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非体育类专业武术课程教学优化路径分析

2018-03-03 20:51刘世海湖北师范大学湖北黄石435002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体育类体育院校太极拳

□ 刘世海(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 黄石 435002)

武术运动中包含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一直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而进入新时期,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体育院校开办非体育类专业的改革势头也非常迅猛,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开展武术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1、体育院校非体育类专业武术现状

1.1、专业现状

从21世纪初,体育院校就开设了各类非体育类专业,包括体育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外语等多个方面,也让我国的高等教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非体育类专业呈现出了显著的特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包括生源素质问题、规模问题、师资力量问题等多个方面。因此,体育院校要想切实提升专业素质,就应该解决这些问题,让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很多教师来源于高等院校之中,中青年教师数量的提升固然给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然而教学经验的缺乏却成为了主要的制约因素。所以,体育院校开办非体育类专业,在追求办学数量的同时,也应该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实际情况,重点突出学校特色,形成人才培养的体育品牌优势,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对于人才的需求。

从专业培养的目标上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复合型专业,即体育新闻、体育管理等,主要培养的是社会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课程重点也是相关的体育类课程。第二种是支持性,即对体育类专业具有促进作用的人才,包括医学、训练学等。最后是补充型,即对于体育专业的一种补充,包括旅游管理、外语等,也让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具有多样化。

1.2、课程现状

武术教育一直以来就是学校体育的关键部分,但是很多院校的非体育类专业中并没有开设包含武术课的内容。这说明很多院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武术的优势,没有认识到这种中华民族传统健身方法对于学生体质和身心的重要作用,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结果,就是课程教学需要注重武术知识和技能的配合教学,也符合武术运动的基本功能,然而目前的院校对于课程培养的目标还缺乏全面性。

另外,专业武术课程的培养目标表现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武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在于技术的培养。而普通高校的课程培养目标则侧重于健康思想,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外,还应该让学生具备终身锻炼的习惯。可以看到,非体育类专业在武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上具有显著的差异,除了基本的教学之外还应该结合本专业的需要,通过知识和技能结合的方式来满足未来的需求。

1.3、教学现状

从教学现状来分析,不同的学校在具体的教学内容编排上都有所差异,然而所有的院校都以套路教学为主,例如包含太极拳课程或是其它传统养生运动。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传授,但问题在于很多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足,再加上这些传统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了枯燥的情绪,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无论是知识掌握程度还是技能掌握程度都不高。这和课程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即重技术、轻理论也是目前体育院校非体育类专业武术教学效果不突出的主要因素。

另外,在教学结果的考核方面,成绩评定通常是检查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目前,各个院校采取的一半都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评定方式,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差异,但差别仅仅体现在所占比例方面。目前这种评定方式也是常用的方式,而考试内容多半是理论性的闭卷考试。但是这种评价模式只注重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非体育类专业武术课程教学的优化原则

2.1、实用性原则

武术的本质特征是实用性,也是吸引青少年的魅力所在。对于非体育类专业无数课程的优化方案商,要让学生深入地认识,并亲身体验武术的本质特征后,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武术教学中可以开展的实用项目有很多,包括散打、擒拿、推手等,所以在教学环节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优选,让其成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两个方面得到锻炼提高。

2.2、健身性原则

非体育类专业武术课程教学的优化应该符合健身性的原则,增强学生的体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例如跳跃、长拳等,都是调动各个器官参与的方式。武术强调的是运气和意念活动,而健身性的特点也是来源于武术的本质属性,根据人们的体制来促进健康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掌握健身的原理和方式。

2.3、教育性原则

武术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从其形成和发展上看,都包含了很多文化内容。因此,不同于西方的现代体育项目,中华传统武术是培养人们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其它项目无法比拟的。而教育性原则,也体现在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武术文化,对其有更科学合理的认识,从而具备武德思想,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2.4、科学性原则

武术课程本身也是一门具有完整知识体系的学科,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基础,而科学性也体现在武术是符合现代人体运动的原理的。武术运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非体育类专业武术课程教学要想保持科学性,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让学生真正地接受。例如理论课可以介绍武术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史,结合其特点来分析武术的作用;实践课则注重学生力量、速度、敏捷、耐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3、教学内容优化的模式

3.1、格斗技术的优化

武术的本质特点在于攻防性,而格斗是武术的基本技术之一,也是推动武术运动不断发展的基础。这些格斗技术集中体现了武术的特征,并受到了一定的规则制约。例如在比赛过程中,也以不伤害对方的某些部位为原则。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是法制社会和和谐社会,但是一些不符合社会主旋律的现象仍然会发生,人们在追求健康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格斗技术优化的重要原因。通过格斗技术的训练,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格斗技巧,提升身体素质,还可以提升对于意外情况的应对能力。目前我国院校的教学内容仍然偏向套路教学,真正开设格斗课程的数量却非常少。武术套路动作的变化非常繁杂,学生在缺乏武术基础的前提下,学习的难度陡然增加,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各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选择切实可行的格斗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展开针对性教育。

3.2、养生运动的优化

养生运动是中华民族武术文化中的重点,且随着长期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锻炼方式,对于养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运动的优势在于简单易学,无论是对于场地的要求还是时间空间的要求都不高,可以被推广使用。而院校学生正处在精力旺盛的阶段,如何能让他们在这一阶段掌握有效的锻炼方式,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非体育类专业武术课程的教学应该从传统的养生功法中选取一部分,在适当的修改基础上,将其设置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不仅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还能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意义,教学价值有所保障。

3.3、传统武术的优化

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文化,无论从种类还是地域上来看都有显著的特征。例如拳法,比较系统的拳法已经超过了130种,这种各具特色的武术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虽然在技术特点上有所差异,但是在健身价值上都具有一致性,通过这种传统武术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我国体育院校非体育类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大纲中,了解到目前的体育院校基本没有开设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其健身价值还是实用价值来看,它都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必然成为未来教学的主要方向,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范围更广的传承和发展。

3.4、太极拳基础套路的优化

太极拳这种特殊的运动方式对于人体的呼吸、心血管系统等都具有显著的保健作用,且运用强度适中,运动量可以进行调整,让学生在联系后不会出现机能的强烈变化,适合于不同体质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一些体质本身就不好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太极拳的联系来适当地改善体质。所以太极拳在我国一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特色象征。很多院校也认识到了太极拳的价值,意识到了太极拳对于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但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能仅仅传授简化太极拳,必要时可以根据教学条件来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太极拳并不是所谓的“花拳绣腿”,也并不是一项适用于老年人的运动。这些错误的观点是学生普遍容易产生的错误看法。实际上,太极拳的内涵和理解才是教师们应该教授给学生的内容,在讲解完攻防方法之后应该组织学生两人一起进行联系,从而体会到招式的用途。当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对于技术动作和要领的记忆也会更加娴熟。

4、结语

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而各体育院校非体育类专业在开设的课程和项目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考虑到目前的教学内容设置于安排,可以发现,教学的重点仍然在于让学生掌握武术知识和技能,并开展武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虽然学生不一定具有良好的武术基础,在教学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未来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融入现代教育的理念,探究新型的武术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体育类体育院校太极拳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42式太极拳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