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高新区明德麓谷学校 王晓贝
伴随着20世纪初的清政府“新政”,美术课也走入了小学生的课程表,融入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鼓励式教学”也走进了美术课堂,如今已过百岁的美术课依然在中国小学教学教研的赛场上慢慢的爬着,这缓慢的速度,让我不得不怀疑——一味地“鼓励教学”真的好吗?美术课堂教学中需不需要“惩罚”呢?如果需要,又该如何“惩罚”才好呢?
我想起了我当老师的第一年,那时候,我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初上台,孩子们有些“欺生”,纪律不好,当时,我很是发愁,表扬过了,奖励过了,孩子们还是老样子。正当这时。我的师傅吴老师看到了,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美术老师——有着近30年的教龄。她教给我一个简单的方法——记名字。
记名字,这个方法,真的很简单,但是却很有效,孩子们因害怕记名字被老师“惩罚”,表现越来越好,美术课也越上越好。
有了这次经历,我发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惩罚”也很有必要。
但这是否意味着放弃“鼓励”“表扬”呢?不是的,“表扬”和“鼓励”仍是美术教学的利器,尤其在美术评价这一块,只是当我们遇到——上课了学生仍安静不下来,或孩子们在课桌底下做小动作等情况的时候,“惩罚”是我们该拿出来的 “武器”。
既然美术课堂教学中需要适度的“惩罚”,那怎样“惩罚”才适度呢?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22条,明文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因此,老师首先要明确一点一—绝不能体罚学生的。
明确不能体罚学生,那怎样“惩罚”学生,才既合法又适度呢?
我认为——如果老师想要 “惩罚”学生,老师首先要想清楚你为什么要“惩罚”学生,你的“惩罚”是要让孩子的课堂纪律更好,或者画的更好,或者,尊重美术教师等等,
只有明确了目的,“惩罚”才能帮助学生改正。
而作为教师,只有明确了“惩罚”的目的,你才能在教育的同时,明白教师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可是在明确“惩罚”的目的后,就可以惩罚了吗?
就拿我自己过去的一次 “特别”的惩罚经验来说,我深深的明白,这还不够。
那是在二年级的一节美术课,当时我正在讲台上讲课,讲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坐在第3小组,第一排的一个男孩,有些不认真,眼睛东张西望,脚还时不时的踢着桌子,发出嘭嘭嘭的声音,我本不想批评的,随着声音越来越大,我觉得还是得提醒一下,于是我一边讲课,一边朝他走了过去。
结果还没等我开口,突然,他的桌子往前一倒,桌子前端的桌角刚好砸在我的脚趾上。
真的好疼!
我几乎无法站立。
当时的我,气急了,大声的斥责他,后来当我上了药,回到学校,再和班主任沟通后,我才知道他当时为什么那样。就在上周,他家里出事了!这个孩子,成了一名孤儿。
后来,虽事后有交流,平时也时常鼓励他,但我仍后悔——我当时不该那样的批评他的。
从那之后,“惩罚”学生,我都要多沟通,尽量多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再根据情况去判断——是否需要“惩罚”。
可是做到以上几点,还不够。“惩罚”,必须得有效。那如何有效?
我认为首先就要让孩子“惩罚”得心服口服。
就拿上个学期的某件小事说起,一个孩子上美术课经常迟到,我多次“惩罚”批评,他却依旧我行我素。
直到后来,我在和班上同学偶然交流中,才知道——他是个足球迷。他真的特别喜欢足球,其他的同学都是下完课就待在教室附近玩耍,可他却非要跑到操场,只因为那里可以踢球。
因此,我重新再和孩子沟通,并重新制定了“惩罚”方法——他可以去踢球,但不能迟到。如果迟到了,迟到多久,下课后就要在教室里罚坐多久。他后来很少迟到了。
因为这件事,我发现——只有让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惩罚”方式, “惩罚”才有效。
美术课上,老师经常会遇到在美术课上学生忘带美术工具的情况。有时候,如果只是一次,我会和孩子沟通、提醒就好。但是如果超过3次以上,可能就要想一想,是不是家长的问题了。因为有的孩子,年龄较小,有的孩子家长,灭有给孩子买美术工具等等。此时,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得注意,如何和家长沟通,以及沟通时,如何让家长理解美术课的价值,否则,即使你多次“惩罚” 孩子,依然无效。
有的时候,我们美术老师经常借用语文老师的 “惩罚”方式——抄课文。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最无效的惩罚了。这样的惩罚,只是帮助孩子熟悉语文课本,对我们美术,毫无益处。
那有没有和美术相关的、有帮助的惩罚方式呢?
有,那些对美术没有信心、不敢画画的孩子,我通常的“惩罚”方式就是请孩子们选择——是画一幅画,还是抄课文?
而此时,“聪明”的孩子,一般都选择画画。
此时,我会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帮他们选择一个相对临摹难度不大的,画出来,给孩子们“抄”个2-3遍。
一般这样抄个几个来回,那些“胆小”的孩子们也就敢画了。慢慢的,孩子也对美术越来越感兴趣了
你说,我的“惩罚”目的是不是达到了呢?
除此之外,我还想出了很多特别的“惩罚”任务——比如观看一些关于中国美术史的纪录片,回家请家长和孩子完成手工制作等等。
总而言之,不管是如何“惩罚”,我们老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