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大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8-03-03 00:40周银珍
关键词:仁政公平正义人类

周银珍

(1.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2.安徽利辛党校 教研部, 安徽 利辛 236700)

一、习近平“大仁政”理论基础

中国“仁政”思想源远流长。《尚书·五子之歌》强调:“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下》中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思想经过历史的发展,就形成后人常说的:“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汲取中国“仁政”思想精华,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大仁政”观。1939年,毛泽东首次诠释“大仁”思想的内涵,即“有益于大多数人的思想行为谓之仁”,“对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与人类之大多数给与绝大的同情与卫护,以实行其大仁”[1]。

1941-1942年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首先,日本侵略者疯狂扫荡,实施“三光政策”即“杀光、烧光、抢光”,给党和人民的基本生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其次,国共合作失败,国民党反共活动活跃,手段残忍,中国共产党严重失利,抗日根据地受挫。再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艰辛,食不果腹。面临严俊形势,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而且还组织人民进行生产自救活动。但是,边区财务税收没有降低,依然按原来标准征收,客观上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负担,一些干部提出实施“仁政”政策,以降低边区财务税收标准,减轻人民群众负担。毛泽东很有远见地强调:“有些同志不顾战争的需要,单纯地强调政府应施‘仁政’,这是错误的观点。因为抗日战争如果不胜利,所谓‘仁政’不过是施在日本帝国主义身上,于人民是不相干的。反过来,人民负担虽然一时有些重,但是战胜了政府和军队的难关,支持了抗日战争,打败了敌人,人民就有好日子过,这个才是革命政府的大仁政。”[2]894这一时期,毛泽东“大仁政”思想不仅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而且要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抗日战争胜利和减轻人民暂时负担之间,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才是真正“仁政”,更符合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尽早实现工业化,摆脱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少吃少穿的困境,实现国家富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而且要求农业服务和支援工业建设。这在客观上,也改善城里国营工厂工人工资待遇,但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进而,工人和农民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不满的言论,比如,中国革命胜利不久,“共产党丢了农民”、“忘掉了农村”,等等。对此现象,毛泽东给予了明确而深刻的回应,他强调:“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末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3]毛泽东既重视人民利益和国家发展、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又看到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时,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维护了人民的长远利益,形成了科学的“大仁政”观。

从总体上看,毛泽东的“仁政”观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小仁政”和“大仁政”两个方面的内容。其本质就是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科学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最终维护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毛泽东在科学地处理“小仁政”和“大仁政”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创建“大仁政”观。这种“大仁政”观的精髓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体系之中,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没有专门地使用“大仁政”这一词语,但是,在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及其实践中已经蕴含丰富的“大仁政”观。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大仁政”观,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突出强调人民的主体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坚持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不仅促进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和谐发展,而且制定外交战略,引领国际秩序改革和创新,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仁政”思想理论,促进国家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协调发展,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大仁政”观。

二、习近平“大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梦”维护国家长远利益,是谓“大仁”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勤劳勇敢,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百年沧桑,经受了外族入侵、国土被瓜分、民族被压迫、财富被掠夺的灾难。摆脱民族灾难、血洗百余年屈辱,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华仁人志士不懈奋斗的目标与追求。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凝聚了全民共识,彰显了全民理想,使国家、民族、人民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激励作用更加明显,维护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可谓之“大仁”。

1.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宏伟蓝图的深刻把握,明确了中国发展的总目标和总理想。习近平强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一方面,中国梦的总目标、总理想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维护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只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能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雄厚的综合国力,才能为人民的幸福安康提供实力保障。另一方面,中国梦的具体目标是人民幸福,维护人民利益。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这必然维护了个人利益,并点燃个人追求幸福的梦想。人是处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梦想。有梦想才有动力、干劲和力量,才能实现梦想。因此,个人梦和国家梦是统一的。所有个人的梦想汇聚到一起,虽然会有冲突和排斥,但在相互冲突和排斥中会形成一个总体的前进方向,最终,促进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实现。可见,中国梦是维护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与维护人民具体利益的辩证统一体,最终价值旨趣和归宿是维护人民的长远利益。这深刻地表达出“大仁政”观的基本内涵。然而,个人梦的实现需要依赖国家。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能为个人梦的实现提供条件。

2.维护国家长远利益是“大仁政”的“初心”。一方面,实现中国梦的“初心”,体现了“大仁政”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这一“初心”贯彻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它既是目标又是希望,既是动力又是使命,引领和召唤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前进,奋发向上。习近平强调使命,呼唤担当,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于历史的选择,在社会建设实践中,领导和激励中华儿女克服困难、奋斗前进,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磅礴力量[5]。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历史使命与责任,充分调动各族人民活力,积极地引导人民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斗前进。另一方面是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的自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与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人民要看清局势,不可为眼前的困难吓倒。他明确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6]35-36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在人民,只要人民有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坚持奋斗,中国梦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即“大仁政”的初心一定能够实现。

3.中国梦展现“大仁政”普惠世界的意蕴。“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向世界表达的符合时代潮流和普遍价值的话语体系。“中国梦”话语体系,既具有中国独具的特色,也具有人类社会发展普遍价值规律的共性;既不是对西方大国崛起的霸权梦的复制,也不是脱离世界的虚幻梦想,而是在世界梦普惠语体系中阐述中国梦。一定程度上讲,中国梦的世界意蕴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已经融入到新时代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并使用中华民族的话语体系阐述中国梦。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7]中国梦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和平地走向世界的历史主题,为世界和平发展的梦想注入新的力量。不仅维护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造福中国人民,而且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长远利益,造福人类;不仅指明了中国前进的道路和奋斗目标,而且引领世界共同发展,维护中国人民乃至人类整体利益,充分体现“大仁政”思想普惠世界的意蕴。

(二)“大仁政”核心思想:“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8],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是一切利益中的最高利益,人民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的最高发展,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坚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地表达了“大仁政”的核心思想。

1.“以人民为中心”凸显“大仁政”的价值立场。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民社会历史的发展之基、动力之源的作用。他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9]128,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深刻地概括“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和历史渊源。结合当下中国具体社会实践,他明确指出人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和力量源泉,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作为人民与自然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物质能量的辩证运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其中,人民是主体,是主动性力量。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努力营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良好氛围,维护人民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维护人类长远利益。因而,没有人民的存在,也就无所谓人类长远利益,更无所谓“仁政”的实施,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大仁政”思想的核心,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价值立场。

2. “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大仁政”的价值取向。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大仁政”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人民办实事的政党,做人民最关心的事情,做人民最满意的事情。习近平说:“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5]因此,我们是否做某一事情、如何做某一事情、怎样做某一事情,都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6]28无论是在宏观的发展战略上,还是在具体的发展政策上,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平台,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民情,坚持人民评价标准,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一切工作好与坏的分水岭,以维护人民利益为中心,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3.“以人民为中心”蕴含“大仁政”的价值追求。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不仅维护人民的利益,而且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仁政”的基本价值追求。他要求党员干部“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这不仅明确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而且明确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不仅要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11]。中国共产党执政始终是为了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幸福,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感情“大仁政”的价值追求。

(三)“大仁政”的伦理本质: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公平、同代人之间公平、代际公平三个层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制定落实维护公平正义的策略,充分体现“大仁政”的伦理本质。

1.维护人与自然的公平正义是“大仁政”的伦理要求。人与自然共生存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尊重规律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方式。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是人类取得一切合理发展及其积极实践成果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自然上走弯路”[12]。否则,违背自然规律,最终将危害人类自身的发展。比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和黄土高原的沙漠化,都是人类实践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危及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典型实例。因此,我们应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一方面,要尊重自然,促使自然和人之间公平正义地发展。自然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没有能动性,人是能动的主体,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依靠人,发挥人的能动性,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维护与自然的公平正义。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13]174另一方面,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对人而言,具有“优先地位”,是先于人类的客观存在。但是,这不意味着自然决定人的存在和人的本性,自然仅是人产生的前提条件,人是能动的生存物,否则,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产生。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发挥能动性是人的本性。

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和谐共生的最好办法,只能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6]85。在维护人与自然的有机体关系时,要合理地协调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共同体关系,进而,创造公平正义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长远利益。

2.维护同时代人之间的公平正义是“大仁政”的伦理本质。维护人与人(或同时代人)之间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将公平正义视为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大仁政”观的伦理本质。一是促进人民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共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发展要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队”[14]。从目前来看,部分地区的人口贫困是实现共同发展和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更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公平正义的障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之一,对于处于贫困中的人而言,生存是第一的,贫困本身就无公平正义可言。只有身处于小康之中的人,才有追求公平正义的能力。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9]219,“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13]5,必须彻底消除贫困。但是,脱贫致富,共同发展绝对不是坐享其成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实施创新扶贫策略,致力于精准扶贫脱贫,提高扶贫规格,落实扶贫工作问责制度,加大扶贫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奋斗,为区域发展、民族发展、国家发展贡献自己那份坚定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共同发展的力量,实现共同发展。二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习近平“大仁政”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5]。人民是发展的主体,理所当然,也是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分配不公等现象,发展成果共享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6]200。不仅要发展经济,做大“蛋糕”,而且要兼顾公平、坚持机会平等,促使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不仅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社会理想目标,而且要把共同富裕作为分配基准,促使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展现了“大仁政”的真正伦理本质和意蕴。

3.维护代际之间的公平正义是“大仁政”的伦理追求。代际公平的载体是人类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代际公平需要保护人类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这就是维护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的长远利益,亦即“大仁政”伦理要求。从目前来看,可持续发展是最符合代际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代际公平的关键,更是对各代人之间社会公正的关注。[17]

一是关注生态福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污染,对人民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关注生态民生,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6]208生态环境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自然基础,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8]123生态环境对于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提高人民幸福生活的质量,就是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此。我们要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减少生态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人民生态安全作出重要的贡献。这充分明确了“大仁政”的价值追求。

二是维护代际永续发展。在反思二战以来,“人类粗放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等严重经济社会问题”[19]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20],实施绿色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绿色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它以不牺牲子孙后代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实现代际永续发展,维护代际公平正义。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需要自然资源,没有自然资源作为前提条件,人类就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只有采取这种新的发展方式,维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为人类发展创造条件。习近平强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以极其认真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对待环境与发展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力度,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为此,我们既要经济GDP,又要绿色GDP”[21]。“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8]120既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也要环境美丽、生活安康;既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又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如果两者出现矛盾,我们宁愿不发展或减速发展,也要维护资源,保护环境,维护代际公平正义,保持永续发展。

(四)“大仁政”的天下情怀:引领国际社会共同发展

1.维护世界和平。当前,和平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流。任何国家要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宏伟目标,必须把握世界发展规律,顺应世界发展主流。若违背世界发展规律和主流,必然被世界历史所抛弃。基于对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的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长期实践中, 我们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22]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一以贯之的立场,中国一直愿意并积极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一道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6]266没有和平发展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任何国家、任何区域制定和坚持任何发展目标,都只能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发展与和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6]248因此,中国真心实意地愿意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为了世界和平,中国可以牺牲本国的主权、利益和安全等正当权益,这是不容其他国家侵犯的底线。[23]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22]中国不是无条件无底线地坚持和平发展,中国和平发展的底线在于任何国家、任何区域都不得损害中国的正当权益。

2.担负大国责任。经济全球化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等交往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日益密切,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任何国际、任何区域都是共同体的一员。共同体的任何一员维护共同体利益,就是维护自身利益;危害共同体利益,最终将危害自己的利益。习近平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共同发展符合各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各国共同发展[6]330。中国反对西方国家主张的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的传统理念,积极地引导全球发展,在尊重各国主权、不干涉其内政的基础上,促进各个国家、区域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寻求国家间、区域间更宽的合作领域,更大的利益空间,更长远的利益追求。另一方面,中国勇于担当责任,积极地引领全球治理实践,自觉自愿地承担国际责任,共谋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对策,并尽最大的努力为命运体内各成员国提供有效公共产品,引领与促进命运体的成员国发展。中国不仅维护本国及其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深切地关怀对人类共同体命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这充分体现了“大仁政”的天下情怀。

三、习近平“大仁政”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仁政”思想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大仁政”,关注人民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邓小平强调:“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24]。 “大仁政”思想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始终,贯穿于人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不同时期,“大仁政”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维护人民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一直是“大仁政”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坚持实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利益。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6]28。“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大仁政”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直接推动了“大仁政”思想的发展,既重视人民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又高度关注人民的生活,维护人民的长远利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仁政”思想,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仁政”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理性思考,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仁政”思想的理论升华。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

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25]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本身既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两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身,损害人类自身也意味着损害自然。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维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维护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把公平正义作为重大的生态民生问题对待,坚持“环境是生产力”的新理念,要求把绿色发展战略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强化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生态责任,不仅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而且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新境界。

(三)促进国际社会和谐发展

习近平指出,近代100多年来,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16]538,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显而易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项任务没有完成。我们需要顺应人民的呼声,冷静地反思历史,理智地考量未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只有各个国家共同努力,倾力合作,才能减少矛盾和冲突,才能创造和平发展的国家环境。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始终不渝地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振兴。中国始终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积极地建立睦邻、安邻、亲邻、富邻的友好关系。既不走西方殖民扩张的老路,不干涉他国内政,也不附加任何条件地促进各个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发展模式。中国始终努力创造和平开放、共生存、共发展、共繁荣、共和谐的新的世界发展观,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促进国际社会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仁政公平正义人类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孟子说仁德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