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石磊,王 成,李 蓉,王军平
(陆军医大学全军复合伤研究所,重庆 400038)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37台,装机规模3 581万千瓦,位列全球第四;发电量2 474.69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94%,位列全球第三。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向浙江三门核电厂颁发了《三门核电厂1号机组首次装料批准书》,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水平和装备制造技术进入新阶段。
受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影响,不少人谈“核”色变,很多人有“万一发生核事故,我们有能力应对吗?”的疑问[1]。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已建辐射监测、辐射防护、航空监测、医学救援、海洋辐射监测、气象监测预报、辅助决策、响应行动8类国家级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中心及3个国家级核应急培训基地,基本形成专业齐全、功能完备、支撑有效的核应急技术支持和培训体系。为了防患于未然,江苏连云港锦屏建立了我国首座核应急洗消中心,并于2013年7月通过验收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了田湾核电站场外应急基础设施支持体系,全面提升了连云港市核电站核应急安全保障能力。该应急洗消中心的建成和我国核电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更好地履行国家核医学救援技术支持分中心的职责,对核事故后伤员进行正确处理,尤其是对大量核沾染伤员以恰当的方式进行高效快速洗消带来挑战。
洗消的作用是去除伤员体表和伤口的放射性沾染,避免身体沾染的放射性物质扩散,防止放射性物质长时间停留在体表对皮肤造成持续辐射损伤[2]。
本次演习采用的是2017年配发的洗消帐篷平台。该平台为充气式,由充气帐篷、暖风发生器、喷淋头、污水池、污水泵、污水收集袋、高压调温热水泵、匀混罐、排污泵组成,分为伤员洗消帐篷、工作人员洗消帐篷和动力供应帐篷3部分,操作人员可在数分钟内迅速展开。洗消帐篷可同时对一名重伤员和2~3名轻伤员进行洗消。洗消通道包括前室、中室和后室3部分。
洗消组共8人,组长一名,洗消员7名。组长负责洗消组的全面工作,如对人员进行分工、洗消场地选择,引导分流洗消对象,处理洗消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接收检测分类组采集的生物样本。前室洗消员(2人):指导伤员脱去外(内)衣,将其放置在专用污物袋里,做好登记;为伤员理发;收集伤员污物,贵重物品做好登记;对伤员进行体表污染检测,做好体表标记和记录;引导伤员进入中室洗消;对送检的生物样本进行检测,并送至中室。中室洗消员(3人):指导伤员进行局部和全身去污;对送检的生物样本进行洗消。后室洗消员(2人):检查洗消效果;帮助伤员擦干身体、换上干净衣服;登记伤情;检测生物样本的洗消效果,并送至辐射评估组。
根据沾染严重程度和伤员伤情,洗消可分为全身洗消和局部洗消。沾染严重且伤情允许者,需进行全身洗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没有伤口且水源充足),需用普通浴液(或含6%EDTA-4Na)和软毛刷对污染较重的部位进行刷洗。局部洗消方法:对体表沾染进行简单消除,用洗消液冲洗或湿擦暴露部位的皮肤、伤口(包括面部、颈部和双手等容易暴露的部位)。先用洗消液擦洗污染局部,再进行全身淋浴,避免污染扩散、减少污水量;去污时手法要轻,避免擦伤皮肤;适时、慎重选用含络合剂的洗消液,勿用硬毛刷和刺激性强的、促进放射性核素吸收的制剂;去污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3次,以免损伤皮肤;尽量减少固体废物[3]。
目前,我国实施8个与核事故医学救援行动规范相关的国家标准,包括一个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7个推荐性的国家职业卫生与行业卫生标准[4]。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突发情况,如闭合性骨折严重沾染伤员是否需要先洗消,洗消次数如何界定,沾染伤员是否一定要洗消组协助洗消等。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员只能讲授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急需形成统一的标准操作流程,尤其是对复杂情况的处置意见,以便参训人员在演习过程中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减少放射性沾染造成的伤害。
全身洗消比较彻底,但受设备、水源和其他条件限制。由于需要卫生员帮助,因此,全身洗消工作效率较低。局部洗消操作简便,缺点是洗消不彻底。演练中我们发现,单个伤员全身洗消时间为15~20分钟,局部洗消时间为8~13分钟,洗消帐篷每天能洗消的伤员数量十分有限,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洗消组不仅要负责伤员洗消、侦检、洗消效果评价以及生物样本送检等任务,而且要处理大量污染衣物、准备干净衣物。但是,现有规范对单个洗消平台仅配备8名工作人员,在洗消平台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很难完成洗消任务。
洗消组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受领洗消任务,应立即穿戴C级防护服、手套、防水靴,佩戴电子报警个人剂量计和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戴N95型口罩和眼罩,做好迎接伤员的准备。此外,还应根据受领任务决定是否需要预先服用抗放药物。
国家核应急分队配备的洗消器材仅有淋浴花洒、洗眼器、洗消床、伤口去污剂。但我们在演习过程中发现,这些器材远远不够,还需要准备洗发液、沐浴液、牙刷、牙膏、牙杯、鼻腔灌洗器、理发器材、软刷、毛巾、浴巾、纸巾、拖鞋、洁净衣服、指甲刀等。
定期培训放射病相关知识、洗消方案和组织流程、洗消与救治操作技术以及洗消站供排水操作技术等。同时,还需定期开展操作技能训练,防护类装备训练的重点是穿脱顺序和效果检查,避免污染;装备训练应突出操作程序和操作注意事项,适时进行装备操作考核评估;侦检装备除了熟练操作外,还需要提升操作者判读能力。由于现场快速侦检会出现误报,因此对于阳性结果不能立即下结论,需根据现场情况应用两种以上检测装备进行验证,综合考虑后再给出结论[5]。
针对洗消标准、操作流程不统一的问题,应尽快达成共识,组织人员编写标准洗消操作流程实施细则和复杂情况处理意见,规范操作方法及特殊伤情处置方法,以便在今后演习过程中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研究发现,脱下衣物可以去除90%以上的放射性污染[6]。体表服装的放射性沾染主要是在外层,内层服装沾染很少。对于裸露部位的沾染,通过水洗或多次湿擦可以消除90%。所以,伤员只要及时更换外层服装、水洗或湿擦裸露的皮肤,则可消除大部分沾染,即使残留少量放射性灰尘,也不致造成明显伤害。为使伤员有效迅速地洗消、及时得到医疗救护、减轻痛苦,我们建议,针对轻度损伤伤员可采取更换外层沾染服装、湿擦或水洗裸露皮肤为主的洗消方式。此种方式操作简便,不仅可以有效消除体表沾染,而且可在卫生人员的指导和协助下,在伤员之间展开,高效、迅速地完成大批伤员的洗消任务。
针对洗消平台洗消效率低的问题,可以采用建立多个洗消平台的方式解决。但建立多个洗消平台会挤占救援场地,不利于救治组工作的展开。因此,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可根据救援场地的大小,合理搭建洗消平台、简易洗消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多种形式的洗消平台。
伤员数量较多时,会产生大量洗消废水,此时可将其排入下水道,但不能排入排水沟,因为排水沟可能污染就近水源。完成洗消任务后,应及时向环保部门报告废水、废物处理情况。此外,洗消场内所有废弃物品未经处理不得带出,均应进行无害化处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