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桥巷(路)爱情树

2018-03-02 05:19邱先生
妇女之友 2018年1期
关键词:妻书林觉民榕树

邱先生

凡有城市历史的地方必有名街名巷名屋名木,伴随着感人的故事。

老城福州到处都有名家的遗迹。

坊巷名木更不乏爱情传说。杨桥巷(路),历史上曾演绎过“双抱榕”和“与妻书”两个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

今天的杨桥路在被辟为公共马路之前称杨桥巷,大名雅称“登俊坊”,为三坊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与衣锦坊、朗官巷相连。清代,巷西一段房屋多是前店宅,是个商业区。

巷西端双抛桥原12号,是中国独特的美术工艺——脱胎漆器发明者沈绍安的世居。杨桥本是一大景观,特别是古时南后街灯市,以杨桥巷尾最盛,有诗为证:“黄楼月色杨桥水,照遍钟山万点春”。北伐后民国初期被辟为马路,称杨桥路。

1973、1989年两次马路扩建和1995年建高楼大厦,使巷貌与名人故居面目全非。现仅剩下两个文化看点:即合潮里双抛桥及其古榕树;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和“世纪老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冰心的故居(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双抛桥畔,如今由一座古石桥、一方街亭、两棵古榕组成一个民俗文化眼。

双抛桥,古名“合潮桥”。历史上城区东南二潮汇合于此,“合潮桥”与发苗桥(原位于水流湾边,今废)纵横相接,俗名双抛桥,桥身石栏上刻着“唐代天宝十二年建,古迹双抛桥,甲戊年重修”,石栏柱上刻着“古名合潮桥”,“光绪丙午修”,桥为单孔石拱桥,跨度4.8米,桥拱由19条文体石柱组成,桥长9米,宽2.9米,桥上建有亭,古往今来为市民、游人遮风挡雨、休憩、纳凉和听评话尺唱等公演聚会提供了一个好去处,造福于民。清嘉庆进士杨庆琛有诗《双抛桥》:“流从江海秋添浪,派合东西午会潮。”

“合抱榕”,亦称“连理榕”,生长于双抛桥旁。

提起“连理”二字,人们自然而然会忆起唐著名诗人白居易长诗名篇《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爱情名句。

“合抱榕”成名,如今流行着两种版本,一种源于史志,一种来自民间。两种版本均为一段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

《西湖志》《闽杂记》等志书史料记载的是,古时候一对相爱的的恋人,因反对封建婚姻,月夜同投桥下,死后河两岸长出两棵榕树,枝条渐渐伸向对岸,终于合抱在一起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忠贞不渝、生死相爱的恋人,将合潮桥改名为双抛桥,并在桥上建亭纪念。

鼓楼区等民间故事集传说的是,古时候有贫家的陈姓小伙与林姓姑娘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在共同劳动和帮衬中产生了爱情。到了谈婚论嫁的日子,姑娘被刘家恶少抢亲。后陈、林夫妇躲逃,被刘府家丁设计捉住,双双捆绑抛入河里溺亡。之后河南北两岸各长出一棵榕树,树根在河底盘根错节,树枝在空中交颈挽手。

因此,乡亲们便在小河上架起石桥,命名为双抛桥。福州民间盘诗有“双抛桥下水清清,我哥和妹心连心”的对唱。

“合抱榕”两株古榕,前一株胸径1.43米、高20米、冠幅25米,后一株胸径1米、高20米、冠幅12米。它们均为细叶榕,是榕城榕树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树种,盘根错节,根多且深,在地下有树根,在空中有气根,气根触地,根又生根,根深蒂固,博大精深,生命永恒。其生命深处撒开的千丝万缕的发达根须,紧紧地系住游子的心,勾住榕人的魂。

在2003年5月中国(福州)首届榕树节和2005年10月福州首届古榕树节,分别位列十大古榕和十大名榕之中。

“与妻书”则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的爱情故事。

广州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在写给爱人陈意映的诀别书—-《与妻书》,提及杨桥巷自己故居“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即故居种过梅花)千古缠绵情话。

广州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英勇就义,《与妻书》被秘密送到陈意映避祸处。生下遗腹子后,仅隔两年,情深义重、郁郁寡欢的陈意映就与世长辞,随夫君而去了。抛下两个幼子和一册诗稿……

疏梅倩影,西窗剪烛,《与妻书》箴,怅忆花前月下,梅香透逸,儿女情长,英雄气壮,近百年之后读之仍令人不免回肠荡气,潸然泪下,情怀悠然。

林觉民故居后来便成了我国著名文学家、文坛老祖母冰心的故居。《与妻书》的魅力,疏梅的倩影,想必也给少年冰心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为她今后爱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乡的榕树给曾居住在杨桥巷的少年冰心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与追忆。她在《我的故乡》里感叹道:“故乡的‘绿最使我倾倒!……其实最伟大的还是榕树。它是绿油绿油的,在巨大的树干之下,它的繁枝,一垂到地,就入土生根。走到一棵榕树下,就像进入一片凉爽的丛林,怪不得人称福州為榕城。”

林觉民有了一个著名的侄女——林徽因。

编辑/周六endprint

猜你喜欢
妻书林觉民榕树
榕树街121号
“意映卿卿如晤”,学生听《与妻书》掩面流泪
榕树的美髯
榕树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
与妻书
榕树
大唐『放妻书』
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