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元马镇翠峰实验小学 许 富
[正文]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上来。毕竟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信息技术是最有活力,也最有生命力,最富有挑战性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是重中之重。可是,信息技术课教师要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每一位教师都能体会到: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学思想是否更新、观念是否转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只有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教师只有自身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学生观,才能有创造性的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真正解放思想,把传授知识作为基础,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主体。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质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教师要从课的内容中挖掘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在教学复制与粘贴工具时,我在讲完从工具栏调用的方法后,就让学生实践,学生很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时候,我要求学生不能用刚才使用的方法,但是要完成一段话的复制与粘贴。学生之间有的学习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使用帮助系统等,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帮助起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可以用右键上的复制与粘贴命令等方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的兴趣自然而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对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好奇心,尤其是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好奇心更大。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每次课堂教学的初始,不把要讲的内容平铺直叙的端出来,注意设下一个伏笔,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教学结束时,也注意设下一个伏笔,把学生期待正确答案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上好下次课打下一个基础。诸如在教学文件的保存时,我讲保存的方法后,让同学进行文件的保存,然后让他们自己找到刚刚保存的文件。学生在找文件的过程中,发现要快速找到自己的文件,必须要在保存之前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探索起建立文件夹的各种方法来。
小学生争强好胜的欲望很强,好表现自己,希望自己能处在领先的地位。在教学中,我注意正确引导,把竞赛式的教学方式引到课堂中,进行分组或单个的竞赛,看谁的操作规范,谁的设计好,谁的文本排版漂亮等等。在相互竞争中,学生格外注意其他同学的表现,取长补短,努力使自己表现得更出色。正是在这种竞争中,同学之间加强了交流,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信息技术知识是最灵活、最丰富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操作实践机会多。操作得越多,所学的知识、经验与技巧也就越多,而这些经验与技巧往往不是从书本中直接获取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学科特点,注意留有一些可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解决。例如:我在讲授字体的设置时,先让学生自己探索,可以用哪些方法使字体发生变化。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操作一边寻求答案,最终,他们可以经过自己的实践,综合出各种不同的方法,甚至有些方法是书本上所没有涉及的。这样,学生不但能从书本上学到知识,而且还有自己的发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实践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信息技术虽是一种专门的学科知识,但对其他学科来说,却可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比如,布置“画图”的任务时, 可以结合美术知识;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各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程序设计任务要与数学结合起来等等。例如,我在上完了三年级美化《自我介绍》后,又抛开教材加了一节WORD应用的巩固课。我要求学生用WORD写一篇150字左右的以写人为主的作文,最后进行美化。学生在完成作文主体后,美化时简直就是在创造。有的同学在作文中插入代表作文人物的图片,有的给作文镶嵌美丽的花边,有的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各种格式的艺术字来表示自己在作文中流露的情感……这样,学生既能在作文情境中遨游,又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使各学科知识在课堂上得到互补。
信息技术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不仅仅只是在中小学开设一门计算机课,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教学生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推进促进了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只要我们大胆创新,不断挖掘,我们一定能培养出既拥有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