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章
60岁的乌兰牧骑,已从曾经的“红色嫩芽”长成文化传播的大树,不仅走出了内蒙古大草原、更走出了国门,展示出了新时代的全新面貌。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诞生在内蒙古大草原的乌兰牧骑在2017年迎来了自己的60周岁生日。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一封回信,更是让人们的目光再度聚焦在这支特殊的文艺工作队伍上。
从历史中走来
20世纪50年代,为了改变内蒙古牧区农牧民文化生活的匮乏现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决定组织建立一支装备轻便、组织精干、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深入牧区开展文艺宣传工作,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就这样,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
乌力陶克陶、翁格日勒、桑杰多吉、刘殿如、额尔敦毕力格、荷花、娜仁图雅、伊兰等人组成了最初的乌兰牧骑。他们靠着两驾勒勒车、两块幕布、两顶帐篷、3盏煤油灯、4套服装、5件乐器、6匹马和播音设备一套、收音机一台、留声机一台跋涉在茫茫大草原上,把丰富多彩的节目送到了农牧民身边。他们不仅吹拉弹唱舞样样精通,还通过自编自演农牧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演出之外,乌兰牧骑还是农牧民的宣传工作队、文艺辅导队、生活服务队。
在当时由于乌兰牧骑非常适合农牧民的需要,所以很快得到普及,到1963年已有30支,而且在1964进京汇报演出时获得极大成功,受到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嘱托队员们:“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你们要走向全国,到全国各地去巡回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把乌兰牧骑精神带到全国去!”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内蒙古3个乌兰牧骑代表队,分赴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巡回演出,历时7个多月,行程5万多公里。乌兰牧骑的巡演轰动全国,之后,全国各地都成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小分队,对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乌兰牧骑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在20世纪60年的演出实践中,乌兰牧骑创作了数万个文艺节目,创造出许多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艺术作品,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如德德玛、巴达玛、金花、图力吉尔、朝鲁等。
对于乌兰牧骑所坚持的先进文化的方向,中共领导人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亲切接见了他们。周恩来总理多次叮嘱队员:“不要进了城市,忘了乡村,要不忘过去,不忘农村,不忘你们的牧场”,“望你们保持不朽的乌兰牧骑称号”。邓小平同志题词:“发扬乌兰牧骑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题词:“乌兰牧骑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如今,从历史中走来的乌兰牧骑犹如怒放的鲜花点缀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乌兰牧骑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初心、立足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和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宝贵品质穿越了60年的时光,仍熠熠生辉。
初心不忘扎根基层
乌兰牧骑是一支特殊的民族地区文艺团体,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活跃农村牧区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务。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文化大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从满足不同文艺需求出发,锐意改革,坚持一专多能、两条腿走路,艰苦奋斗,走出一条贫困地区专业民族艺术团体的成功之路。
几十年来,乌兰牧骑已经发展出75支队伍,人员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余人,但他们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始终为农牧民服务的精神没有变。正如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中所唱,60年来他们初心不改,“把天空当成明亮的灯光,把草原当成移动的舞台,哪里有牧民兄弟姐妹,乌兰牧骑就会来到你们身边。”
过去,草原上通信不便,信息闭塞,为了让农牧民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乌兰牧骑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运用牧民们容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将政策方针的准确含义表达出来。他们的节目大多是自编自演,具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内容,富有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和时代特点,并且在深入基层演出时,他们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积累创作素材,一边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为牧民代购图书、修理半导体收音机和小型农机具等等。
如今,乌兰牧骑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从未改变。他们用歌曲做宣传,用乌力格尔(说唱)讲政策,并且在带给农牧民精彩节目的同时,也不忘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2016年赛汉乌力吉苏木额很乌苏嘎查被确定为乌兰牧骑的精准扶贫对象后,乌兰牧骑对全嘎查144户牧民挨家挨户地进门调查。当得知嘎查6000多亩共同草场因为没有水井而不能有效利用时,乌兰牧骑从自己极为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3万元,为嘎查打出一眼120米的深水井并安装全套配套设施。牧民们都亲切的叫队员们“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
乌兰牧骑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所言,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新时代展现新面貌
作为特殊的文艺团体,乌兰牧骑已经走过60年的历程,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是享誉当代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品牌。内蒙古全区乌兰牧骑坚持每年在农牧区基层活动4个月以上,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100场以上,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望乌兰牧骑的未来,如何生存、如何前进、如何发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乌兰牧骑努力探索,很多乌兰牧骑采取了文企联姻的发展模式,使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003年以来,内蒙古一些优秀的乌兰牧骑先后走出大草原,赴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地演出,同时还走出国门把艺术带到了泰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引起热烈反响。
2018年1月20日,在越中友谊宫,由中国内蒙古艺术团为越南民众和华侨华人献上的“欢乐春节”文艺表演座无虚席,意境悠远的呼麦、饱含深情的长调、节奏动感的马头琴、充满张力的群舞轮番上场,一股来自草原的劲风扑面而来,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
參与此次演出的是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乌兰牧骑演出团队,这也是乌兰牧骑首次赴越演出。为了使节目更加原汁原味,乌兰牧骑从国内带来了很多精美的蒙古族服饰,还安排演员客串模特上台“走秀”,向观众展示科尔沁等草原部落的传统服饰。
60岁的乌兰牧骑,已从曾经的“红色嫩芽”长成文化传播的大树,不仅走出了内蒙古大草原、更走出了国门,展示出了新时代的全新面貌。乌兰牧骑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初心、立足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和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宝贵品质穿越了60年的时光,仍熠熠生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