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藏《初拓唐王居士砖塔铭》叙录

2018-03-03 06:41么乃亮
艺术品 2018年1期
关键词:方印罗振玉拓本

文/么乃亮

饶士端题签

王居士砖塔铭镌刻于唐显庆三年(658),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载塔铭出于终南山楩梓谷土中,稍后的王澍《虚舟题跋》中记颌阳褚峻(千峰)言及碑在楩梓谷,这两则早期史料记载与铭记“收骸起灵于楩梓谷”相合。乾隆年间的《雍州金石记》进一步明确塔铭“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据北宋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楩梓谷,水出(终)南山……兴教院在(长安)县南六十里楩梓谷口,本百塔信行禅师塔院,唐大历六年建,皇朝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兴教院最迟明代改称白塔寺,至今仍保留,只是占地与兴盛时相比大为萎缩,其位置在今西安城正南终南山脚下一个山谷入口的平地处。

按照顾炎武的说法,塔铭为出土发现,出土时间按《雍州金石记》所记为明末。目前学界对塔铭的出土时间多持万历说和崇祯说,因《金石文字记》谓塔铭“近出”,而该书成书于顾氏晚年(翁方纲在家藏《金石文字记》手跋曰:亭林至华阴,在康熙十六年丁巳,时年六十五矣,此书当是晚年所校),故推测塔铭于崇祯年间出土的可能行更大。

铭文首题“大唐王居士砖塔之铭”,撰文者上官灵芝,书者敬客。书体为楷书,端庄秀劲,既有唐楷之严谨法度,又存魏晋之飘逸神采,可窥见虞、欧及“二王”笔意,为初唐楷书碑刻中的上品,出土后即受金石学者和书家追捧,遂成名碑,广为著录。

一般认为,塔铭出土时即已断裂为三,分右上石、右下石及左半石,虽个别字损泐,幸仍可补全通读,此时之拓本为初拓,世称“三断本”,传世极罕。初拓三断本后传世可见七断本、说罄未断本、说罄已断本(小七石本)、小五石本、小八石本,以及右下石本、说罄配右下石本、左右合拓本、翻刻本,等等,版本众多,极为复杂。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多种王居士砖塔铭拓本,其中以近代金石大家罗振玉旧藏“初拓三断本”最为珍贵。此拓本拓法精致,纸墨俱善,未经填墨处理而基本保留了原拓面貌,流传有绪,可视为传世三断本中之佼佼者,历来受到学界的青睐。

拓本剪裱装册,八宝海水纹古锦面板,共七开,铭文三开半,题跋两则各半开。册高27.6、宽16.2厘米,页芯高21.5厘米、宽12.6厘米。馆藏总号5231,分类号书画533。

面板有饶士端题签:“初拓砖塔铭,全文本,光绪丁未秋九月健之观察嘱南城饶士端题。”钤“桢庭”朱文方印。饶士端(1861—?),字桢庭,又字直方,江西南城人,光绪十八年(1892)二甲进士,官历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又以知府衔分发江苏任用,以书法见称。

首开有王文治题签:“砖塔铭完本,试砚斋收。”钤“梦楼”朱文方印。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甲进士,官历翰林院编修、侍读、国史馆纂修、云南临安知府,文才甚高,以书法名于世,有“淡墨探花”之称。签题所谓“试砚斋”是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汪谷的藏室名,王文治晚年与汪谷订交,“每至吴门,辄主其家,相与详论法书名画,主人收藏多余所审定。”(王文治《快雨堂题跋》卷七《温日观蒲桃长卷》)试砚斋很多藏品都留下了王文治的鉴赏题跋。

第二开有吴三锡题签:“唐砖塔铭,第一佳拓本。”钤“吴三锡印”朱文方印、“秋村”朱文方印。吴三锡,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乾隆、嘉庆年间,字师中,号秋村,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以书法名擅一时,家藏汉唐碑帖及名人遗迹甚多。

第六开有王文治题跋:“砖塔铭石碎已久,此本竟体完成,拓法亦精致,墨色尤有古香,可宝也,文治。”钤“王氏禹卿”朱文方印。

第七开粘有罗继祖手书的罗振玉所撰题跋(内容见后文),钤“臣玉之印”白文方印、“继祖”白文长方印。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又字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原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山阳(今淮安),晚年居辽宁旅顺,倾力搜集、整理古器物及文献,收藏甚富,于甲骨学、金石学、史学、农学、版本目录学、敦煌学、档案学等贡献卓越。罗继祖(1913—2002),字奉高,后改字甘儒,晚年号鲠庵,自幼随祖父罗振玉问学,稍长成为祖父得力助手,离休前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在历史文献学、东北史研究上成果卓著。

吴三锡题签

王文治题签

册内钤鉴藏印多方,分别为:叶树廉“石君”朱文方印、“朴学斋”朱文方印;王文治“梦楼”朱文方印;汪谷“桃坞汪子珍赏”朱文长方印;蒋元城“春皋秘玩”朱文方印;张培敦“张研樵家珍藏”朱文长方印;李嘉福“嘉福长寿”朱文方印;费念慈“西蠡经眼”白文方印;刘体乾“健之宝藏”白文方印、“健之秘笈”白文方印、“庐江刘体乾字健之印信”;罗振玉“罗振玉”白文圆印、“松翁鉴藏”白文方印。另钤“静琴斋”朱文长方印。

《初拓唐王居士砖塔铭》第三开

《初拓唐王居士砖塔铭》第四开

《初拓唐王居士砖塔铭》第五开

《初拓唐王居士砖塔铭》第六开

初拓唐王居士砖塔铭 局部

依题跋和印鉴来看,此拓本初为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叶树廉所藏,后经汪谷、蒋元城、张培敦、李嘉福、费念慈、刘体乾、罗振玉等人递藏。

叶树廉(1619—1685),又名树莲,原名万,字石君,号潜夫,别署鹤汀、清远堂主人、南阳毂道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博古好书,兼嗜金石,藏书多至万卷,条别部居,手笔校正。

汪谷(1754—1821),字琴田,号心农,别号心农居士,安徽休宁人,候补道员,性耽翰墨,寓居苏州时与袁枚、梁同书、王文治、潘奕隽等学者、藏书家交往密切,收藏极富。

蒋元城,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乾隆、嘉庆年间,字春皋,江苏苏州人,家有池上书堂,碑帖古籍收藏颇富。

张培敦(1772—1846),字砚樵,或作研樵,号面山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精鉴赏,工书画。

李嘉福(1839—1904),字笙鱼,号北溪,别署麓苹,又号语溪老民、石佛庵主等,浙江石门(今崇德)人,流寓吴县(今苏州),嗜金石,精鉴赏,富收藏。

费念慈(1855—1905),字屺怀,一署峐怀,号西蠡,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武进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以事被劾去官,寓居苏州,以诗文、书画、藏书为业,精赏鉴,善收藏。

刘体乾(1873—1940),字健之,一作建之,安徽庐江(今合肥)人,曾官历江苏道员,长于碑版之学。

自叶树廉开始,塔铭拓本一直在苏州本地递传,直至归藏罗振玉。宣统三年(1911)革命爆发,罗振玉携眷避难日本,此拓本随同其他藏品一道被带至日本。

民国二年(1913),罗振玉将塔铭拓本交由日本博文堂珂罗版精印出版,并为此题跋一则(此跋原件不知去向):“此志明代出土时不久即碎裂,故在国初求完本即不可得,矧在今日。此为叶石君朴学斋旧藏,完好无损,神采俊发,平生未见有第二本也。朴居叶氏以藏书名海内,近见孤拓善本往往有其印记,所藏石刻之富又如此,而世鲜知者。于此想见三百年前三吴文物之美。今则江左风尚,才剩斜簪,故籍飘零,日载市舶,今昔之感,又不仅吴中一隅已也。癸巳四月既望,罗振玉书于海东侨舍之建安三镜斋。”

民国七年(1918),罗振玉归国,塔铭拓本被携回。民国二十八年(1939),罗振玉将此拓本自印,同时作跋一则,由长孙罗继祖誊写(此跋原件附于拓本中):“王居士砖塔铭,出土未久即佚,海内所传皆复本也。世人皆谓陕库本为原刻,然其阴刻宋东坡诗,唐志固无阴刻坡诗之理,其为复本无疑。乃今人得陕库本“说罄”尚存者,已矜为难得,原石传世者之难得,可知。此为洞庭叶石君藏本,精彩四射,与传世出于重摹者迥异,人间孤拓,平生未见第二本。爰精印以传艺林。己卯秋,贞松老人罗振玉记于扶桑町寓居之七经堪,命长孙继祖书。”

罗继祖书写的罗振玉题跋

罗振玉过世后,塔铭拓本入藏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本文作者为辽宁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方印罗振玉拓本
荒率秀润
王国维、罗振玉晚年交恶考论
“遗老”视角下的清代学术史——以罗振玉《本朝学术源流概略》为核心的论析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如何重评罗振玉的学术成就
罗振玉致西园寺公望手札解读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走进陈半丁花卉画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贾养材墓志》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