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长阳中学 梁 娜
席勒曾说过:“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教育对促进人才成长十分重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美育渗透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创造美。
审美情境的营造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有一种润物细无声之意境。所以,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充分渗透美育。
让学生能“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进而“竞其能”。在准确地呈现教材所要表达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例如我在讲授无机盐对植物的影响时,先出示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分别培养的两组的青菜苗让学生观察。然后向学生讲述:“在实验前,这两组青菜苗大小、长势基本相同,现在为什么这一组(用土壤浸出液培养)长得体格健壮,绿光满面?而那一组(用蒸馏水培养的)却矮小软弱,面黄肌瘦?因为这一组是用大地母亲的乳汁培养的,乳汁里含有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多种无机盐,而那一组给它喝的全是蒸馏水。”学生听后,发出一阵愉快的笑声,课堂就这样在趣味盎然的气氛中开始了。
璀璨的玉石,如果没有人去雕琢,那也只能是一块顽石,真诚地赏识每一位学生的进步,真诚地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如生物书提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李商隐的一首诗,我问有没有同学会背全诗,他们没学过,我也是无意,但没想到刘晓彤同学举手了,当她背完时,“收”到了情不自禁的掌声和一双双佩服的目光。
快乐学习是每个学生都愿意。“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生物学教学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感受生物直观、生动、具体的外在美
艺术家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生物学科的直观性很强。课堂适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录像等丰富的感性材料,例如,在讲授种子的结构时,将浸泡过的菜豆和玉米种子分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进行解剖和观察,使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去找出这两种种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如,在了解鸟类的多样性时,用参观展览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各种不同生态类群鸟的标本,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使之在观察、比较、分析中获得正确的结论。
只要看一看诗人眼中的生物世界,就会发现生物的外在美是何等的丰富多彩!“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正如李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言:“桃花之鲜,杨柳之貌……春风春鸟,秋月秋蝉”,莫不使人悟以物色,应物斯感,并进而“心亦摇焉”“辞以情发”“神与物游”。这些都是无需借助任何工具和实验手段,不要求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只要是有正常感觉的人就可感受到的生物外在美。它仅仅是生物科学美中的冰山之一角,生物科学的美还具有更深的内涵。
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的过程是通过感觉,感知,记忆,想像,思维等形式对客观现实和外界事物予以反映和揭示的认识过程的美。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丰富信息。如《开花和结果》一课时,传粉和受精过程概念很抽象,单用语言学生很难理解,通过课件动画展示,学生很快就能懂得了这一过程。拓宽观察的广度。
实验教学更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实验,特别是当他们成功的制作好一片临时装片,自己操作显微镜在视野里清晰的观察到细胞的结构,青霉的菌丝和孢子,旋转前进的草履虫,动物的血细胞时,其喜悦之情难以自禁。例如,在讲到“根尖的构造”时,可以课后和学生一起培养幼苗,通过培养皿的玻璃看到幼苗上长满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皱纹纸的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苗。等到种子中营养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长而且叶片逐渐发黄,这时种子只剩空壳。而且《被子植物的一生》的学习都很直观,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法指导,力求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力求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美的。
(2)体会生物深刻、和谐、统一的内在美
生物科学教育中的美育应该从生命科学研究的客体的本质出发,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内在美。如仙人掌茎干矮粗,通身棘刺,可谓奇丑无比,然而仙人掌正是凭借变态肉质茎贮藏大量水分,叶变态为刺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从而顽强地生活在干旱的荒漠上,体现出适应生存环境的生命美。黄蜂腹部黄黑相间的条纹,让人不寒而栗,而这种醒目的条纹却是一种警戒色,使黄蜂避免了天敌的伤害,就物种繁衍保持自然界中物种稳定而言,完全可以理解为动物形体的美。通过以上分析,使学生理解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协调恰如其分、浑然一体、井然有序、轻松自如的美感。
(3)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
人类自古至今一直孜孜不倦探索着生命的奥秘,试图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用智慧艰辛谱写了生物科学发展史,整个探索历程充满着智慧的闪光,只要用心去体味、去感悟,生物科学中处处都洋溢着美。如从孟德尔到克里克,从达尔义到赫胥黎,从李时珍到袁隆平等许许多多的科学巨匠为了实现揭示生命奥秘的伟大理想,不计名利,终身矢志于科学实践活动,从而凸现出各自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利用生物中的美来感染学生,启发学生,以此提高学生的感觉力、感悟力和想象力。更要重视生物科学中很多朴实而又博大的美好的基本观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于飞翔生活等。生物科学的理性之美,渗透给学生,能够使学生渐渐养成推理严密、严肃论证的理性思维。
探究能力是中国学生普遍欠缺的一种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探究学习之美,并能享受探究学习所带来的愉悦,是新课改背景下生物学科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让学生在“深入自然,透视自然”。如教室内摆放鲜花,校园内栽种花草,创造优美的环境;观察解剖实验,操作规范有条不紊展示协调美;体育活动动作协调、优美,富于节奏感体现运动美。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蛋壳、蝴蝶翅、叶片、花瓣等动植物材料进行科技小制作。学生们将材料处理后,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幅巧夺天工的作品,再衬上不同底色、配上诗句,俨然是一幅幅艺术作品,这些工艺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艺术美,心灵美、创造美,体会到用双手创造美的成功喜悦。
教学实践表明,创造美好的未来离不开美育,爱美、追求美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点。中学生物教学中要注重美的渗透,对于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审美的情趣和完善的情操,使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塑造美好的人格以及对学生的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