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尹 珊, 顾闻怡, 李 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上海 201112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基于研究证据,在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的同时,结合医师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从而制定出治疗策略。通过前瞻性研究可获得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从而为医师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1.1提出临床问题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石是科学的临床问题。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于1995年首次提出的一项临床综合征[1],具有病情严重、进展迅速的特点。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和美国肝病学会(AASLD)及欧洲肝病学会(EASL)先后对ACLF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由于东西方慢性肝病的病因构成不同,西方以酒精性肝病为主,而东方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东西方之间至今对ACLF的定义未达成一致。
为明确ACLF的定义,2011年欧洲肝脏协会(EASL-CLIF)进行了一项名为CANIONIC的研究项目[2],将ACLF定义为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的患者出现肝、肾、凝血、脑、循环及呼吸这6个脏器(或系统)中出现2个及以上的器官衰竭、或单个脏器衰竭合并肾脏/神经损伤。但在亚太地区,尚无高质量的关于ACLF的循证医学研究。
为了阐明东方型(HBV相关)ACLF的自然病程、完善其定义以建立准确的诊断标准、预后模型及相应的治疗方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牵头中国14家三甲医院感染科和消化(肝病)科于2015年1月起开展“东方型”ACLF自然病程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clinical trials注册号NCT02457637),研究于2016年12月结束入组,共筛选患者5 000多例,最终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入组2 600例慢性肝病急性加重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满足第1、2条及第3或4条标准即入组):(1)住院>1 d患者(包括急诊留观>24 h患者);(2)慢性肝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非肝硬化的慢性肝病患者、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1周内发生急性肝损伤(ALT、AST>3 NL或TB>2 NL);(4)1个月内发生急性失代偿(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细菌感染、脓毒血症)。排除标准(满足任意1条标准即排除):(1)年龄<15岁或>80岁;(2)孕妇;(3)肝癌或肝脏相关恶性疾病;(4)其他脏器恶性疾病;(5)肝外慢性重症疾病;(6)不是出于治疗慢性肝病而接受免疫抑制。多中心研究团队于2017年2月亚太肝病会议期间在英国RAJIV JALAN教授(Journal of Hepatology现任主编)及西班牙VICENTE ARROYO教授(欧盟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联盟现任主席)的见证下成立了由其中11家骨干单位组成的中国慢(加急)性肝衰竭联盟(Chinese CLIF Consortium)。
1.2制定研究方案为获得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在研究开展前需设计缜密的研究方案。研究团队为通过循证证据建立东方ACLF诊断标准,计划入组2 500~3 000例ACLF患者,观察其自然病程及其临床特点。
关于合作中心的选择:本课题组计划从三甲医院的消化科、肝病科或感染科筛选出我们的合作中心,要求每家医院有1名主要研究员且每家医院每月入组患者数量需要超过30例。最终筛选出分布于全国12个省市的13家中心作为我们的合作中心,合作中心的分布符合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为了保障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研究团队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标准,入组慢性肝病(不论病因及是否发生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急性失代偿或急性肝损伤的患者。
对每例患者,需记录其人口学资料、慢性肝病史、肝硬化史及急性失代偿史等。患者肝硬化的诊断基于影像学证据[3]。记录患者住院后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器官衰竭评估及治疗,重点评估患者器官衰竭的情况,以了解患者是否发生ACLF及ACLF等级。死亡或肝移植患者需记录其死亡或肝移植前24 h的信息。器官衰竭评估,主要评估六大系统/脏器衰竭的情况,包括循环、肾功能、凝血功能、肝功能、呼吸、神经系统。循环衰竭主要通过患者的心率、血压、是否使用血管加压素评估。肾衰竭主要通过血肌酐水平或是否接受肾替代治疗评估[4]。凝血功能主要通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评估。通过血清总胆红素评价患者肝衰竭情况。通过患者的氧饱和度和吸氧的氧流量评估是否发生呼吸衰竭。神经系统衰竭主要通过肝性脑病的等级(基于West-Haven评分)评估[5]。
1.3随访本研究的终点事件是全因死亡,接受肝移植手术和失访视为截尾。出院患者的随访主要通过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两种方式。患者出院后第28天电话随访1次、出院后2年内每3个月电话随访1次,而后每6个月电话随访1次。对于死亡患者,记录患者死亡的时间及其主要原因。对于存活患者,了解是否发生新的并发症(如胃肠道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细菌感染)及是否发现肝癌。对于肝移植患者,记录肝移植手术的时间及肝脏病理检查结果。对于失随访患者,记录失访的时间及原因。
1.4质量控制为保证研究的质量,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严格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原则,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和合法权益,保证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此外,发起单位定期安排人员进行质量核查,并请第三方协助把控研究的质量。
前瞻性研究根本目标是提供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从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深入研究ACLF诊断、预后预测、机制等,依赖于患者的血、尿、粪便等标本,研究人员需从患者的临床标本中挖掘出有助于ACLF诊断、预测预后的指标,从而进一步指导日后的临床活动。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性直接取决于标本的质量,可见规范化的临床标本采集及管理至关重要,急需建立规范化的临床样本库。
对于符合入组要求的患者,再次确认、与患者充分沟通交流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采集患者的标本。标本采集时需要做好标记工作,标记患者姓名或编号、采集样本类型、采集时间。血清标本的采集:5 ml EDTA抗凝管采集患者外周血,室温下离心后留上清,EP管分装,每管至少250 μl。尿标本采集:15 ml试管采集患者清洁中段尿,离心后留上清,EP管分装,每管至少1 ml。粪便标本采集:用采样管中无菌勺挖取粪便中段未接触空气部分,盖紧盖子,液氮速冻。采集的血、尿、粪便标本均需转移至-80 ℃冰箱长期保存。
中国慢(加急)性肝衰竭联盟(Chinese CLIF Consortium)完成的第一项Chinese CANONIC研究不仅是中国最大型的ACLF患者队列,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型的HBV相关ACLF患者队列[6]。研究人员从切实的临床问题出发,基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经验,制定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案,是该ACLF高危患者队列能够得以建立的根本。此外,研究人员通过落实电子数据采集系统(EDC)录入人员培训、定期质量核查、可追溯的原始资料获取、严格的标本管理制度等措施,保证了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而保障了该项研究的质量。总而言之,良好的设计、严格的质量控制是构建和管理全球最大的乙肝高流行区ACLF高危患者队列的关键,是获得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