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茂恭(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 河南 商丘476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在对下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上尤为关注,并开始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对下一代的身体素质进行培育。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对中学生身体素质进行重点培育的体育教育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为响应社会需求,保障中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高中体育教学在新课改的倡导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将对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培育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了来自于教学方式使用不当、硬件设施环境不足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观未得到有效的培育。针对此种情况,积极探寻体育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已经逐渐成为每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当前的一件首要任务。
体育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各项体育技能,更能够在此基础上使各项体育技能的学习在学生身上得到内化,进而由一门课程变为学生自身的一种爱好。以此来促使该项体育运动成为其陪伴终身的运动和乐趣,使学生的身体素质、生活习惯等在运动的影响下逐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对体育教学的重要要求更是终身体育观念培育的核心目标。具体而言,对中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观念培育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性作用。终身体育强调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伴随终身的好习惯。从学生发展阶段来看,校园体育教育活动是学生接受专业的体育知识、了解专业的体育技能的开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较长,因此学校应当利用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接受了一些专业化的体育技能的积累,在这个阶段会渴望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学承担了更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身对于体育知识的认识,从这一阶段开始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今后的体育活动奠定基础。
二是,监督性作用。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与贯彻,是需要有规范来不断进行修正的,学校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运动场地、严谨的运动教育,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自身运动技术要领,纠正学生错误的运动理念和行为,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尤其是中学当中的教育考试评价机制,更是有助于学生通过考核的形式,来找到自身体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以此来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三是,积极引导作用。首先,中学体育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通过对所喜爱运动项目的选择,从根源起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也为体育教育的进行打下良好基础;其次,中学体育教育在形式上更为多样,教育资源更为专业。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运动配合,并且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理念,在不断完善中增强体育锻炼的信心,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最后,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校园内还可开展各种休闲、实践性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多样化的活动一方面是对课堂体育教育的延伸,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也是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更加丰富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因此,校园体育教育能够对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起到引导作用。
在教学改革的带动下,相比较以往而言我国各中学体育教学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受应试教学模式的束缚,目前我国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许多不彻底的地方,导致体育教学在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不仅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是终身体育理念在教学中渗透的绊脚石。
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突显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中渗透的直接体现,符合新课改相关要求,极具教育科学性。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大多依然停留在以往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上面,没有将学生的体育实际需求真正的纳入到教学考虑范围中去,忽视了“健康第一”的体育素质教育目标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成为了在教师的监督下,对体育知识、技能的被动学习者,严重抑制了体育运动在学生中的内化,使得学生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下难以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冲动感。尤其是处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在周围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下,无论是父母、教师还是自己都会在无形当中要求其将课余时间放在对文化课的学习上。甚至其他文化课教师还会占用体育课程教学课时来进行文化课的复习、考试工作。在这种体育日常教学活动脱离了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情况下,终身体育观培育工作必将面临重重阻碍。
教学方式实施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教学质量能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所在。新课改要求各学科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方面勇于创新,通过对更具现代化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来促进新时期课程教学质量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化的现状,这极为不利于体育教学魅力的彰显,难以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进而也就提不上对终身体育观的培育了。具体来看,首先,教学方式存在统一化倾向,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这导致教师不能够结合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兴趣、体育学习情况等对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其次,现代化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未得到普及。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管理者面对有限的教学资源,在分配上多会向语、数、外等主要科目进行倾斜,帮助这些文化课程建立自己的多媒体教室,引入先进的教学设施等。而对于体育课程而言,虽然一些教育管理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但认为只要教师做好体育运动的实践设计、组织活动学生同样能够从中受益,没有必要再投入过多的资金建立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殊不知正是由于体育的偏实践性,传统的理论教学对许多的细节动作难以讲清楚、说明白,才更需要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辅助作用来实现。
教师对于学生具有榜样作用,其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看待事物的心态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为此,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想对学生的终身体育观进行有效培育,首先就必须先从转变教师自身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上做起,通过组织教师培训、讲座、观摩学习等形式来帮助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与此同时,高中体育教育是中学生在繁忙的课业任务之余,接触到体育锻炼最有效且最好的机会。作为高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而言,其不仅要在逐渐认识到自身体育教育对学生所起到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看到当前体育教育的紧迫感,同时更要在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新课改的倡导下,积极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在对学生开展体育技能训练、知识传授等内容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适当向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方面进行倾斜,通过体育理论+实践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培育。
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突显,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张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来促使学生学习体验感的提升。而这正与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育目标相符,都是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的。为此,我们需要在新课改的倡导下,积极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相关要求,促进以生为本在体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渗透和实施。具体来讲,体育教学内容的制定,需要教师充分采纳徐盛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体育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取向和学习需求。此外,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教师需要在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设置更多的互动式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并从中收获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
现代化教学模式凭借其自身的优越性在当今教育领域当中已形成一股潮流趋势,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认同。为此,高中教育管理者要在加深对体育教学特殊性认识的基础上,适当提升对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分配比例,为学生构建功能更为齐全的体育运动馆、体育多媒体实验室等,促使多媒体、微课、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可以在体育课程当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并借助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图文展示、视频播放、动画演示等功能来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慢动作演示,以此来突显体育项目的魅力,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得到良好的培养,进而在无形当中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终身体育观。
[1]苏景生.浅析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8).
[2]张传丽.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6).
[3]柯建华.福建省农村高中生的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03).
[4]郭可雷.“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理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