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杰+陈静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6月底,我国社交网络网民规模是2.57亿,网民中社交网站使用比例为40.7%。据社科院《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截止2014年6月,微博用户账号达13亿,是世界第一大国;微信用户超过6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种语言版本。中国的新媒体已进入“微”时代。短小精悍的微博、微信、微事件、微电台等自媒体作为媒介,综合运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进行实时交流与互动,微博的出现更是微时代到来的标志。微时代,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跟帖,微博转发、微信点赞等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意见,其微语言、微互动、微话题、以微传播的行为体现了主体的独立性。在这个微时代,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作为与时代相契合的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其中以微博与微信的碎片化传播更加显著,三言两语,随时随地随拍随发,以这种的传播方式在现代社会的传播系统中,愈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一、网络信息碎片化传播的内涵
所谓的“碎片化”,原意指完整的东西破碎成很多块,常见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网络传播模式相比过去的一对一,一对多,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模式更加强调了交互性和分众传播,因而也导致了网络碎片化传播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网络的破碎化是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的分散化、是传播系统的耗散,是传播结构的坍塌。网络微时代,人不微,言不轻。”而网络信息碎片化传播凸显的是传播个体的主体化,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以及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网络传播模式模糊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使得传受可以一体化,网络媒体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对受众的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实质上满足的是受众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的信息传播与接受体系。《互联网:碎片化生存》的作者段永朝先生说道:“碎片化,是电脑与网络技术深度嵌入现代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之后,人类社会对科技文明的一次彻底反叛。这次反叛刚刚开始,远未终结。”微时代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更是刚刚开始,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关注档案信息在网络中的碎片化传播
二、微博档案与微信档案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表现
1.传播主体碎片化
传统的档案信息传播主要是档案馆(室)信息发布主体,通过出版书籍、杂志、定期举办展览、档案馆指南等向受众者传播完整的、系统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传播主体的碎片化表现为传播者的多元化。基于微博與微信的档案信息传播档案馆(室)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福建省档案局等20余家综合档案馆开设了政务微博;浙江省海盐县档案局、厦门市档案局等开通公众微信账号。社交媒体平台良好的档案利用体验吸引的不仅仅是档案馆(室)的注意,更多的公众广泛的参与其中,成为档案信息传播者,打破了传统档案信息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如今在微博与微信上出现的档案信息传播组织类型各样,如微博上由档案爱好者开通的“世界解密档案”、也有像“档案解密”这类作为电视台下线的微信平台、还有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收藏者也会通过微博或者微信来发布一些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源不再局限于与档案工作有关的人,任何对档案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是档案信息源。档案信息传播者阶层的扩大化同样也是档案信息接受者的范围多元化,微博与微信打破了原来的传受角色分离,令传受者合体。
2.传播内容碎片化
如今,微博与微信改变了原有的档案信息与载体一体化的束缚,实现了按照信息内容来获取、利用档案信息的格局。这些信息往往是零散的、没有固定的主题、也不用系统排版。例如,浙江档案馆开通的微博今天可能汇报的是档案工作的进程,明天可能是收取的一份珍贵档案的照片与感谢词。当然微信这样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微信账号“档案揭秘”除了有对历史人物档案的揭秘也有对各类军史揭秘。今天说的是张作霖的成功之道,明天说的可能是国民党币制改革内幕。各类档案信息纷繁复杂。导致档案信息内容碎片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字数的限制,微博将字数限制在140以内,微信字数控制只有一个标题的长度。这使得传播者更加注重语言的精炼,准确,强调的不再是内容的全面性而是档案信息传播的速度。档案信息的接受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的是尽可能多的档案信息碎片,满足人们对于档案的基本需求。
3.传播时空碎片化
传统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时都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档案馆(室)、报社、编辑部、新闻发言人等掌握话语权的人和档案机构都是传播档案信息环境中的中心,我们使用的大众媒介进行传播档案信息活动时通常要在确定的时间段里,这就是传播环境时间的中心。传统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要在特定的时空内,受众与传播者角色固定,档案信息传播活动透明化、连续性。而社交媒体能以其独特的媒介形式和接触的便捷性,摆脱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尤其在移动客户端广泛应用之后,更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中心,整个传播时间和空间都被撕裂成了碎片,人们可以通过随时随地登录微博或微信进行档案信息传播活动,没有中心的微博与微信打破了之前档案馆(室)作为传播主体的权威,也使得传统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去魅化。档案信息传播时空的碎片化,其实就是档案信息传受者时间碎片化与空间碎片化。所谓的档案信息传受者时间碎片化主要指发布和获取档案信息资源时间的不一致性。所谓的档案信息传受者空间碎片化一方面是指传受者之间有不可估计的物理距离,另一方面也表明发布与获取档案信息载体可分离。
4.传播信息反馈碎片化
4.1 关注与订阅机制导致受众结构的碎片化
微博有关注和粉丝的设置,微信有公众号和好友的设置。微博上可以关注发布信息的账号,粉丝可以令自己发布的出现在关注你的其他微博——也就是你的粉丝的首页上。微信上可以通过添加公众号和添加好友去获取信息。这些实际上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关注和订阅信息,如选择关注著名档案学者胡鸿杰或是添加档案揭秘公众号,这样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分众传播。“档案信息分众传播就是基于档案信息的特点,将档案信息分门别类后,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最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活动档案信息分众传播以承认差异性为前提。它不仅承认不同档案信息的不同特点,更承认基于不同档案利益和需求的档案信息受众的群体性差异。”这种受众的群体性差异形成了许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受众因档案需求一致而自发聚集起来的群落,完成了对受众群体的细化,个性化的档案需求组合构成了受众结构的“碎片化”。endprint
4.2 转发与围观使得注意力进一步碎片化
微博的“自媒体”特性使得人们喜欢利用微博的碎片化传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微博用户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档案信息进行转发,并加上自己的评论在形成一条新微博的同时也促成了档案信息的第二次传播。这样的转发形式赢得另一个分众群体的不同反馈,有的可能是通过点赞、评论再转发等表明自己的立场。这种转发机制促使了围观的产生,受众对一条有争议的档案微博进行不断的转发,并且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各种意见的相关碰撞自然很容易形成一个舆论场。这种舆论场必然是聚合了人们的注意力。但是,更新迅速的微博信息会造成这样舆论场没法持久下去,等下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出现后会迅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相对于微博,微信的信息推送更加精准,达到率更高。但是微信在反馈功能设置上不如微博。微信也有转发称为分享到朋友圈,因为微信的档案信息常需要超链接到另一个网页,因此鲜少人去打开就算打开也是阅读后就关闭了,令档案信息传播系统无法长久且良好的互动下去。微博可以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却会因为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受众注意力的进一步碎片化,对任何事情的持久性关注度大大降低。微信因缺乏良好的传受者之间的互动环节导致无法聚集受众的注意力,纷繁众多的档案信息流只会令受众的关注热情大大削弱,注意力进一步碎片化。
三、社交媒体中档案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特征
“微博的碎片化传播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传播模式的一次变革。碎片化现象不但让受众群体细分呈现为碎片化现象,也引发着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整个网络传播呈现为碎片化语境。”分析社交媒体中档案信息碎片化传播特征有助于选择最佳的媒介组合方式去扩大档案的话语权,发展档案文化。
1.分众传播与个众传播的结合
社交媒体中档案信息传播系统不仅包含着传统的传播模式如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更多凸显的是分众传播与个众传播的结合。社交媒体中档案信息被不断的分流、整合和强化,推送到一定的群落甚至是个人,传播对象定位的精准度大大提升,传播效果明显加强。传播过程受到各种噪音的影响使得档案信息不断地减弱,档案信息内容容易失真,因此极易引起受众对档案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的质疑。
2.热信息与冷信息的交替
社交媒体加快了档案信息傳播速度,令档案信息达到率和覆盖率提高。档案信息具有冷热之分;互动性强、接受快的档案信息可以看做是热信息,被动的接受,参与少,难以到达的信息是冷信息;传播的衰退是信息“冷却”的过程,是互动减少的过程;档案信息的冷、热交替向前推进,由于互动性使得档案信息的热度增加。档案信息利用纸质材料传播(报纸、杂志、期刊等)的多为冷信息,利用社交媒体传播的常是热信息;二者作用于受众的强度不同,是给信息“加热”的过程;社交媒体中档案信息可持续性的“热度”取决于人们是否愿意不断地通过互动为其“加热”,“这种互动有系统性的互动,传媒间的互动,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人机互动,只要人们兴趣不减,即可持续升温,但当令一个新的档案信息出现,该条信息就开始冷却,直至完全冷却,成为完整信息量的信息。
3.记忆碎片与集体记忆的构建
社交媒体的兴起在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的同时,也为人类的刻写实践方式提供了不断革新的方式,由此重塑了集体记忆的方式、载体和内容。虽然说社交媒体为大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以及重大事件提供了交流和记录功能,但它本身并不承担对这些记录进行有意义地组织功能。在某一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微信,微博,博客等各类社交媒体蜂拥而上,参与并见证该事件的完整记录。集体记忆散落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未能被提炼、汇集。当各类社会事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酝酿、发酵后,往往会由传统媒体将其推向高潮,并最终可能会引起政府或者官方机构制定政策或者发表声明。集体记忆的碎片除了分散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之上,还会散落在传统媒体、官方文件中。 这些记忆碎片是建构现代人类的集体记忆的主要部分,如何将集体记忆传承下去值得深思。
四、档案信息碎片化传播的价值实现途径
1.扩大意见领袖的声音
当下频繁发生的公共事件,让受众始料未及的新闻热点,正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发酵、酝酿、升温、进而形成一个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舆论场。在档案信息碎片化传播过程中也有这样的舆论场,社交媒体的“圈群化”“积聚性”的传播特征,使得意见领袖易形成舆论关注群,而意见领袖可以通过“转发”、“关注”、“分享”等扩散档案信息,形成逐层递进的传播系统。为了提高社会大众的档案意识,满足差异性档案受众对不同档案信息的需求,实现档案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档案价值,放大意见领袖的声音,赋予意见领袖发布“权威信息”的权力去推动舆论发展,提高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附加价值。
2.尽量克服情境中的噪音
噪音在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增加了档案信息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着档案信息价值的充分有效的发挥。档案信息由信息源发出通过信道再到受众接受在反馈出去这整个环节中都会受到噪音的干扰如信息源无意的增删档案信息或者对档案信息的“创造性”加工等都会造成对原有的档案信息不准确反映,产生传播噪音。“档案信息接受者对于接收到的档案信息的成功解读取决于其是否能将接收到的档案信息还原带入形成该信息的时空背景中去,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则会致使接收到的档案信息发生变异,噪声由此产生。”由于产生噪音的主客观因素十分复杂,因此想要彻底消除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是不可能的。因此尽量全程控制噪音的滋生,提升档案信息传播效果,更好的实现档案信息的价值。
五、结语
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影响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碎片化是受众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发展、是传播者从事传播活动的主要依据。档案信息碎片化传播不可逆转,如何有效的运用社交媒体去宣扬档案文化,实现档案深层次的价值是值得研究的。
(作者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