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留学生回国创新创业已经掀起热潮,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迫切需要我们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整合各方面的政策资源,把千百万的青年科技人才用好用活,激励他们投身到国家发展战略中来。
【关键词】人才 科技创新 大龄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舆论媒体开始关注科技人才大龄化的问题,不时发出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对策建议。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科研创造峰值的年龄在增长,科技创新人才的大龄化趋势难以扭转。何谓大龄化趋势?从人们的关注重点和学者研究的对象看,主要是指科技人才的创新成果获得国家或社会承认的时间在向后推移,由此造成创造峰值年龄和成名年龄的增长,但这并不能证明科技创新能力的峰值年龄增长,也不能证明科技人才从事科研活动的年龄增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为促进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的成长而设立的专项科学基金。而近几年,杰青当选年龄呈现不合理的增长趋势,以此为例,可见一斑。杰青大龄化的研究意义也就在于它提出了获资助后不同年龄段重要成果产出效率的年龄指标随着年龄增大呈递减态势,即杰青的大龄化趋势降低了杰青群体产出重要成果的概率,导致杰青群体重要科研产出下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将影响杰青基金在人才政策中的定位。這个问题的提出对国家资助的其他项目如“国家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需要引起党委和政府人才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大龄化趋势中我们需要反思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对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及保持创新动力的影响;需要从全球创新人才竞争环境的视角,审视我国的创新生态环境如何改善,科技人才政策如何及时调整。
人才政策的价值导向需要从只关注少数成功者转向更多激励创新创业青年
当今全球科技发展已经渗透到所有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已经进入大众创新时代。“科学发现”从独立劳动得到社会承认,再到今天的社会普遍应用,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得益于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不断提升。目前,发达国家每万名劳动力中的职业研发人员已达到120-200人/年,研发投入已占GDP的5-6%;我国十二五期间每万名劳动力中的职业研发人员也达到45人/年,研发投入占GDP的2%,十三五期间预期达到80人/年,研发投入预期占GDP的2.5%。如果包括所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大约占我国劳动力的25%左右。
正是在这样一个整体职业技术化的变化过程中,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一代占据明显优势。我国目前每年800万大学毕业生,占据了60%以上的劳动力市场份额,创新创业正在替代许多普通劳动岗位,科技发展的大众化,势必使青年科技人才成为主力军。相比之下,我国各级政府除了有一些扶持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补贴之外,很少有资助奖励性的青年人才政策出台。各国的人才争夺均在吸引青年科技人才和留学生教育方面发力,全球技术移民的流动速度加快,移民规模日益扩大,而且也在朝着低龄化、年轻化方向发展。2017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在被纳入统计的118个国家中,中国排在第54位,较2016年下滑了6位,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适应经济发展的拔尖创新青年人才、创业就业政策仍不够灵活、以及企业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主体作用不强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其中应有之义就是把最具活力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人才吸引过来,提升我国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留学生回归创新创业已经掀起热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已经形成,迫切需要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整合各方面的政策资源,把千百万的青年科技人才用好用活,激励他们投身到国家发展战略中来。
青年人才工程计划的评价机制要从重科研成果评价向突出人才创新能力的评价转变
从形式上看,政府为了培养年轻科技人才成长,设立了许多青年专项资助。除了设立二十多年的“杰青基金”“优青基金”外,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启动的“万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形成了引进海外青年人才的新一轮热潮。但是,评价标准仍然是看重人才以往公认成果和知名度,轻视人才实际创新能力和未来潜质。“唯论文、唯职称、唯资历”在人才评价中仍具有决定性影响,其结果必然使多数青年科技人才被挡在“成功门外”。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韩联郡、李侠两位教授对杰青基金实施状况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杰青的大龄化只起到了科学界的承认功能,而弱化了杰青基金引进、发现、培养与造就人才的功能。杰青大龄化现象的长期存在,必然会演变成一种制约中低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崭露头角的年龄屏障。”杰青的大龄化某种程度上其实与杰青评审的标准设置有关,杰青基金的评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基金申报者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果,以SCI、EI论文发表等过于量化的指标对基金申请者进行考核。在杰青评审时对职称的横向比较也会造成中低龄青年人才处于劣势,杰青申请虽然要求申请者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即可,但在实际评审中,若没有正高级职称,被评上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其他工程项目的评审也基本如此。
以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成果评奖为人才项目评审标准,并以此认定人才创新能力,这既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又是“科学发现优先权”的局限。其弊端就是极易造成美国社会学家墨顿所说的“科学中的马太效应”,即在评价过程中,把成名科学家过去已有的荣誉和地位加以强化,使之达到极端,而对未成名的科学家的成就和评价不断压抑和贬低。这就是“马太效应”的核心。这种“优势积累效应”违反了科学的普遍性规范。年轻人、小人物以及团队成员的贡献往往会被淹没。默顿指出,“正是由于科学共同体内部承认分配的不平等才导致科学界中的权威结构形成,而权威结构的形成又反过来维护了科学界承认分配不平等的现象”。虽然科学是年轻人的事业,但科学界却是一个“老人统治”的世界。他指出权威结构在评价制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科学家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其他权威人士来评价他们的工作使之得到社会承认,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评价制度的基础。可以说,这种业内权威评价的局限性,以及形成的制度藩篱必要打破。endprint
改革人才工程项目的评审制度,要切实以有利于青年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为出发点,加强国家的顶层设计与宏观调控。首先是国家青年资助项目要高标准、少而精,做到精准选拔、统筹培养。突出“高精尖缺”的人才导向,突出创新团队的梯次结构优化,突出国家战略发展的新老交替与人才储备,突出国家统一平台建设和人才数据管理。避免各自为政、政出多门,杜绝自设门槛壁垒。其次是各级政府的人才工程计划都应设计合理的年龄结构,对3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要有一定的比例要求,特别对引进团队要鼓励年轻团队优先。评审专家要有年轻专家的参与。再次是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资历”倾向,坚持以用为本导向,以科研能力、实际贡献、发展潜力、合作精神等多角度评价优秀人才,建立履历分析、实地考察、多方面数据取证等评价工具。同时,要有退出机制、容错机制的动态管理办法。最后,还有要大胆探索市场评价创新创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新路子。政府项目要引导青年人才更多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评价体系要逐步运用市场机制。
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支持要从政策扶持向改善创新生态環境转变
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解放思想的勇气、也要有科学的发现培养机制,更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所谓创新生态系统,就是多个独立存在的创新个体共同居住的栖息地,而所有独立存在的创新个体能够生活得更好、更长、更幸福的前提在于这个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是否健全。目前,各级政府的人才工作仍然是以“拼扶持”政策为主,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尚未得到根本好转。如果将创新人才比喻为飞机,花了大价钱购买了或者造出了飞机,却因为缺少跑道和配套设施,只拿来当作卡车或拖拉机使用,或者干脆就只是摆设,那便违背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就是需要帮助建机场,提供燃料、空管条件、地勤服务和飞行团队,帮助青年科技人才起飞,才是国家和单位引才选才育才的目标。
首先,政府要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为青年科技人才松绑,确立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主体地位,让创新创业的青年共同创造出一个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三个必备要素,即充分自由的创新市场环境、良好的政府服务和监管体系、稳定支持的创新投入与扶持政策。其中,以创新者为主体的市场环境是核心要素。当前中央提出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其核心就是强调人才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而各级政府部门仍然管的过多,权力缺少边界,而服务的又太少,尤其对青年人才来说,成长中的各种壁垒门槛,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
其次,要为青年人才开辟更多的成长平台。比如正在建设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在许多基础科研领域,从海外结束博士后工作归来的年轻人,可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成为课题组长;在大科学工程领域,有了一轮项目经验后,在后续工程中挑起独当一面的研发重任。很多机遇甚至都是世界级的,全球难觅。例如,佛山第一个博士后王垚浩出站后创办国星光电股份公司,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家和省重点新产品5项、专利150多项,企业成为中国首家以LED为主业的民营高科技上市公司和封装行业龙头企业。
再次,通过政策集成创新实现环境整体改善,构建能够涵养青年人才和智力的综合生态。各地可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探索建立“人才+项目+创投”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推动各类孵化器、公共服务机构举办各种路演活动和创业沙龙,举办青年精英创新创业周,评选创业先锋等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搭建青年领军人才俱乐部、创新协会、创意沙龙等各类活动组织,定期组织活动,以社会网络平台凝聚青年人才。
最后,关心青年人才成长,还要在引领和教育上下功夫。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才的成长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指出,“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青年,也成就青年,让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壮丽青春,实现人生价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青年肩负起重任,不仅仅是代际更替上的必然,更意味着青年人将成为自主创新、开放创新的中流砥柱。我们要善于动员社会力量,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培育鼓励青年人才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胡珉琦:《科技人才“大龄化”的忧与思》,《中国科学报》,2017年3月3日。
②韩联郡、李侠:《“杰青”的大龄化趋势及其弊端——1994~2013年杰青基金获得者当选年龄的统计与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9期。
责编/高骊 谷漩(见习) 美编/于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