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建 军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文学地理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但并不是说文学地理学可以解决所有的文学问题,然而,文学地理学可以解决文学发展与文学理论中一些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问题。如何建立一门真正科学的文学地理学学科,是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讨论文学地理学中的地方文献问题,即地方文献与文学地理学的关系问题。首先,提出对文学地理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其次,讨论地方文献的几个层次问题;第三,讨论地方文献是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基础问题;第四,讨论基本理论对于文学地理学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最后,讨论如何收集和整理地方文献中的文学地理学内容的问题。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作家与作品,是作为地方文学的作家与作品,而地方文献作为地方作家与作品产生的地理背景与历史资料,可以有力证明地方文学及其思想艺术特点之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与根据。
首先,要界定一个概念——“地方”,因为它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与本文所讲的“地方文献”也有直接的关系。“地方文献”之所以与“文学地理学”存在直接而重要的关系,关键在于“地理”与“地方”两个词。因为“地理”总是指向特定的“地方”,而“地方”总是存在特定的地理形态,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一个地方,那个地方会有比较稳定的地理形态。作为一位文学写作者,笔者出生在中国西部的四川省威远县,如果我们把成都当作四川盆地中心,威远就属于四川盆地中南部。那是一片高台深谷地区,在世界地理教科书上被称为“穹窿地貌”,这样的地形在地球上相当特别,在高中以下的地理书上,似乎没有这样的名称,因为它少之又少,几乎是一种个案,不具有普遍性。我们所在的地球上共有两处“穹窿地貌”,一个在东半球,一个在西半球。东半球就是笔者老家所在的地方,行政区划上是属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自贡市荣县一带,西半球是在南美洲的巴西。可以这样说,高台深谷地区的地理形态与地方文化,对笔者的个性、气质的形成及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没有这样的以高台深谷为基本内容的地理形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文化,就不会有笔者最近十年以诗歌、散文和辞赋为主体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当然,出生地并不一定决定某个人一生的发展走向,因为同时还有一个生活地与发展地的问题,与家族的传统和生活的时代也有重要的关系。在从事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笔者对于地理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成为了文学地理学理论的来源之一。笔者创作的汉语十四行组诗、散文和赋,都和特定的地理形态与地方传统密切相关,主要作品都是在实地考察、田野调查以及个人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创作的。在文学地理学理论看来,文学的本质首先是地方的,任何作家都生活在特定的地域,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地方,所以任何作家和作品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空间和特定时间而存在。在西方,有一个概念叫作“地方主义”,来自于20世纪的美国,它对于我们从事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鲁迅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如果我们提出“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似乎也不能算错,因为文学的本质就是地方的,或者说文学首先应该是地方的,然后才可以是世界的。“比较文学”这个概念不存在任何问题,“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则存在很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所谓统一的、终极的世界文学是不存在的。一般而言,所谓“世界文学”就是由各个民族的文学、各个国家的文学组合起来的,所以抽离了“民族”和“国家”的“世界文学”其实是不存在的。更准确地说,文学的本质首先是地方的,因为每一个作家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每一部作品也会产生于特定的地方,虽然有的作家在一生中可能会生活在多个地方,然而,在一个时期之内总是会生活在一个地方。从大的方面来说,每一个民族都要生活在特定的地方,每一个国家也要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虽然国家的概念和行政区域有的时候会发生变化,但基本上不会影响“文学的本质是产生和存在于特定的地方”这样一个论断。
其次,有利于准确地理解“文学地理学”在所有语言文学学科中的地位问题。文学地理学是中国学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文学地理学不是研究地理的学科,而是研究文学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的学科本来并不成熟,也不是太多,我们的学科体系是在西方的影响下才引进、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音韵学、训诂学、古典文献学等是中国传统的学科,而其他一些学科如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和民间文学等,都是来自于西方或者说外国,许多学科不是中国学者自己建立起来的。因此,当代中国绝大部分人文学科及其分支学科,都是源自于西方或外国。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则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在最近一百年以来逐步创建起来的。在中国,最早讲“文学地理”的是近代先驱梁启超,他认为以往的学者主要从时间角度来研究文学,比如研究文学的历史演变、研究特定时间里的作家和作品,而忽略了从空间角度来研究文学[1],因此,这种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重视从空间尤其是从地理空间角度来研究文学,特别是研究以作家和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由于历史的原因,此后间隔了很长时间,文学地理学虽然也还有学者在进行研究,但没有取得显著进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相关的问题再一次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代表人物是北京大学的金克木和袁行霈,前者曾在《读书》杂志上发文专门提出研究文学地理问题的重要性[2],后者在编写《中国文学概论》时,专列“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一章讨论文学地理问题[3]。梁启超、金克木、袁行霈所发表的意见,对后来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一批当代中国学者继续进行文学地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杨义先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文学地理学的相关问题;梅新林、曾大兴、夏汉宁、陶礼天诸先生以及笔者本人,在文学地理学方面也有所拓展。由此可见,文学地理学与那些从西方引进来的人文学科是不一样的,它由中国本土学者自己提出来,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真正发展起来,意义非同寻常。学科建设与发展,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如果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没有原创性,就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体现了我们中国学者的创造性,其相关理论也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文学地理学会每年都要举办年会,每次到会三、四百人,参加者众,盛况空前。原来从事民间文学、文艺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外国文学乃至语言学的众多学者,都积极地加入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队伍,向年会提交了大量的高水平论文[4]。各个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都对文学地理学感兴趣,因为它是一门新的学科,充满活力和生命力,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用文学地理学的批评方法可以解决许多与文学相关的问题。
再次,西方存不存在作为学科形态的文学地理学?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人认为,虽然文学地理学研究在西方也是存在的,并且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但西方并没有文学地理学这门学科。中世纪意大利的伟大诗人但丁曾经在《论俗语》中把整个欧洲的文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西方文学、北方文学和南方文学[5],然而,他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要从空间的角度或者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也没有提出文学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名称,其研究成果体现了文学地理学思维。后来,法国学者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中,把整个欧洲文学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探讨了二者之间的重大区别和之所以产生差别的原因[6]。北方文学是以德国、英国、丹麦、北欧、奥地利文学为代表,南方文学是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文学为代表,两者存在差别的原因,主要是由地理和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斯达尔夫人没有提出文学地理学这门学科,然而她通过对欧洲文学研究的实践,同样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地理思维,认识到了地理环境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法国学者丹纳在其《艺术哲学》里,再次从历史与环境方面详细地讨论了文学地理的问题,其见解与斯达尔夫人不完全相同,然而从根本上来说却是相通的,认为人种、气候和环境是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7]。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兴起了一种全新的空间批评,运用一些新的方法来研究文学产生的根源,比较重视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空间要素,然而,这一批学者同样没有意识到要自觉地建立一门作为学科的文学地理学,今天,在中国学者的努力之下,文学地理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影响越来越大。
第四,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的文学地理学。文学地理学还是一种新的批评和研究文学的方法,它注重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地理要素,主要体现在地理意象、地理空间、地理景观以及地理基因等方面。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地理要素,凡是山川河流、花鸟虫鱼、风云雷电等等,能够被人类所观察和发现的自然地理物象和人文地理物象,都可以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且可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而以前的学者比较忽视这些方面,他们往往采取意识形态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文化批评等,只关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者时间要素,不关注文学产生与构成的空间要素。从根本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尤其是作为作家的个人,作为人类中最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个体,他们更是环境的产物,当然,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的地理要素,作为作家审美创造以及生活艺术化的一部分,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这些文学现象,当然值得全面分析与深入探讨。20世纪的西方被称为文学批评的世纪,其创造性的丰硕成果与重要见解,引起了整个世界的重视。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层出不穷,一环紧扣一环,一个流派连接着另一个流派,成为了西方文学史上的奇观。百年以来中国学者在进行文学研究时所运用的批评方法,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西方,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否认的共识,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同时也存在很大问题。曹顺庆教授早就指出,中国的文学学者似乎患了“失语症”[8],一旦离开了西方的文学批评方法,就无法进行文学批评,更不能从事文学研究了。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并不是来自于西方,而是由中国本土学者创造出来的,虽然某些概念可能借鉴于西方,然而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里的一整套术语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具有原创性,因此中国拥有其知识产权和话语权,也正是因此才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但是,我们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上所取得的进展还是远远不够的,文学地理学应该引起所有文学研究者的重视,让文学地理学理论具有重大的创造性价值,让文学地理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五,文学地理学对中外文学创作也会产生重要推动。从文学创作来看,了解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接受文学地理学的基本观念,可以极大地促进作家的反思,推动他们的文学创作。笔者的散文、赋、十四行诗等大部分作品都是写家乡,其根本原因是那里的地理形态富有特点——高台深谷、方山台地、穹窿地貌,还有在方山台地之上的千年古砦群,它们给了我想象力与思考力。由此可见,作为文学批评方法的文学地理学,也会对文学创作本身产生一些触动。其实,早期的中国文学与自然山水基本上是同一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地方文学集《楚辞》与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自近代开始,当西学东渐思潮在中国大地发生之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作家越来越倾向于人类的内心世界,不再关注外在世界的变化,不再关注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优势,不再关注自然世界不断发生的变化,因此,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形式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呈现出一种越来越严重的自我封闭、自以为是和自我暴露倾向。作品无视外在的自然环境,只有自我而没有他者,只有人类而没有自然。因此,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地理学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文学创作本身,对于当代中国的作家与诗人,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地方文献”是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如果说一个学者或者说一个学术团体高度重视地方文献,特别是注重由地方文化的田野调查与地方环境的实地考察而积累起来的地方文献,就会促进中国与外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大大地加强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对于“文献”的理解,可以由以下四个方面所构成:
首先,是国家层面的历史文献,包括《史记》《汉书》《二十四史》等著作,由皇家史官或者著名学者如范文澜、郭沫若之类的人物所撰写的历史著作,他们的著述代表着一种官方话语,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著作所叙述的历史不一定完全真实可靠,然而会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出版与传播,从而在历史上、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相关的历史论述与历史资料,有可能进入中小学教材。当然,国家层面的历史文献,还包括现在由国家各部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编纂的一些相关“年鉴”等。这些都是“文献”里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历史记载的最高层次。
其次,是方志层面的历史文献,如省志、市志、府志、县志等。最近30年以来,每一个省还有专门的文化志、博物志、水文志、艺术志等,这样的方志编撰工作,中国历代政府都比较重视。方志虽然属于地方层面,然而也基本上是政府行为,每一个省、市、县都设有地方志办公室,每一个省在各行政部门设有专门志办公室,是政府机构的一个组成部门,因此中国地方志层面的文献,其种类和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这一类历史文献虽然是代表政府而编,然而也带有一定的民间色彩,与国家的正史不太一样。当然每一部方志的具体情况,与每一个地方政府的主官作风也有很大关系,如果地方主官作风霸道,要求志书为政绩服务,可能就会存在吹牛、浮夸的现象;如果地方主官平实大度,则会以原始材料说话、以基本事实说话,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现代以来,各地所编的志书质量参差不齐,情况比较复杂,相对而言,早期的更好一些,晚近的更混乱一些。
第三,是家族层面的历史文献,比如“家谱”“族谱”的编撰与出版在中国各地家族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最近20年以来,多种多样的家谱、族谱风行,每一个地方上的家族,只要稍微有一些为官、为商者,就会有家谱或族谱的编撰。如果每一个省市都是这样的情况,它们将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而庞大的地方文献。西方国家的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相信也会有家谱、族谱的存在。这种家谱与族谱的编写,相互之间的差别很大,因为编写者的文化水平有所不同,编辑体例也会五花八门。
第四,是回忆录、传记、口述史层面的历史文献以及作家个人的日记、游记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写回忆录,只有那些杰出的人物,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与文化人物,特别是作家、艺术家、学者等,喜欢将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参考,基本上是基于个人层面的文献,然而也不可小觑,其真实可靠性可能会超过许多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的文献,因为是个人署名的,是以个人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为基础的,所以其可信度、可靠性、价值量是很高的。
在以上四个层面的文献中,以个人为基础的文献最为重要,它是人类整个文献的基础,并且其数量是最多的、涉及面是最广的、影响面是最大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方面的文献,相信许多都会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参与人类精神建设的过程,对于人类与世界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上述文献,如果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思考,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发现,它们与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特别是我们所说的地方文献,它在文学地理学方面的价值与意义是特别重大的。笔者认为,除国家层面的不属于地方文献之外,其余三种都可以归入地方文献的范畴。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理论上的认识:第一,我们现在所发现的任何文献都是属于地方的,从整个人类和世界的角度来说,国家层面的历史文献也是属于地方的,因为国家正是一个地方的标志。当然,本文所说的地方文献,并不包括国家层面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历史文献,它们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第二,基层的地方文献是国家文献的基本内容,所谓基层地方文献是指家谱、族谱、个人回忆录、日记、游记,以及县志、市志、府志和省里所编的各种专门志等,也就是除了国家层面文献之外的一切文献。如果说没有这些文献,国家层面的历史文献就会显得空洞、单调而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整个人类的文献也许就不会存在,因为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也是在各地方的历史文献基础之上,才可以完整地建立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不只是指汉民族的历史,还包括了另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因此,各民族的历史文献也特别重要,不然就是看历史书知道了一些,你也没有具体的文献来证明。第三,地方文献是文学地理学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文学地理学重要的资料宝库,是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笔者查阅过一些县志,如湖南的《凤凰县志》[9]、河南的《汝南县志》[10]、四川的《威远县志》[11]等,这些县志里面有不少的材料,以编年史的方式记载了地方的文化状况、自然状况、家族状况,更主要的是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它们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联系比较密切,关系也比较重大,特别是比较早的一些县志,记载得更为翔实、更加丰富。当然,并不是一切地方文献中的记载对于我们的文学地理学研究都有用,有的并不记载地方风物与地方文化,有的也没有记载家庭与家族存在情况,特别是当代中国的地方志书,对于自然山水的记录相当少,对于地方文化、民情风俗、艺术表演的记载简之过简,那么这样的地方文献,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没有很大的意义。当然,有史以来中国各地多数的地方志书,特别是文化志与文学志等,其所记载的内容特别是数据具有重要的文学地理学意义,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以前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厘清作家的地理分布,比如要研究唐朝诗人与作家的地理分布,就需要我们去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考证与数据统计。中国古代作家的地理分布,曾经是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所不同,有的时候还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就可以说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第二,研究一个时代文化中心的转移问题,如长期的战乱、巨大的天灾、国家行政中心的迁移、经济发展中心的移动等因素所引起的文化与文学中心转移。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学中心曾经北移与南迁,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北宋与南宋时期,也有相似的情况发生,但具体的内容与途径完全不一样。第三,研究文学作品中地理要素的分布,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因素的存在对于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艺术结构的建构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等。这三个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全部,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忽略了从地方文献资料中进行发掘。在文学地理学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少有从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中发现作品发生的真实可靠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因而难以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出它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它对地方文学和地方文化的形成所产生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强调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可以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大量的原始素材,并且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与地理材料。根据笔者所阅读的县志可以发现,越是古老的版本越是重视对地方的呈现,越是重视地方自然山川河流、物候气候、水文气象对当地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地方文化所产生的影响,编写者在描述这个地区的文化和文学的时候,也非常注重自然的地方性与文化的地方性。然而,新的县志却更加注重现任政府的政绩和工程,这是厚今薄古的做法,也是比较功利的做法。无论哪一版本的地方志,都应该全面反映该地域有史以来所有的方面,在原有地方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保留和修订。我们在此不是要全面评价地方志所存在的问题,而只是指出这样的问题,以引起地方志编写者的注意。发展文学地理学,可以从大量的地方文献中发掘重要的原始材料,以丰富文学地理学研究,因为我们不可能对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都进行实地考察,也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有条件进行田野调查。那么,我们就可以也只能更多地通过县志、府志等地方文献来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并且把它们作为第一手资料。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地方文献的意义就可以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体现出来,因为地方文献恰好天然地与文学地理学相关,并且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文献,有利于对每一个地方的文学之产生、每一个地方文学的不同特点,作出独到而科学的说明。由此可见地方文献对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对地方文献的发现与整理,没有从地方文献中发现材料以说明那个地方的文学,也就少有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地方文献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基石。每一个县有县志、每一个省有省志,另外,每一个省还有各个方面的专门志,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和族谱,这是中国最重要、最基础的历史文献。如果在修撰这些志书的时候,编写者注意引进文学地理学的观念和理论,注意记载和保存某个地方的特点和地域的特质,运用真实可靠的语言、翔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来呈现某个地方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在记述当地的文化、文学、艺术的时候,注重其产生的地方性和地域性特点,长此以往,就能够给文学地理学研究和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提供宝贵的资料,让它具备雄厚的史料基础和扎实的现实基础,这是本文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可惜,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些家谱和地方志,往往只注重人的生活本身,而不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叙述,很多家谱只有每一代人的名字,完全不去记载家族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文环境,因此,这样的家谱实在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地理学将会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因为它非常注重研究文学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学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学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它所有的理论与知识都是建立在对于地方文化与文学的认识之上的。从历史上来看,任何文学都是属于特定的地方、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文化的。如果一个作家不注重地方文化,不注重自我民族的传统,反而去追求抽象的世界性和人类性,其创作肯定会走向岐途。
文学地理学研究,可以让每一个文学研究者都参与进来。假如你是湖南永州人,那么你就可以关注湖南永州历史上出现了哪些作家、哪些诗人、哪些学者。据笔者所知,那里曾经出现过一位北宋时期的理学家周敦颐,是了不起的大学者,其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与他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密切联系,这样的地理环境成为了他文学创作之基础。我们研究文学,在读每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叙事性作品的时候,就可以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探讨其中的地理空间、地理意象、地理景观、地理基因等要素的特点与内涵,并分析它们的价值与意义。由此扩展开去,中国自古以来的游记、散文、山水诗、田园诗等与自然山水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其艺术形态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都可以从地理的角度进行研究。《山海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这些文学作品,从文学地理学角度进行探讨是相当有价值的。因此,文学地理学无论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还是作为一门由本土学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都能够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理念、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一整套的术语和概念,使我们在从事文学研究时进行更加方便、有力、有效的论证,从而说明文学构成的规则与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当然,《山海经》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作者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有人说是楚人所编,然而它也涉及到了楚之外其他一些地方山河湖海之类的记载。它肯定不是由一人所编,而是由多人所编,它也不是产生于一个时代,历史上不断有人进行补充与修订。然而面对我们现在无法确定的东西,如果可以从一些地方文献来证明它的作者与产生的背景,那就是强而有力的证据。对于《徐霞客游记》,现在可能研究得比较透,这也是得力于研究者对作者本人的了解,作为一个地理学家,徐霞客出生于、成长于何地,到访过何地,他自己的著作与地方文献中是有比较清楚的记载的,所以研究这一部文学作品就会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另一个古代诗人寒山,其作品流传下来的也不少,然而关于其生平经历、家庭家族、情感思想方面的材料极少,一些有关的记载也是似是而非的,包括所谓台州刺史和雍正皇帝的序言,基本上是不可靠的。如果有更多的地方文献可以证明诗人寒山的出生地、成长地、家族、家庭以及他的出家、出游等,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更准确地认识其作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地方文献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是何其重要,同样也可以说明它对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因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力于对文学产生的地理环境和文学作品中地理空间问题的研究。而我们国家的地方文献,说起来丰富但其实有用的东西实在是很少,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历史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家层面的历史保存还可以,地方层面的历史保存很不完全,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大多数历史文献方面的东西都被毁掉了,虽然考古发现可以弥补一些,但也是相当有限的。
地方文献对于文学地理学研究来说很重要,关于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则更加重要。什么是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自古以来关于文学地理学的论述,就是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必须了解的基本理论,虽然有些可能不是理论形态的东西,但其中有丰富的理论认识,而不只是一种经验状态的东西。如果我们要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有四本书是应该要读的:一是丹纳的《艺术哲学》,二是杨义的《文学地理学会通》[12],三是曾大兴的《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13],四是笔者的《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14]。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对于地方文学的研究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有很大的不同,各个地方的自然山水与文化艺术具有完全不同的美质和形态,因此,我们研究不同地方的文学,就要根据不同的地方特点与优势来进行研究,不可一概而论。广西北部湾地区主体是在海边,而它与青岛、大连、三亚、海口这些地方又有所不同。北部湾地区的文学是很有特点的地方文学,它与这里的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重要的关系。我们如何来研究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研究作家的出生地和成长地,这就需要实地考察自然地理环境与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第二,研究本地的民间文学,搜集和整理本地区的歌谣与谚语、民间传说与故事。第三,研究北部湾地区的作家及其作品,包括长诗、小说和散文等,探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作品中有怎样的呈现,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有一个理论问题,那就是文学的存在首先是地方性的,而不是世界性的。任何文学首先是属于地方的,它产生于一个地方、描写了一个地方,它属于一个地方,而不是属于世界所有的地方,它的特点与优势,也会与它产生的这个地方具有重要的关系。只有当它成为了世界各地读者之阅读对象的时候,它才成为了“世界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地方文学是构成世界文学的基础与内容,是没有脱离地方文学的所谓“世界文学”。那么,无论是研究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还是世界文学,首先就是要研究地方文学和文学的地方性,探讨文学的地域性,只有从此出发才可以考察与认识文学的世界性与文学的共同性。
这只是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文学地理学理论是前沿研究成果,有着丰富的内容与创造性发现,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文学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不同,与人文地理学也存在很大的差别,现有的人文地理学或文化地理学,多半是一些基础性知识的介绍,主要探讨村落、民俗、社会等文化景观,对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启示不大。文学地理学研究者所思考的问题往往更加重大、更加深刻,远远超过了文化地理学所关注的内容,同时,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学,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和文学媲美的只有艺术,其他领域都很难体现人类的精神指向和文化创造。因此,文学地理学将会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绝非文化地理学现有的理论所能概括。如果我们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文学地理学的观念和批评方法,我们对文学发展现实与历史的观照就会产生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当我们接受了有关文学地理学的理论,特别是对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来源、文学的构成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就会极大地促进文学创作,避免每一个作家只关注人的悲欢离合,让作家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让我们的创作重新回到人与自然并重的正常轨道,从而让每一个作家都可以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文学地理学对于文学有一整套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于我们从事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文学地理学研究也会有重大的意义。地方文献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材料,虽然难以提供更多的启示,然而也可以提供许多个案,从而让我们对文学地理学的认识、对地方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上述四个层面的历史文献中,都会存在与文学地理学相关的内容,并且是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论语》《老子》《庄子》《孟子》《管子》原来都是地方文献,后来成为了国家层面的重要文献,其中也包含诸多与文学地理学相关的内容。《管子》“水地篇”中就有地理学思想的体现;《论语》里关于韶乐与周乐的论述,对于《诗经》中“十五国风”的论述,也体现了丰富的文学地理学思想;《老子》中关于天地之来源的论述,其实也与文学地理学相关联。因此,我们首先是要整理中国所有古本中的文学地理学思想,包括《文心雕龙》《文赋》等。这些著作已经有多人研究过,但是从地理学角度进行论述的论文和论著是很少的,多半只是作校注。校注也是一种做学问的方式,然而全部都是作校注,难免类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只许“六经注我”,而不许“我注六经”,那还有多少创造性呢?所以,对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所有著作,都需要我们进行重新清理,看看到底有哪些与文学地理学相关的论述,此项任务的工作量相当大,没有十年二十年的努力,没有数百人的辛勤工作,是难以完成的。其次,在各地方志中去寻求与文学地理学相关的内容,特别是其中对于某地山川河流的记载、对于本地的民俗与文化的记载,包括地方戏剧、地方出生的作家、地方的山水照片、地方民间传说,特别是名人故居的自然环境照片,至为珍贵。虽然我们指出了近些年出版的地方志存在重人轻物、厚今薄古的弊端,然而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还是可以得到有关地方文化与文学的蛛丝马迹,使之成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这一部分工作也相当繁重,全国有两千多部县志,还有数不胜数的家谱、族谱。第三,要在家谱与族谱中认真地研究文学人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家谱与族谱中有文学人物存在,这是肯定的,那么,他们出生于哪里?居住在哪里?从哪里到哪里?这些都可能从中得到第一手资料。当然有一些族谱喜欢把有名的诗人、作家放进自己祖先里来,但是一定要有一些根据。这样的材料对于研究某一个时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会有很大的帮助。第四,实地考察某地方的民歌民谣,可以为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提供许多具体的个案。比如,据传是清代威远秀才吴绍游所写的诗作,当地百姓流传了多少代的“抬工号子”,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唱一百首以上,这都是很有意思的本地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还没有被收集与整理,完全处于口头形态,这样的一些民间作品,当然是文学地理学研究应关注的重要对象。每个地方都有许多这样的作品,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多数作品还处于自然形态,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所以,地方上的文学不论是作家形态的还是民间形态的,都是特定的地方或地域所生长起来的艺术之花,地理就是它们的根基,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献。这些作品对于文学地理学研究都可以提供丰富的、大量的、重要的信息,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文学地理学之所以产生的基础。
全面收集和整理地方文献,并不只是文学地理学研究者的任务,而是整个国家与地方各级文化与文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然而,文学地理学研究者既可以在历史文献特别是地方文献中发现与文学地理相关的材料,也可以在对地方的地理考察与文化调查中发现材料,后者也许还更加真实可靠。实地考察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田野调查本来是社会学、民族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的方法,也可以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所借用,得到一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实地考察中了解当地的自然风水与气候物候,有了直接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我们对于作家作品就会有新的认识,对于文学流派与文学史的产生与发展,就会有更加准确与科学的认识。地方文献并不都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史馆、收藏馆里的东西,也有活在民间的生活形态、生命形态的东西,它们对于文学地理学研究都是重要的历史证明与文本证明,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之所以重点讨论地方文献与文学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开拓问题,不仅是因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与地理的关系,而是因为所谓的“地理”,从本质上而言首先都是地方性的,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地理形态与地理特点,并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与文学。以此而言,每一个地方的文学都是建立在特定地理形态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地方的文学都是特定地理条件的产物。整体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是不存在的,如果说世界文学是许多种文学的组合,那地方文学正是它的本体与基础,没有地方文学也就没有世界文学。因此,我们研究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理论,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都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地方文献并不只是地方志书,也不只是文献形态的民族民间文学,而主要是处于民间形态的原始存在。
文学地理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然而现在的发展还不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当我们每一个地方的学者都重视各自所在的地方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注重实地考察所得来的地方文献的时候,文学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有了很大的扩展,文学地理学与其他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时候,文学地理学才会真正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显学。
[1] 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M]//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86-87.
[2] 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J].读书,1986(4):85-91.
[3]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5-50.
[4]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67-462.
[5] 但丁·阿利盖里.但丁精选集[M].吕同六,柳鸣九,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581-586.
[6]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M].徐继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37-157.
[7]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41-70.
[8]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
[9] 凤凰县志编纂委员会.凤凰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0] 汝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汝南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1] 四川省威远县志编纂委员会.威远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4.
[12] 杨义.文学地理学会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3]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4] 邹建军.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