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程理念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初探

2018-03-03 18:03令狐浪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模式实验

令狐浪

(遵义医学院药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期、新环境下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传统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与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教育改革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此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微视频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是该规划的经典注释。目前,微课程的迅速发展已逐渐影响我国信息化教学实践。

1 微课程及其特点

微课程最初由美国学者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他认为,可以将课堂讲授内容压缩成若干个60秒内的“知识脉冲”,核心知识概念构成微课程主体,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探索来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1]。目前,关于微课程的概念,也有微型视频课程、微型课程、微课等表述。在国内率先进行微课程研究的胡铁生认为:微课程的核心要素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同教学活动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馈等其他辅助性材料共同营造一个主题突出的“生态环境”[2]。对学习者来说,这些微小片段优化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3]。

微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资源,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资源容量及资源情景化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第一,微课程控制在10分钟内,更符合认知特点和碎片化学习要求[4];第二,微课程教学内容更突出教学重难点,主要展示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三,微课程资源容量较小,适合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第四,微课程资源以教学视频为主线,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情景化学习环境中更易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迁移和提升[5]。微课程的教学时长和内容特点更符合当前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学习终端的多样化,构建以微视频为主体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将顺应碎片化学习时代要求,使学习从封闭、固定走向灵活、多元的信息化时代。

2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6]。有机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药学、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但传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先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再由学生操作,进行验证,这种“照方抓药”的教学方式,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创新性不足、学习兴趣不浓[7]。此外,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较多,但课时较少,为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从实验内容和实验仪器的选择,到相关试剂的配制都是由教师完成,导致实验教学成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教学,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教师以及相关实验教材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只是被动按照要求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没有思考的机会,也无法实现实验技能提升[8]。因此,需创新实验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 基于微课程理念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

相关调查显示,91.07%的学生喜欢操作步骤类视频,提供微视频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9]。同时,由于微视频课程资源将学习内容微型化、情景化,学生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将微视频课程融入实验教学,可使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进行学习,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10]。

3.1 前期准备

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首先根据教学安排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收集教学资源,进行微课程设计,采用录屏软件或其他多媒体技术,录制微视频。除了重点建设微视频外,还需完善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馈等辅助性教学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最后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或社交软件共享微视频课程资源。

微课程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使用等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视觉效果突出,相较于枯燥乏味的实验教材更符合学生特点。例如,将常压蒸馏实验中装置的搭建、萃取实验中分液漏斗的使用、旋光度测定实验中WXG-4小型旋光仪和WZZ-2B自动旋光仪的操作方法与对比等以及乙酰苯胺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等一些经典实验制作成微课程,建立有机化学实验微课程库,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实验重难点,提高自学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术动态,及时更新微课程库。微课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新的途径,还体现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上[11]。

3.2 课前自学

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预习模式是学生通过提前阅读实验教材获知实验内容,虽然内容全面、整体性较强,但是难以把握实验重难点,完成预习报告时只是没有目的地抄书,预习效果欠佳。将微课程引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课前,学生借助各类移动终端设备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程视频,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满足个性化和移动化学习需求。学生在观看过程中,确立学习目标,完成课前练习。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尽可能明确教学主题,结合实验目标,促使学生把握实验重难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社交软件等,与同学或教师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实现知识的传递。

3.3 课堂活动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均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师和学生的前期投入较大,通过互动、讨论等方式展开实验教学。首先,教师根据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课前练习完成情况,提炼出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讨论和自主探究,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通过完成课堂实验任务,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可以留给学生更多时间思考和操作,解答学生疑惑,提供更多交流机会,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由“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蜕变为“演员。”

3.4 课后反馈

反馈信息来自不同层面和不同渠道,涉及微课程教学的多个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调整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层面来看,课前学习情况、教学反馈信息可以邮件、微信、短信等形式转达给教师;从教师层面来看,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完成练习题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教学反思。同时,把优秀的实验作品,如重结晶后色泽和晶型均较好的样品图片、纸层析分离氨基酸后茚三酮显色斑点规则、没有拖尾的图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展示,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优势,实现知识的延伸。

4 结语

“微时代”的到来使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发生根本性变革。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可以应用于课前、课中、课后,或许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常态化教学方式,为实现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因此,构建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基于微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对指导实验教学工作意义重大,也为学生参加创新论坛、实验设计大赛,进行毕业设计等提供重要支撑,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教学模式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做个怪怪长实验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