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纪
標签,我的还乡理由
我决定腊月二十七回一趟乡下。
这几天来,就像一只连续挨了几鞭子的陀螺,忙得团团转,兴奋又疲乏。腊月二十三,我早上八点从义乌坐上高铁,六个小时到达郴州。之后,坐市内公交,转城际班车,接着又换县城公交。最终,在我家附近步步高超市前的公交站台,车门洞开,我从过于饱胀的车胃里被呕吐了出来,连同我的拖箱和行包。掏手机一看,已近下午五点。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一家人上街购物。
往年,我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去乡下。自从父母去世后,若无特别的事情,一年里,我只在两个特别的日子去一趟。清明节,我带着妻儿去给二老扫墓,当天即回。除夕前,我再去一趟,或者带着家小,或者就我独自去,也是当天就匆匆返回。目的是看看新村那栋一年四季空着的房子,打扫一下庭院,在二老的遗像前摆几个供果,鞠个躬,默祷几句,烧几片纸,燃三炷香,点一对蜡烛,放一挂爆竹,在大门上贴上福字和春联。这其实纯粹成了一种仪式,只具有象征的意味。不过,正因为有了这种仪式,我才依然与这片乡土有了联系,才有了还乡的理由。父母的坟墓和这栋长年空置的房屋,就是我在这片日渐疏远和陌生的土地上,还能自称村里人的两条标签。
这次去乡下,还有一个目的。
我的二堂兄三节,六十岁,刚符合了一名五保户的年龄要求,享受了五保户的待遇。这一年,政府在全县范围内排查农村危房和住房特困户,他在榜上,择地建了一栋面积不超过40平方米的平房,经政府部门验收后,可领取财政专项补助。国庆节那天,他住进了新居。
班车从县城出发,四十分钟后,到达高亭乡与洋塘乡的交叉路口,我下车。往年回村,都要从这里转乘私人出租面包车,或者直接坐出租摩托车。不过,这次路口空地上不见等客的面包车,倒是停着一辆崭新的公交车,车门开着,不断有人提着行李上去。一问,果然是去洋塘乡的通乡公交,价格2元,自动投币。这种情况在浙江十分寻常,家乡也有了,心中一喜。
公交行驶在通乡水泥路上,平稳,中速。车上挤满了人和年货,言语嘈杂,脸上溢满兴奋和笑容。窗外群山逶迤,不时有田野、村庄和流水从前方奔来,又匆匆退去。5公里的路程很快到了,我在洋塘乡政府旁下了车。据说,这里已经开通了通村公交,但趟次少,不知要等到何时。一招手,对面一辆出租摩托车冲了过来,去八公分新村,10元。
通村水泥路上,摩托车极速狂奔,上坡下坡,似乎也没有放缓的意思。我提醒师傅慢一点,注意安全,右手探向屁股后面,握紧冰冷的车架。沿途的松树和桉树又高密了不少,路边一晃而过的村舍,都是装修漂亮的小洋房,天气晴和,清新,幽静。
在新村的十字路口,我让摩托停下,付了车资。
我的新村我的家
上了坡,第一眼看到家门口,我的心一沉,顿时有了悲怆之感。
通村水泥路从八公分新村前蜿蜒而过,往南通向沙窝村和羊乌村。我家建在新村的前排,北面的第一户,处在十字路口的东南角。东北角是孝里家四层的气派小楼,底层办了百货店。他的屋后,以前是一片旱土,退耕还林时种上的松树,已成高大的乔木,郁郁苍苍。西南角是牛氏塘自然村,一个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我的大姐嫁在那里。昔日是一条石板街铺,两旁吊脚木楼,是往来商旅必经之地和歇息投宿的地方。如今,石板街和吊脚楼已毫无踪影,全然是一色的两三层高的漂亮小楼。西北角是村完全小学,近几年校园一再扩容,改建了教学楼,新建了宿舍楼,扩大了运动场,四周建了围墙,更名为明德小学。
新村原是一座独立的小山包。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武广高铁修建的时候,路线恰好南北贯穿八公分旧村,有160多户需搬迁,这才挖了这座山包,易地建了新村。新村统一规划,坐东朝西,单家独户,全是林立的漂亮小楼,村内水泥道路纵横交错,村部办公楼、休闲广场,绿化亮化,一应俱全,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山包高度降低了不少,大致平整,略带斜坡,但整体地势依然突兀周边。从十字路口到我家,抄近路,不走村前中央的进村大道,就要爬一道植了草皮树木、砌了台阶的斜坡。
近乡情怯,心中小有激动。明知家里大门紧闭,没有人在那里候我,我还是迫不及待登上了台阶。快步走近家门口,眼前的一幕,让我心头一紧。
我拿出钥匙,打开双开的不锈钢大门,一股潮湿的气味扑了过来。神台上父母的彩色相框最先映入我的眼帘,他们目光温柔,平静,似乎满含期待。
我扫视了一下房间,简陋的陈设一切如旧,触目所及,满是厚厚的灰尘。这栋房屋,我们一家只在建成的当年,按照村里的风俗,选了日子,来这里进火住了三天,之后长年累月空置着,一晃已过七八个年头。
后院的两棵石榴树已经高过楼面,两棵枇杷树也差不多快与围墙平齐,一株葡萄沿着围墙铺开枝蔓。院子的水泥地上,那一眼圆形的小水池里,积满了枯黄发黑的残叶。这些果木,我一年里与它们相遇两次,从未看到它们开花结果。它们被锁在寂静的庭院里生长,从幼苗到盛年。也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我才能与它们长久相伴。
屋外有人叫我,是二堂兄的声音。我走出门。二堂兄气色很好,脸上泛着红光。他说特地来看我到了没有,已准备了几个菜,只等下锅。
山村新迹象
村前的路旁建了一个垃圾亭,两堵墙,一个人字坡顶,贴了瓷砖仿琉璃瓦,一人多高,看起来像个神龛。
庭院里的落叶、灰尘、修砍的枝条、刨除的杂草,以及敬父母祖先灶王爷燃过的纸烛的灰烬,鞭炮的碎屑,足足清扫了几竹筛。隔壁邻居满文哥嫂一再盛情招呼:“孝纪啊,到屋里来喝茶。”
满文哥客厅十分亮堂,雪白的墙,光洁的地面瓷砖,石膏吊顶,水晶吊灯,冰箱,壁挂液晶电视,酒柜,真皮沙发,方桌式电烤火灶,城市家庭拥有的,一应俱全。此时,围桌坐了几个中年人,喝着茶,吃着点心,谈兴正浓。
他们的话题正围绕着野味展开。现在的山上茅草树木厚了,已经有了很多兔子、野鸡,村里人昨天上山抓了三只竹鼠,100元一斤,被从广东打工开车回来的几个年轻人买走了。邻村前几天有人套了一只麂,有40斤重。一只獐甚至下到河边饮水,被人发现,跑了。endprint
“真有这么多野东西?”我好奇地问。
“是的。真的很多了。”满文哥也这么说。
看来,当村人大多进城务工,山林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童年里这些耳熟能详的野物又回来了。
二堂兄催促吃饭,邀在座的同去,满文哥爽快应承。
我回到家,拿了行包,在神台前望了望父母,他们态度祥蔼,眼含眷恋。我关上大门,银光发亮的不锈钢门两侧,是鲜红的春联,门楣贴着横批,门中央是大福字,已然喜庆的过年景象。
二堂兄住在旧村,与新村相距一公里,中间是田野与小河,一条水泥路连通新旧,两旁满植香樟。在靠近小河的一处坡地,一间公共厕所尚未完工。满文哥说,村里以前的旧茅厕都挖掉推平了,现在差不多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有了卫生间。
桥边的河岸上,印着深深的履带痕迹,有挖土机或推土机来过。曲折的堤岸裸露黄土,加宽了不少。靠新村这边的大片田野,新翻垦过,原先交错的阡陌全然不见,成了一整片,宛如北方的平野。我十分疑惑,忙问这是怎么回事?满文哥说,现在乡里在我们村搞土地流转试点,这些土地已经流转给外面的公司,由他们支付租金,负责农业项目的投资。想想这么多年来,昔日肥沃的水田,早已荒芜成杂草丛生的旱地,能够流转出去有人耕耘,也是一件好事。何况土地改良了,田园美化了,别人也抬不走。“明年还要扩大规模。”满文哥指着河对岸那片广阔的田野说。
一个女人的抉择
德主打来电话,他说他也到村里来了,在他叔叔家,刚听村里人说,看到我回来了。
德主是我的大外甥,年纪只比我小四岁。我大姐有两个儿子,两人如今都在广州工作,不同的是,老大在广州郊区的乡镇做粉刷工,偶尔也做做小包工头,老二在广州大学当老师。他们两兄弟均在永兴县城买了房子,孩子放在县城上学,我大姐给他们带孩子。老家这栋兄弟两人共有的两层楼的老瓦房任由空着,风吹雨淋。早几天,德主也是刚从广州回来。
德主说,他来村里是为了还他叔叔400元钱。“丙之老婆死了,村里年轻人每人捐200元。”
“丙之老婆不是离家出走了吗?”我有些不解。
去年夏天,天气已经很炎热。我大姐在闲谈时曾跟我说,她村里丙之老婆平禾离家出走了,村人找了好几天,找不到。电视台特来采访报道了,也没结果。
丙之是牛氏塘自然村的人,实际与八公分新村差不多紧挨着,相隔就几十百把米。他姓雷,是家中长子,比我大十多岁。他才50多岁,已是头发花白。
他年轻时一直单身,40多岁才讨了老婆平禾。平禾比他小10多岁,是离婚后带着一个10岁的儿子嫁过来的。丙之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已经七八岁了。
平禾离家出走,缘于患有糖尿病。治疗很多年,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一贫如洗,大儿子也辍学去了广东做工。她的身体状况一直没有改善,还添了些其他的病。平禾不想连累家庭,苦了两个儿子,一天早上,她起床没吃早饭,就走了,什么东西都没有带,身上也没有一分钱。丙之是在去年霜降摘油茶的时候,才发现他老婆。丙之的油茶山在红花村的瓜皮丘,离家4里路。平禾躺在一棵油茶树下。
这个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发起募捐,年轻人每人捐200元,给丙之安葬老婆。丙之做了十几桌酒席,把他老婆平禾重新安葬在他们自家油茶岭上。
这件事让村子周边的人感叹了很久。
我听后,也是心情沉重。
旧时光的留守者
我的二堂兄三节已在新屋门口迎候,他红光满面,堆着笑容。
2006年,我们这座一直偏安一隅、有六百多年历史、近千人口的村庄,突然与中国最现代化的高速铁路联系在了一起,从此改变了它的版图和命运。之后的两年里,村庄一分为四:160多户搬迁到了河对面的新村;剩下的房屋和人家形成了三个相隔一定距离的独立组团——村南和村北两个组团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兴建的红砖平顶房,两三层高,如今都已瓷砖装修;村中央是九栋仅存的青砖黑瓦明清老宅,其中包括我出生的祖屋。
围绕着这几栋老宅子,如今是四户五保户,他们像四个门神,各守一方。东面是仁和哥和他90岁的老母,西面是单身汉如喜叔,南面是陆陆哥老两口,北面是单身汉我二堂兄三节。我二堂兄最年轻,刚过了60不久。在今年全县农村危房改建和无房户建房资助中,他们四户都是受益人。我二堂兄以前一直与大堂兄住一起,属于无房户,他的建房补助略高。四户五保户都建了规定面积40平方米内的小平房,只有仁和哥母子,因新房尚未粉刷,仍住老宅子。
二堂兄这栋小巧的平房让我眼前一亮。淡黄色的外墙砖,铝合金玻璃窗,不锈钢大门,门口铺了水泥,干净整洁。他说,建房这块地,是花了四千元买了平德家的空宅地。以前,这旁边曾是一大片废弃的猪栏厕所,全部推平,显得十分空旷。二堂兄甚至还种了几棵小树,用废砖头围了一个小菜园,种上了葱蒜青菜。
屋里的设计可谓周全,一厅两室一厨一卫,一律贴了地面砖,四壁及天花顶刷过白色涂料,光线充足。客厅放了一张方形饭桌,进门一角摆了两只仿皮短沙发。二堂兄对现今的生活充满了感念和满足之情。
桌上已经摆好了酒杯碗筷,用大碗装着炒牛肉、炒猪肚子、水煮草鱼和酸辣大肠。来客中还有平光哥,他承包了这间房屋的设计和施工。如喜叔、陆陆哥、仁和哥也先后来了。闻得出来,酒是家乡的红薯烧酒。
二堂兄是村庄最早去广东打工的人,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广州郊区的乡村辗转,砌砖粉刷。他爱胡吃海喝,厮混逍遥,落得一把年纪一身赘肉,两手空空。近年来,在广州做工的村人嫌他年纪大,手脚慢,已不愿與他为伍。他只得打道回府,在村庄周边偶尔做点泥水活,换一些工钱。
仁和哥有瘫痪在床的老母,几十年来,他因此困守家中。往年在插田之余,还用电瓶打打泥鳅鱼虾,或者上山抓蛇,谋一笔收入。现在水田荒芜成了旱地,小河也缩成小溪,哪还有鱼虾泥鳅?他靠种烤烟的一季,给村人做点零工,挖地,莳苗,摘烟,烤烟。
陆陆哥是四人当中年纪最大的,快70了,他高度近视,双眼如缝。中年的时候,他走南闯北,懂得一点草药方子。快60年头上才找了个老伴,终于在祖屋安顿下来。他的那点草药方子,据说偶尔也还有人上门问询。
如喜是地仙,建房选日子,老人去世择地,都离不开他。四人当中,他看起来最显年轻。
席间,仁和哥几次起身离开,他不放心床上的老母。这餐酒饭吃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也一一起身准备回家。
四个饱经沧桑的老男人,他们一齐在老宅边站立,向我挥手致意。晴好的阳光下,老宅寂静空荡。他们将继续与旧时光相守,或长,或短。
责任编辑:邓雯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