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美玲
我给学生做关于《论语》阅读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论语》存在距离感和畏惧感,认为语录体式的道德说教枯燥乏味。关于孔子,学生则通常认为他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生对经典的疏离既造成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事实上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是一个遗憾。传统经典既关系到我们文化血脉的传承,也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精神引领。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打破学生与传统经典的疏离,找到经典与现实人生、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挖掘经典的生命内涵、现实性和现代性。让学生先从情感上慢慢亲近经典,从而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
正式开始整本书阅读之前,先做“每周《论语》”背诵。我把每节课前起立的“老师好”换成了《论语》的背诵,每周一两则,既不让学生感觉到任何负担,也希望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论语》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加紧密联系生活和现实,并且更加自然地进行,每一则《论语》都是由课内讲授延伸出来的。
讲完《鸿门宴》,让学生就刘邦和项羽的为人见仁见智、展开讨论。教他们一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思考与独立见解。讲完史铁生的《合欢树》,给学生补充《论语》两则。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简单几句话,却给本已为文本所动而泪眼婆娑的学生们以深刻的提示与警醒。讲《赤壁赋》介绍苏轼时,补充一则:“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正是因为一种坦荡旷达的君子人格,苏轼才能达亦无忧穷亦无惧,在清风朗月中不断走向新的人生高度……
经典常常是直击人性的,所以历经千年而依然对现实有指导意义。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抓住适当的契机渗透《论语》的内容。有些学生有不好的习惯,就是向下比。比如会说,我只有一科作业没交,某某有两科呢。这时跟他们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讨论网络热点问题时,给他们补充一则:“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提醒他们在新媒介时代,面对热点事件要保持清醒和理性,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随便传谣。鼓励学生学习和做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补充一则:“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这是一个到处充满生命力、让人感动的季节。给学生补充这段:“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告诉学生春天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出游踏青,然后拍照作诗,大家分享。
秋冬季节,万物凋零。补充一则:“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让学生观察岁寒三友,并结合《论语》思考松竹梅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象。
清明之际,引入《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把“慎终追远”设计成两部分:“齐家篇”和“家国天下篇”。“齐家篇”给学生介绍了家谱,布置学生清明期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份家谱并写感想,传承家风,制作家训。“家国天下篇”则介绍抗战时的志士仁人,布置学生清明期间给那些为这个民族奋斗和献身的生命创作诗歌。
端午节时,引用《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带领他们走近屈原:每一个伟大的生命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而且“虽九死其犹未悔”,永远不忘梦想最初的颜色,无改梦想最初的坚持。
就这样,用以上几种方式,将《论语》慢慢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对《论语》有初步的亲近和感情。
如果说之前的点滴积累是为了初步建立学生与《论语》的亲近感,那么起始课则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自然不能简单采取传统方式,比如介绍孔子是古代思想家,《论语》是四书之一等。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中写道:“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所以,与其用那些抽象概括的词汇介绍伟人,不如带领学生梳理他们生而为人的遭遇和性情,疼痛与追求,还原其生命的温度,在感性层面上抓住学生,然后学生才愿意更多地接触他们的文字,并且一点一点感悟他们之所以成为伟人的高贵之处。基于此,起始课我设计了两个板块:“孔子是谁”和“《论语》的温度”。
“孔子是谁”部分包括四个角度:生而为人,人民教师,思想家,理想坚守者。具体内容有:“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家世介绍(不讳言他是“野合而生”的孩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音乐发烧友。“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我是歌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材施教的人民教师。“朽木不可雕也”——恨铁不成钢的人民教师。“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悲天悯人者。“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传道醒世者。“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理想坚守者。“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间失意者。“累累若丧家之犬”——颠沛流离不被世人理解的老头。“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光荣的荆棘路上执着前行的先驱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至深至痛的感叹如在耳边。“泰山其颓乎,哲人其萎乎”——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还在燃烧吗?等等。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具有穿越时空直指当下的魅力,它是大浪淘沙之后的精华,它的内涵对我们的成长是一种精神引领。道不远人,经典不远人。学生感叹说:“原来《论语》是这样接地气而又引人向上的存在。”所以,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经典的现实性与现代性,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带领学生一点一点走进经典,亲近经典,从容不迫地做好感情铺垫,再来系统地进行整本教学,效果应该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