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官营的绣球龙灯

2018-03-03 00:49韩大存
档案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龙灯绣球舞动

韩大存

千百年来,人们都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相信它能剪凶除恶,降妖辟邪;又能兴云作雨,保佑五谷丰登,人间太平。

所以,民间广泛流传着以龙为题材的传说故事和与龙有关的文化活动。保定市清苑区戎官营的绣球龙灯,就是古代祖传下来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每到逢年过节或重大庆祝活动,戎官营的年轻后生们都舞动巨龙,走街串巷,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数百年来,这项优秀而独特的民间艺术,经过世代沿袭流传至今,一直在冀中地区享有盛名。

上世纪80年代,戎官营“绣球龙灯”被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2009年6月被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确立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获得了国家专利。

关于戎官营绣球龙灯的起源,在县志上没有明文记载,但从师承关系上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年间。解放初期,人们在孙村(东距戎官营1公里)娘娘宫遗址内,发现一幢明万历九年(1581年)立的《重修娘娘宫碑记》。在碑阴施主栏目中,有“云龙圣会”会首戎宣的名字。这就说明,早在400多年前,戎官营就有了绣球龙灯,并且有了绣球龙灯制作和演出的行会组织。后来,区文化部门组织民俗专家对“云龙圣会”的存续时间进行了深入考证。结果显示:戎官营的“云龙圣会”起源于明穆宗隆庆年间,直至大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才更名为龙灯会、耍(舞)龙队或绣球龙灯。

戎官营的绣球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主要制作材料均选用上好的竹、木、铁丝和彩纸等日常用品。其中,龙身分为12节,象征一年12个月(闰年13节)。每节都由两个绣球状的圆球组成。表演时,一般有红(雄)、绿(雌)二“龙”出场,两条龙共有24节,寓意一年24节气。“耍龙”时,两条龙共需50人才能协作完成。运行过程中,每条龙从头到尾各节均随龙头舞动,预示着24节气运转有常,各安天命。

从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来看,绣球龙灯主要是突出灯的特色。夜晚表演时,耍龙人在组成龙体的绣球里层球内点燃蜡烛,无论龙身怎样翻滚舞动,烛光始终保持向上,不会熄灭。通过光晕的映照和折射,使龙身晶莹剔透,光彩玲珑,煞是好看。引龙人舞动彩珠,闪展腾挪,奔走跳跃,逗引两条不同颜色的巨龙上下翻滚,尽情舞动。其表演场面赏心悦目,蔚为壮观。

绣球龙灯的表演形式一般分为“踩街”和“撂场”两种。

踩街表演有“二龙出水”“金龙盘玉柱”“龙打滚”“抄连环”“大过桥”“二龙戏珠”等队形;撂场表演,则根据主题需要将龙身各节分拆后,重新组成不同的汉字或图形,金龙吐字等,以增强绣球龙灯的观赏性和神秘感。

摆字和变换图形,是绣球龙灯的主要表现形式。队形和字形的变化均由舞动彩球(龙珠)者统一指挥。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恭贺新禧”和特定的数字、图画等精彩画面,都是通过舞龙者伴随鼓点音乐,分分合合,往返穿梭,精心设置而成的。经过长期的训练、磨合,他们摆出的画面既变化多样,又形象逼真,均能达到赏心悦目的美感和效果。在绣球龙灯的表演过程中,既有巨龙腾飞之势,又突出了灯的特色,两者并存,刚柔相济,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过去,戎官营的绣球龙灯一般在三种情况下出会:一是农历的正月十五闹元宵,先在本村,然后应邀赴外村表演。二是参加朝山拜庙,主要是参加农历三月二十六举行的清虚山娘娘庙祭。三是天旱祈雨,遇到天干地旱的年景,祈求上天甘霖普降,救济苍生。出会时,一般由“云龙圣会”的会旗为先导,三眼铳开道,然后是十二面大旗(黄色),65面红、蓝、白旗组成仪仗方队。仪仗后是“大流星”打场。所谓打“场”即请一位武艺出众的练家子,舞动一对绑有红、绿彩绸的流星锤,以开辟场地,阻止闲人挡道。然后,红绿二龙在彩珠的引逗下,同步而出,蜿蜒并行。

绣球龙灯的出会仪式也颇为讲究。仪式开始时,先做一个“二龙盘玉柱”造型。然后,在龙前安置纸制的“法树”(疑为“法疏”之误。“法疏”为黄表纸糊制而成,内有奏报天帝文书,焚“法疏”亦称“升疏”)和“香案”,村民在会首率领下跪拜,燃烛烧纸(黄表)焚香。接着,会首领喊“喇嘛”。众人应声高唱:“阿弥陀佛”,“喜呀——”。礼毕,将“法树”点燃,名曰“升天”。之后才开始表演。

在应邀出村演出时,双方都以重礼相待。主方迎至村口,宾主互致拜帖,迎请进村在神棚前稍息。待主方擂鼓鸣炮,应邀诸会则先列队拜神,然后,以“云龙圣会”为首,顺序表演。到清虚山拜庙时,舞龙队多与其他舞队(耍狮子、踩高跷、拉太平车的)组成联合方阵。大家顺着大道一字排开,踩着铿锵的鼓点,各展风采,迤逦前行。途中每遇一村或有观众拦阻都要撂场表演,以答谢观众厚爱。

绣球龙灯的表演形式虽然只包括“走队形”和“摆汉字”两大元素,但每个队形都被赋予了一定的内容,其中都包含一些原始神话。如“龙马献图”的涵义是,表现伏羲氏看到从水中爬出一个“龙头马身”,身上有黑白斑点的怪兽。这些斑点从南往北看是16个,从北往南看到是27个,从东往西看是28个,从西往东看是49个,从上往下看是50个,伏羲氏据此制定了“八卦图”。而队形中的“阴阳定位”就是用龙体摆八卦图。“炼石补天”是通过摆金、木、水、火、土五个字来表现女娲娘娘补天的传说。其它如通过摆“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字样,则是表现“大禹耕田”的有关内容……

解放后,戎官营的“绣球龙灯”破除了封建迷信的有关内容,逐步剔除了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在龙灯的制作和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有的甚至使用了电子元件。演出内容也主要是为节日庆典和民间文化活动助兴服务。

绣球龙灯在表演“摆字”之前,先在与打击乐队相对的一侧摆放桌凳,作为摆字点。摆字的设计原则是依据汉字上、下和上、中、下三部分的结构原理;上部持龙者站在桌或凳上,中部的人双腿直立;下部的人蹲在地上。每个舞龙者必须熟知摆字时自己应站的位置。龙节的摆法也依字的横、竖、撇、捺、点而定。横道龙节(两个绣球)横摆,竖、撇、捺龙节(两个绣球)竖立,只是角度有别;点则随字的大小而定,横竖皆可。摆字的过程是,当摆笔划少的字,如摆“天下太平”时,用二龙交替,依次各摆成一字的方法进行。即在跑完“圆场”后,雄龙在摆字点摆“天”字,雌龙从侧边游舞到打击乐队所在一侧,待天字摆成,雄龙头引龙节依次离开摆字点,向对面游舞,此时雌龙游舞到摆字点去摆“下”字。反复交替,直到摆完,双龙再跑另一场图。摆字划多的字,如“恭贺新禧”时,则采取多次摆成一字的方法。即双龙或相随跑“圆场”,或相对跑八字(一般多跑“圆场”)。每跑到摆字点,便留下两个龙节,直到按设计摆成“恭”字后,字拆开,双龙继续跑“圆场”,再依次留龙节摆“贺”字,直到摆完“禧”字后,再跑新的场图,继续摆字。

绣球龙灯虽严守了平年12节,闰年13节的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到笔划过多,而龙节不够用时,则又可将某些龙节的两个球分开,以补不足。分球的方法是龙节的木柄是由两片半圆形木杆结合而成,每片上端固定一个绣球,可合可分。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球合成一个龙节舞动,摆字组图时不用分开。

绣球龙灯的伴奏主要是以大鼓、堂鼓、大锣、铙、镲等打击乐为主。但其音乐伴奏只起烘托作用,没有僵化固定程序。舞蹈表演时,可根据场地、环境、对象的不同而随意变化,不受音乐节拍的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戎官营绣球龙灯这一中国民间舞蹈百花园中的艳丽奇葩,在县、乡政府的关怀、帮助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心参与下,得以迅速发展。先后参加了“河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华舞龙大赛,天安门广场庆祝澳门回归大联欢,北京市第十四届龙潭杯中华民间优秀花会大赛,以及在八达岭长城举行的中国国际科学和平文化年活動等。曾多次接受中央和省、市电视台的录播。其精彩的表演艺术和奇特的制作工艺受到了各级领导、文化主管部门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誉,并多次荣获大奖。

(作者单位:保定市清苑区档案局)endprint

猜你喜欢
龙灯绣球舞动
王秀芬把靖西绣球“抛向”全世界
绣球抛上天
魅力舞动火热一夏
舞动的叶子
舞龙灯
翩翩荷叶舞动街头
新年到
“绣球 ”,对不起
广西壮乡的工艺品
舞动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