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霞山区第七小学 罗雅心
2016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课题组经过历时三年的研究,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报告,这一报告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方面共六大项的内容。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作文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以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开展教学活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模仿,写作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一个文坛大家不是经过模仿与借鉴就能自成一派的。宋代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古人作诗作文,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也告诉我们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是从模仿与借鉴开始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习作能力。
让学生仿写段落,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如学生学习了《槐乡的孩子》第三段开头写天热的小片断: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我让学生仿写天热的时候不同的人或动植物的不同表现,就自然轻松得多了。在学习《月光曲》一课第九自然段是兄妹俩听了贝多芬所弹奏的曲子后产生的联想,我就为学生播放唢呐曲《百鸟朝凤》让孩子们一边听乐曲一边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这样一小段一小段地写,即让学生享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又锻炼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苦思冥想却难以下笔,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构思文章,包括怎样开头和结尾;此时,如果给她一把拐杖扶持一下,他就会顺利渡过难关。例如《索溪峪的野》围绕一个野字,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有序地描写出了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在每一段的写法上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来写。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学习课文之后,我马上让学生模仿作者这种巧妙的构思,介绍令自己喜爱的景色呢?让学生用一个字说说湛江的特点。学生脱口而出是“美”字,然后列提纲从几方面来写湛江的美,从而习得文章的构段方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占有素材是写作的前提,犹如煮之米。所以,要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养成素材积累的习惯。素材积累的方法有:
1.自制书签。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按照一定规律制作写作书签,对自己平时阅读所得,认为有必要的东西,进行分类记录。例如一句名言,一段描写,一段论述,一段歌词,甚至一句闲谈的话语,报刊剪贴等等,都可以分类记录。
2.写日记或周记。日记或周记的写作范围比较自由,内容不受限制,可以涉及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也可以写学校、家庭或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一段偶想,一种情绪,一点火花,一丝幻想,甚至一句牢骚”,都可以成为记叙的对象。教师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动向,沟通双方的情感,更重要的还在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好习惯。
3.深入生活,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等等,让学生针对他们感兴趣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胆深入地展开调查和学习,得出结论后写成书面材料。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每学年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这就告诉我们大量地阅读,可以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激发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做功课。
首先,我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这样,既能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通过对《故乡》一书的阅读,更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既解决了心中的疑问,又领略了鲁迅这位文学大师的语言风格,有的学生也因此对鲁迅先生的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主张“多读名著”。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在一定程度上,能速成和优化学生的习作能力。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后,我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是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让孩子读读林海音小时的故事。读完后我发现班里几个聪明的孩子不仅学会了用间隔号来命题的方法,而且他们的文章读起来,就如林海音的口吻,有一种淡淡的愁绪,一种小说家的风范。
再次,我鼓励学生订阅和借阅《小学生周报》、《中国少年报》、《意林》、《读者》、《读写月报》等优秀的期刊杂志,浏览欣赏有价值的好文章,这也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因为这些作品既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为之喜闻乐见;既是学习运用语文的好阵地,又是放松心灵调节生活的必需品。
总之,通过多种途径使孩子明确写好一篇习作并不难,只要用我们的手把真实的感受记录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我坚信: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孩子们的习作就会变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