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菁(天津市职业大学 天津 300410)
全民健身带动了体育运动热潮,日益高涨的运动需求带动了对体育场馆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及其数量有限,还难以满足全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国家宏观政策倡导要挖掘和合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积极向社会开放是满足现实需要的有效途径,可以利用学校体育场馆满足社会人群多样化、大规模的锻炼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有利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本文选择以天津市中小学为例研究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研究过程中发现仅有部分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实现了社会开放,不同学校开放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开放时间方面,部分中小学体育场馆主要是限于周末开放,出于安全考虑在周一到周五的是不开放;二是在开放对象方面,体育场馆开放范围相对来说较为狭窄,主要是针对单位或团体进行适度开放,少部分学校对个人提供开放;三是在开放体育设施方面,室外体育场多向社会提供对外开放,但是室内体育场馆和设施是较少开放的。
党和国家号召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对更新教育观念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学校和社区体育的建设。中小学校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在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具有其他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促进中小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有效策略之一。新形势下健身体育与素质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等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依托于学校体育硬件基础带动全民健身,吸引社会大众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对促进学校体育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向为社会化、社区化方向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构成全方位的体育健身系统,对社会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教育实现双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学校和社区体育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撑。
新形势下体育教育并不是独立进行的,体育教育要与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体育活动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之一,适当促进中小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对延伸和拓展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和范围具有积极作用,社会人员参与到学校体育运动中来,对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学习教育要与身心教育相结合,就必须创造条件带领学生感受到社会话题和内容,而中小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为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土壤。
中小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有利于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体育资源的整合,缓解社会健身场地匮乏的难题。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体育场馆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可以满足广大群众大规模锻炼的需求,对解决社会体育资源不足问题意义重大,同时也带动了全民健身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同程度上缓解学校经济负担。目前中小学学校体育场馆主要用于学生上课时间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周末、节假日及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体育场馆及其基础设施是处于闲置状态的,对社会开放可以采取有偿收费服务措施,对体育资源合理使用和体育设施维修提供了部分经费支持。
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阵地,关系到全民健身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来说有利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完善。促进中小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带动学校体育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既开发了学校体育资源的经济效益,也使得学校体育这一无形资产价值得到了发挥,促进学校体育积极为全民健身而服务,利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完善。
天津市中小学学校积极响应号召促进体育场馆社会开放,但是开放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安全问题。首先,校园安全得不到保障。许多中小学学校教学区和体育场馆之间没有实施分离状态,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后使得校园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锻炼人群的不确定,素质的参差不齐大大增加了校园安全隐患,部分人员可能会走进教学区域从而影响和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导致教学设备丢失。其次,健身者运动安全问题,健身者不仅仅包括社会外来人员,也包括学校学生,体育场馆内运动风险与人身意外伤害难以清楚界定,一旦出现运动安全很难明确责任和追究。最后,学校体育设施安全问题。部分锻炼人群在运动过程中不爱护、不正确或超负荷使用体育运动器材,增加了器材的耗损,从而降低体育运动设施的安全性能,如果得不到及时维护将严重影响健身者的安全。
中小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意味着校门与体育场馆都要对外敞开,这对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校园管理都会造成影响。学校体育馆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缺乏管理人员及时跟进和观察,组织管理不到位将导致体育器材损坏找不到责任人的现象,也缺乏科学专业的管理人员为校外健身人员提供指导。首先,场馆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场馆管理不仅仅是针对体育基础设施的维护,还包括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时间、运动项目等的一系列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运动场地和器材造成损耗后得不到及时的维护、更新,将会影响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程度和后期的使用。其次,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管理主要是针对体育场馆内活动人员的管理和指导,缺乏专业的体育老师、专门的管理人员与体育指导员等,也影响了体育场馆资源的合理使用。最后,是体育活动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时段中活动内容、秩序等得不到相应的管理,没有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法作为支撑,现场管理不科学,社会人员出入制度不健全,健身人员活动记录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都影响了中小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程度。
中小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不足的重要原因就是经费投入有限和场地容量不够。一方面,体育场馆社会开放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这使得体育场馆社会开放要与学生教学时间错开,而且还需要在开放时段支付管理人员费用、体育基础设施维修费用等,直接增加体育场馆管理费用。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后大大增加了运动场地和体育基础设施使用的频率,这必然会带来体育设备的损耗,维护费与维修费加剧了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难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只能低收费,收取费用与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基础设施维护与人员管理费用支出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另一方面,中小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带来了资源约束问题,也是场地容量有限与人员规模的矛盾。市民体育锻炼、活动时间、活动项目具有不确定性,体育活动内容与他们个人的兴趣、体力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使得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后难以开展统一的活动内容,场地需求多且形式不固定,场地容量难以满足大规模多样化群众的健身需要。
首先学校领导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到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重要意义,作为公共资源,学校体育场馆不仅要服务于在校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还应该服务社会体现其公益性特征。
在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的同时建立高效安全责任机制。首先,建立严格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对学校教学区和体育场馆实施人员监督分离,对锻炼人群进行入口等级管理,严防其影响和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次,建立严格的在校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教师的作用,全面进行学生安全教育。再者,针对健身者要建立运动安全制度,做好运动登记,防止运动风险与人身意外伤害。最后,建立严格的学校体育设施安全制度。明确体育基础设施使用标准、方法等,倡导大家增加对器材的爱护,降低耗损。
中小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要加强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校园管理,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工作管理制度。学校需制定、完善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选派专业化管理人员及时跟进和观察,确保组织管理到位。首先,要完善场馆管理制度。及时维护和维修遭到损坏的体育基础设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开放时间,加强运动项目等管理。其次,完善人员管理制度。选聘引进专业的体育老师、专门的管理人员与体育指导员等,对锻炼者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指导,为体育场馆资源合理分配、体育器材正确使用提供保证。最后,要完善体育活动管理制度。要明确开放时段中的活动内容、秩序等,依托于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法,联动社区街道,针对不同需求办理相应会员卡,并加强现场管理,完善健身人员的记录制度,为中小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提供条件。
首先,中小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要由政府牵头,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中小学学校要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政府出面协调促进各个部门协同作战,鼓励社会资金如外资、民间组织投资、社会企业赞助和捐赠等进入到中小学体育场馆建设中,为场馆建设、基础设施维修与管理人员管理费用支出提供经费来源。其次,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项目和时间进行适当收费。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是便民举措,在公益性和非赢利性的原则上,可以提供如操场、室外场地的免费使用,提供如球类馆、乒羽馆的控制式收费,根据社会需求,采用时间段开放与少量费用收取或按标准费用收取的模式开放场地。
中小学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有利于学校和社区体育的建设、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完善,促进中小学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体育中国与健康中国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采取自由式免费与控制型收费方式促进中小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