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年味

2018-03-03 03:28:49文丨何玉梅
遵义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活

文丨 全媒体记者 何玉梅

看过一篇叫《躲年》的短文,大意是讲一群觉得过年没多大意思的中国人,在春节来临之际,相约到埃及去旅游,刚开始时,大伙兴高采烈,兴致昂然,可一到除夕夜,一个个开始心情烦躁、焦急不安起来。各人都想方设法与亲人联系,打电话拜年,后悔不能和家人在一起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殷殷思恋之情溢于言表。

是的,大凡中国人,都有一个过年情结。过年,是一家人团团圆圆,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是劳碌奔波了一年的人们放松休息的日子。不管你是微不足道的小老百姓,还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对于过年而言,他们心中装的只有两个字:回家!也应了那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 老话。回到那个没有压力、没有竞争、不戴面具,可以回归自我、体验浓浓亲情的温馨港湾。尽管每年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部门都以减缓春运压力为由,大涨特涨各种费用,仍然阻止不了游子们回家的步履。

年年岁岁,新春佳节如期而至;岁岁年年,欢乐祥和相约而来。

困难时期,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一年辛苦到头,盼的就是过年时能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在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过年几乎成了好好搓一顿的代名词。小孩们更是向往过年,不仅能穿新衣服、吃零食,还有压岁钱发,那叫一个幸福。现如今物质生活富裕了,但人们对过年的热情依旧未减,只是对过年的内涵有了新的诠释,过年的形式也呈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年饭搬到酒楼去吃,举家外出旅游不再稀罕,网上拜年、微信红包也习以为常。

“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经常听到人们这样的感叹。的确很怀念那时候过年的情景。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作准备,熏腊肉、装香肠、炸酥肉、磨汤圆面,准备各种小吃、水果,忙着打扫卫生、换洗被褥、贴春联,给孩子们做新衣服。一切准备就绪,年就到了。祭祖、吃年夜饭、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玩狮子、耍龙灯,这些代代延续的文化传承,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团圆、亲情、祥和。

浓浓的年味让人感觉欢乐、祥和、温暖、幸福,对未来充满了期许。是的,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抹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对联迎接新春、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就是走在街上乡里街坊见面道着过年好的那种氛围……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对年都有一种盛情。在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因为这不仅是一时的事,而是象征着未来一年的幸福与否。因为“年”是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特殊时刻,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这个时刻焕发出来。

如果说以往过年是为了好好吃,那么现在过年大概就是好好玩。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的警示如影随形,时时提醒着你。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人都充满危机感。孩子们从小就被逼迫着上各种兴趣班,美其名曰“不输在起跑线”。大人们得随时充电,调整心态,紧紧跟上时代步伐。每个人都像上紧了螺丝的发条,转过不停。难怪外国这样形容我们当下:慢不下来的中国人!

长期生活在紧张状态下的人们,谁不想停下了休憩休憩,而过年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在过年的日日夜夜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所有要做的事都可以暂放一边,全身心放松,陪父母唠唠嗑,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走动走动,叙叙旧;邻里之间相互问候问候,联络联络感情,走到哪里都是欢声笑语,世界被分成一个个幸福的小空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但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过年这个节日的存在。过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民俗,早已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过年情结已经渗透进每一个华夏儿女的骨髓里、血液中,就像圣诞节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位置一样,过年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永远是那么神圣、那么隆重。

作家冯骥才说:“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而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这或许是对“年”的最佳诠释。

元宵舞龙(林川/摄)

猜你喜欢
生活
生活另一面
漫生活
爱生活,爱思考
爱生活,爱思考
社保让生活有底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07:16:27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创意给生活带来了快乐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