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柠
内容摘要:本文从供给和需求关系的角度出发,综合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相关理论来源和发展过程,针对国内市场供给侧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指出国内中低端供给较多而相应需求逐渐减弱,高端供给不足但需求却逐年增加的市场现状。在分析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制度、着重注意供给管理、借鉴国外经验与中国特色并重和政策选择等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 需求侧 改革 政策选择
市场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快速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投资和出口一直是国内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而消费却一直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国内市场环境也发生巨变,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鼓励投资的福利政策等传统优势正逐渐减弱,国内经济发展前途不明朗。为了扩大市场需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工作一直围绕鼓励投资和推动净出口量展开,并先后出台了多项举措,期望可以应对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状态,但效果并不明显。国际社会奉行的凯恩斯主义致力于扩大总需求量,但对于市场结构的转型和优化意义不大,无法从本质上解决供给与需求结构性不平衡及矫正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政府政策刺激需求的需求管理方法长期使用后效率越来越低,刺激需求政策伴随的潜在风险却逐渐增大。
有效需求供给不足、传统低端需求供给过剩造成的“供需错位”是制约国内经济长久发展的最大障碍,其表现形式为国内教育、医疗和住房等资源严重不足,服装、玩具等低端消费品大量堆积且价格不断创新低,国内民众却远赴欧美等发达国家扫货,公民对高端消费品的需求热度不断攀升导致国内市场供需结构的转型迫在眉睫。传统刺激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几乎没有空间供其发挥作用,若要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必须依靠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整体变革和科技生产力的持续进步。
基本理论
供给侧改革理论来源于法国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其中的“萨伊定律”经过后续延伸、辩证否定和发展形成了“供给管理”学派。在近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供给侧改革经历了理论—实践—理论的辩证否定和重新肯定,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2008年金融危机后,学者们将研究方向再次集中于供给侧改革,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的同时推动了理论发展。在供给侧改革理论的众多分支中,“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将供给侧传统理论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具有极大的指导性意义。
虽然萨伊定律提出较早,但却不能对实际经济问题给予合理解释,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考虑由供给老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供给老化贯穿于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结构性特征。另外,由于不合理的经济管制、资本垄断、高额税务负担及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生产力没有得到彻底的解放和发展,都是影响萨伊定律应用于实际经济政策中的障碍。
在对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分析的基础上,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提出发展新供给克服供给老化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通过解除约束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实现供给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释放财富源泉激发创新的动力满足新需求。
方法与策略
(一)优化供给结构,扩大有效供给
市场是由供给端(卖方)和需求端(买方)的买卖活动构成的,市场是否能达到平衡,由買卖双方的综合力量所决定。在大半个世纪凯恩斯主义的统治中,对需求方的研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盛行,这使得许多国家的政策制定也向该方向靠拢。显然,近年来需求方在市场中的表现相对于供给方更加强势,但经济生活不可能由需求端单一的力量所决定,经济学理论中对于需求方的深入研究也并不能解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滞胀”问题,仅仅依靠刺激消费来提高需求方的购买力也不再流行。
需求和供给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其合力共同构成了市场环境,市场的整体架构、成熟水平和规模由双方力量共同决定。抛开需求,供给在市场中就是无效的、多余的;抛开供给,需求仅仅作为一种空想而存在,市场也无法正常运转。凯恩斯主义及其追随者过分相信需求在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只要有了需求,市场就可以向前不断发展,通过刺激需求单方向的增加了供给的数量,但是供给质量却没有太大提高,这导致供给仍维持在原有水平上,逐渐出现了严重的供给过剩现象,最终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
随着科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规则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将会到达某一固定水平,此时产品及服务的供给将会过剩,市场需求会限制供给数量。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市场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趋向多元化,国内市场环境也从早年的短缺经济逐步进入过剩经济形态。从以往经验来看,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大部分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但苹果、谷歌等高科技企业却在金融危机之后快速发展并成为当今跨国企业的领袖。国内供需关系的外在表现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刺激并扩大需求貌似是解决目前经济问题的唯一手段。但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市场上供过于求的产品均是科技含量低甚至已经被淘汰的产品,国内大众对于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优秀产品的需求依然不能得到满足。
市场的供给能力随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演化,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会逐渐被淘汰,新的供给增加了市场供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会激活市场中部分潜在的需求,这使得市场成熟水平向前发展并在更高的位置再次达到平衡,社会财富也会随之增加。以移动通讯市场为例,智能机出现以前该市场比较稳定,政府通过政策刺激也无法大规模的扩大需求。智能机出现后,部分隐藏在市场中的潜在需求被激活,移动通讯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并在更高程度上再次达到平衡。据此可以得出,高质量的供给激活了新的需求,甚至是创造了新的需求。
(二)改善制度供给,完善生产要素供给
改善制度供给的方法包括推进金融制度和政府体制深入改革,其中金融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体制改革的目的为减权放权,即将更多权利下放至社会、市场和企业,更好的释放企业创新能力,利用市场进行企业间的优胜劣汰。政府职责主要体现在从宏观上对经济发展方向的把控和消除不良竞争,为各企业和投资人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endprint
如果市场没有规范的制度或条件约束,社会上的生产要素无法得到合理分配,缺乏相应劳动技能的劳动力也可以找到工作;社会上现有的全部财富都可以转化为资本进行投资,但没有人关注用于投资的资本是否能真正创造价值,也没有人关注投资是否符合经济发展方向;拥有较低科技含量的技术连续使用后,整个社会将长期陷入技术落后的陷阱中,对现有产品的简单改进就会被市场当成优秀产品而大肆宣传。技术要素在生产要素中地位特殊,在市场竞争中更是具有“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市场中如果被中低技术水平的产品所占有,企业则会浪费大量时间生产低端产品或仿制高端产品,而始终无法为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或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更没有动力去为企业长远打算而进行产品创新。低水平的生产要素占市场中生产要素的绝大部分比例时,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要素无法在市场中发挥真正价值,这表现在企业更愿意花费低价雇佣技能和文化较低的简单劳动力,取代拥有较高文化水平或经验丰富的高级劳动力。长此以往,国内只能生产出低质量、低科技含量的中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始终无法与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相抗衡,中低端产品终将达到饱和,国内经济也将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企业家在生产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优秀的企业领导人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乔布斯依靠卓越的个人魅力和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领苹果公司走向了今天的繁荣。市场中若没有优秀的企业领导人作为生产要素供给,则无法顺利扩大有效供给。在完善生产要素供给的工作中,优化优秀企业领导人在市场中的供给,加强企业管理层的团队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作用。
改善供给制度并完善供给结构需要构建完整的市场体系,才能利用市场机制优化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若想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减少并逐渐消除政府利用政策对市场的强制干预,杜绝权力代替市场的现象发生,以企业间的优胜劣汰促进和完善市场中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发展。
(三)供给与需求管理不可偏废,近期着重于供给侧
供给侧改革提出后引起了各类报纸、杂志和新闻类节目等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群众和民间组织也通过媒体提出了相关建议。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民间对于供给侧改革的观点和看法多种多样。其中,有学者提出了政府应该加强对需求侧管理的力度,要求供给和需求管理同步进行,不能因供给侧改革而忽视了对于需求侧的宏观调控和干预。中国式的传统中庸思想认为,供给和需求管理应该注重平衡性,甚至应该照顾到方方面面。这是因为以往的正统理论都涵盖了方方面面,似乎只有这样才是辩证法,否则就是片面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出台的政策也力求全面,为政策落实增添了许多麻烦,对政策的清晰度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于供给和需求管理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的宏观把控才能确定。在实际情况允许下,对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两手抓来优化经济结构是正确的,需求管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但对于供给侧改革强调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都不可偏废的同时,也应该将近期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供给侧一端,制定的宏观政策也应该以供给侧一端为主。
我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当国内经济不景气时,政府惯用放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宏观调控的落脚点也都集中于需求管理侧。如果经济增速过快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和通货膨胀压力过大时,市场需求远大于供给,政府又会利用宏观政策手段抑制总需求,如抑制贷款总额和基建规模等。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反映了政府对市场的“有形之手”的作用,在短期内可以缓解市场中的问题,但形成习惯性制度后不利于市场的长远发展。
对于政府来说,供给侧改革仍是全新的课题,需要在理念和思路上进行全新变革。虽然过去我国在需求管理上做了许多工作,在解决市场问题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如今的经济形势异常复杂,旧问题与新问题并存的情况比比皆是。对于供给侧改革已经进行了一些初始性的工作,只有集中力量坚定不移的将供给侧改革推行下去,才有可能解决当今的经济问题。
(四)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更要强调中国特色
谈及供给侧改革时,许多学者都认为应该坚持该理念的中国特色,甚至强调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在本质上应该加以区别。虽然供给侧改革与供给经济学的理念及背景区别较大,国内与欧美等国家对于市场的政策选择也不同,供给侧改革应该根据中国国情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但是,供给侧改革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同时,更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供给经济学的优秀知识,对国外市场经济改革的先进经验也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进行借鉴和参考。
通过观察欧美等国近些年的经济政策可以发现,在凯恩斯主义的统治下,政府普遍采取对需求侧进行调控和管理的政策,即希望以刺激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出现较严重“滞胀”后,供给经济学开始发展并登上了政治舞台,主要用来解决通货膨胀和经济零增长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处于新常态阶段,虽然经济仍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优化经济结构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虽然我国供给侧改革与欧美等国施行供给经济学的背景不同,但都经历了较长的利用宏观政策调控需求侧的时期。在面对经济增速的压力下,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国外还是有一定相似性存在的。欧美发达国家提出的供给经济学虽然整体内容没有供给侧改革丰富,但其核心也是从完善市场结构入手,以政府宏观政策推动新供给的增长。因此,供给经济学的出发点也是供给侧一端,对供给经济学的客观认识可以从中吸取先进知识和经验用于供给侧改革中,并不会影响供给侧改革的中国特色。
(五)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选择
我国经济形势和国情复杂,经济结构性问题十分明显,供给侧改革需要在一系列政策中权衡利弊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根据前文分析,单一政策虽然简单且方便实施,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如今国内复杂的经济局面。政策选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指导性和整体性兼顾,并且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有利于中央与地方的调度、协调和配套。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制订中有如下问题需要注意:
市场本来具有资源配置和淘汰机制,完善市场相关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提高市场中有效供给占供给总量的份额。由于国内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晚,中国特殊的国情更使得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容易受到权力的干预,导致目前资源利用率低、有效供给率低等问题。供给侧改革要求在国内要减少甚至消除落后产能,让无法成功转型的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才能扩大有效供给,市场才能有本质的发展和变化。
国人在国外疯狂扫货并非是不爱国或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更大程度上是对国内品牌信心的缺失和对国内产品认可度的降低。只有从供给侧进行彻底创新,才能在供给能力上有整体提升和质的飞跃。这需要政府实现以政策鼓励企业创新转为鞭策企业创新的转变,以高品质、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优化市场供给结构,以创新产品代替质量低、技术落后的产品。只有当国货面对国人时重拾信心,当国产品牌在国际高端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时,供给侧改革工作才算是真正有所收获。
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经济再也不是孤立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经形成商品、人才和资本的双向流动形势,国际市场的变化也更容易引起国内市场的动荡。在全球经济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应该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增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另外,引进外资可以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带动国内科研、管理和贸易等领域的变革和创新,但更应该注重推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本国企业对国外品牌的收购也有利于国内科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引进。
参考文献:
1.李智,原锦凤.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2.张驰.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商品住宅去库存研究[D].广西大学,2016
3.魏杰,杨林.实施供给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J].税务研究,2016(2)
4.张倩,竺杏月,周荣荣.供给侧改革概述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