊第一次指出蔡桓公皮肤上有点小病时,蔡桓公的反应是:

生: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了,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蔡桓公的反应是:

生: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师:十来天后,扁鹊说蔡桓公的病发展到肠胃里,蔡桓公听了之后怎样?

生: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师:扁鹊再三劝说,蔡桓公却是一再拒绝,大家分组讨论,请你说说,你这三个句子中发现了什么?

生:蔡桓公的心情一次比一次差。

生:蔡桓公一直拒绝扁鹊为他治病。

生:蔡桓公很自以为是

……

师:你能不能读出蔡桓公心情的变化……(请一位同学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关你一个人读不过瘾,我想班里的同学也想读,老师也很想参与到你们的朗读当中,现在我们读读扁鹊和蔡桓公的表现,老师读扁鹊的劝说,你们读读蔡桓公的反应,好不好?

出示扁鹊和蔡桓公的对话,师生分角色互读。

通过引读,学生讨论后带着理解去读,师生互读的方式,让学生对后面理解蔡桓公这一人物的性格以及反衬扁鹊的医德高尚做好铺垫。我始终认为,孩子们的朗读不应该受到任何束缚,他们的思维和活跃的,是自由的,我没有权利扼杀孩子们的自我感悟,让其自然地阅读从而对文本有一种直观的自然感受,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做法。

三、将语言的积累贯穿于朗读当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也曾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者斗胆将二者精髓合二为一:读书破万卷,其义自现。为什么这么说呢,

朗读,其实是一种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相信一个在朗读中学会积累的学生,那么他的朗读能力应该是不错的,而他理解文本的能力也比其他人更准确更加敏感。在教学中,不乏这样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够将课文内化,这样的学生在理解文本上也比较拔高一筹。而笔者认为,将语言的积累贯穿于朗读当中,是一种长远的,对文本理解十分有利的手段之一。

如《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文字优美,用词生动形象,且句式整齐,语言流畅,是增加学生积累的好材料。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感悟精彩词句,内化积累的:桂林的山怎样?水又怎样?让学生大声反复朗读,先个别读,再比赛读,小组读,最后集体读,加深感知,充分领悟桂林的山水美。为进一步感知课文,我这样鼓励学生:你觉得课文里哪些词句最生动、形象、准确,把它读出来。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学生纷纷品读起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这样通过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学生很自然地牢记在心里,积累了精彩词句。

积少成多,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那么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将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和今后的发展的效果,不容小觑。

猜你喜欢
蔡桓公大榕树扁鹊
亲爱的大榕树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老家的大榕树
词句中的人物性格
讳疾忌医
扁鹊与牛黄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
讳疾忌医
校园里的大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