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彩
【摘要】 目的 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 对两组患者的病死、血管再通、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再闭塞发生、再发心肌梗死情况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闭塞发生率为5.26%、左室射血分数为(47.99±5.7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05%、(33.49±5.7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对改善心血管症状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心内科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059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前我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多发的一种病症, 发达国家病例更多, 每年有数百万人出现心肌梗死症状, 我国每年也有50万~60万的发病人数[1]。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供氧不足造成的心肌坏死, 患者在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 往往会伴随严重的胸骨下疼痛, 经过卧床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后难以全面缓解[2]。部分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还会产生休克昏厥、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的并发症, 对患者生命产生较大的危害。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较多, 主要包括体力劳动、情绪变化、饮食不规律、便秘以及吸烟饮酒等[3]。目前, 医学界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关注与研究在不断增加,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临床治疗中表现出较为良好的效果。基于此, 为提升本院心内科治疗水平, 特开展了此次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单位心内科2016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8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6例;年龄46~79岁, 平均年龄(63.21±6.33)岁;下壁梗死20例, 前间壁梗死6例, 高侧壁梗死4例, 广泛前壁梗死8例。观察组男23例, 女15例;年龄44~78岁, 平均年龄(63.60±6.72)岁;下壁梗死21例, 前间壁梗死7例, 高侧壁梗死2例, 广泛前壁梗死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研究的要求,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服药前均采取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服用阿司匹林300 mg, 之后给予150 mg/d, 1次/d。观察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剂量均为300 mg, 之后给予75 mg/d氯吡格雷和150 mg/d阿司匹林, 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死、血管再通、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再闭塞发生、再发心肌梗死情况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心血管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兩组患者血管再通、再闭塞发生情况和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闭塞发生率为5.26%、左室射血分数为(47.99±5.7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05%、(33.49±5.7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心脏病学会等均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做出了肯定, 认为联合治疗方案具有显著意义[4]。急性心肌梗死往往冠状动脉出现血栓或供血供氧不足而导致的, 大多患者的冠状动脉在发病前并不存在严重狭窄, 但一般存在不稳定斑块, 在平滑肌细胞减少, 炎性细胞增加时容易发生破裂, 进而导致心肌梗死[5, 6]。阿司匹林是医学界使用时间最长的药物之一, 别称为乙酰水杨酸, 也是治疗血栓的常用药物[7]。虽然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并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善预后, 但是也存在着溶栓治疗的局限性, 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和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等[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闭塞发生率为5.26%、左室射血分数为(47.99±5.7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05%、(33.49±5.7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对改善心血管症状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亚男, 王晨, 蔚有权.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 47(8):595-598.
[2] 朱战辉.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 2015, 23(7):19-20.
[3] 张香玲.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9):79-80.
[4] 赵树仁.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医学信息, 2016 , 29(28):139-140.
[5] 叶静, 冷永群.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32(16):672-673.
[6] 牛少辉, 张丽华, 简立国.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中国临床医学, 2014, 21(2):151-153.
[7] 李筱敏.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当代医学, 2014(11):144-145.
[8] 孔庆海.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外医疗, 2012, 31(7):102.
[收稿日期:2017-1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