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三小学 王 艳
质疑能力即提出问题,求得解答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入的体会、解读,才能够提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而通过老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的解答,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得到进一步加深,最终为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在小学时期,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最终实现对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虽然如今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几十年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依旧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秉承着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不停地向学生灌输大量基础知识,学生只需要埋头记忆,并不需要提出什么质疑,就可以取得好成绩,造成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发展完全得不到引导和支持。
还有一部分老师干脆是碍于面子,为了维持自己在课堂中权威地位,不但不鼓励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反而处处打压,不愿意被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甚至批评在课堂上提出质疑的学生,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尊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自然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小学正是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身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学习热情高,但同时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容易三分钟热度,长时间处在单调、乏味的学习环境中,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长期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教育学生,缺乏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就很难提高课堂效率,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了。而且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式,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一些老师认为为学生解答书本上的问题就算解答学生质疑了,殊不知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足够深的了解,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提出的真正有意义、有想法的问题的过程才能叫做质疑。
在过去长达几十年的传统教育中,课堂形式都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能作为听众,对老师灌输的知识死记硬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长时间处在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完全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中完全成了追随者,而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甚至在这种氛围的长期熏陶后,学生完全把课堂看做老师的主场,不愿意提出疑问,不敢提出疑问,害怕因此引来老师的不满和批评。
另一方面,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般会设计大量的教学计划,在整堂课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用于讲述教学内容,追赶教学进度,学生也只能快速的记忆知识点,没有时间去深入地思考,课堂中能留给学生提出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根本寥寥无几。
对于学生来说,长期接受的观念都是老师永远是对的,一旦发现老师出现错误,囿于他们的权威,学生往往信心不足,不断疑心是不是自己想错了,生怕质疑错了,反而遭受批评。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课堂上不应该对老师进行质疑,有问题应该在课下解决,然而真到了课下,学生又忙于为下节课的准备,为上节课做复习,或者埋头于繁重的作业,而且课间时间往往只有4、5分钟,根本解决不了多少实质性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权威的畏惧日益加深,探究求是的精神日益消磨,质疑能力也常常不升反降。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静等着学生开窍学会质疑,不如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质疑。学习并非一个死记知识的过程,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为重要,教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教授学生如何从所学的知识中发掘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与分析,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意义、有深度,提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问比提出一百个毫无意义的问题更有价值。例如在学习《守株待兔》的故事时,老师可以先带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分段讨论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故事到底讽刺了一种什么现象,向我们揭示了一种什么道理,最终由学生提出质疑,再由师生一起解答。
小学是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最强的时期,要想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就要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氛围或者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料,创造一个合适的情景,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观感,学生必然会进一步理解课文内涵,提出真正有价值的质疑,这样既实现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也实现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遏制学生质疑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对于老师权威的畏惧。由于长时间在课堂中处在被动地位,学生往往没有勇气去指出老师的错误或者向老师提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害怕因此遭到批评。对此,老师就应该主动打破权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树立一个平易近人的形象,在犯错误时主动承认,并积极改正。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学生提出质疑时,要及时给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