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察学情 衡量文本 合作探究

2018-03-02 22:14周跃东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引号天鹅学情

周跃东

《天鹅的故事》主要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觅食的故事。故事由斯杰潘老人讲述,他见此情景,心灵受到震撼,从此封猎。课文主要表现了天鹅不惧困难、团结拼搏的精神,也传递着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江苏省特级教师倪鸣老师执教本文时,关注学情,衡量文本价值,展开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给人诸多启发。现撷取二三片段并做赏析,以飨读者。

一、质疑问难,重在提问方法

问题是探究(或者说学习)的开始,也是“学为中心”课堂的具体体现。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出课堂,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于是质疑问难往往成为一个教学环节被安排在教学的开始,视为“了解学情”,但也常常为人所诟病,因为教师往往是虚晃一枪后便径直往自己的教学设计上去了,其理由不可谓不充分,比如“学生的提问散乱无绪,重叠交错”等,总之是缺乏教学价值。那怎么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关键还在于提问方法的指导。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即将进入高年级,预习时有一件事情格外重要,就是“会提问”(板贴)。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字展开。这是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课件出示)

(1)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扛在肩头离开了?

(2)天鹅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候鸟一样飞走,而要选择破冰觅食?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4)为什么天鹅们能够破冰成功?

师:这些也许是大家凭着感觉提出来的,那究竟怎么提问呢?有什么方法吗?请这些问题的提出人来说一说自己提问时的想法。

生1:课文一开始就提到了猎枪,结尾也提到了,我觉得这很特别,所以我的问题是“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扛在肩头离开了”。

师:你是发现了反复出现的事物,所以产生了疑问。(板书:反复出现)

生2:我觉得一般情况下,冬天到了,候鸟就应该到别的地方去过冬了,可是这些天鹅却没有走,所以想知道“天鹅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候鸟一样飞走,而要选择破冰觅食”。

师:哦,你是觉得天鹅该走却没有走,你发现了矛盾的地方。走?还是不走?是矛盾对比。(板书:进行对比)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刚才我们学习朗读一些长句,之所以难读,其中有一些特殊的符号也是一个原因,比如破折号。你瞧,特殊的标点、特殊的修辞方法总是有特殊的意义,这也是提问的思考方向。(板书:特殊标点、特殊修辞)当然也包括这些意思很难理解的句子。(板书:含义深刻的句子)

師:这些可都是提出有价值问题的窍门。其实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一定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就让我们再次默读老人讲述的故事,也就是第3~7自然段,从这些角度去发现,看看你是否能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这里的“会提问”,不单指提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更包括提炼提出问题的“方法”,以及根据这些方法使其“更善于”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思路加以小结,形成各种提问的思考方向,比如对“反复出现”的言语内容加以质疑,对矛盾处“进行对比”提出疑问,以及对不能轻易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予以思考等,当然还包括特殊的标点、修辞。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本质的回归,或者说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策略的体现。相信在不断的提炼和实践中,学生是可以形成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的。

“会提问”是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之一,重在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四年级下学期是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的过渡时期,是学生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时期。学生之前更有赖于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之后,随着学习能力的逐步形成和提升,学生更应该自主地、有个性地展开学习活动。“学会提问”,也是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展开学习的必要能力。也就是说,这一目标是依据学段特点、学段需求设定的。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依据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设定的,是基于学情考量确立提出的。就本课而言,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接下来的教学需要直面的。换句话说,教师正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选择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不过,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问与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上例中

生1提到“课文一开始就提到了猎枪,结尾也提到了”,他提出的问题为何是“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扛在肩头离开了”,而不是“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多次提到猎枪?尤其是首尾都强调枪‘挂在墙上呢”?前一问题针对的是理解文本内涵,后一问题不仅关涉文本内涵,还直指文本表达方式。这是“语言”和“言语”的统一。如果教师在引导小结提问方法时,将原有的问题作适度的调整,问题是不是更有价值呢?当然,这和学生的学情有关,毕竟是中年级的学习,且是第一次明确“会提问”为学习要求,可以假以时日,逐渐

融合。

二、长文短教,重在内容

选择

什么是长文?一般而言,所谓长文指的是字数多、篇幅长、容量大的文章,但并没有任何文献就此有所界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涵丰富、意义深广的短小文章也未必不是“长文”。如何开展长文短教?应该是在教学中把握文本本质,凸显文本重点,辩证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时间的利用,以求得删繁就简、去芜存菁的教学效果。短文尚需如此,更何况长文?由此可见,在相对限定的教学时间内,如何选取教学内容是长文短教的核心议题。

【教学片段2】

(生边读边旁注“问题”,师请生按照相应的策略,将问题简洁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这几位同学完整地说说自己的问题。

生1:这几个段落里三次写到了天鹅的叫声,所以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是三次叫声”。

师:这就是抓住了“反复出现”的情况。

生2:为什么这几个段落前面有前引号,而后面没有后引号?endprint

师:这是抓住“特殊标点”提问的。是啊,你们看,这个故事是由斯杰潘讲述的,到他讲完故事的第7自然段才有了后引号。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使用方法。

生3:我提的问题是“为什么称老天鹅是‘破冰勇士”。

师:你写在“含义深刻的句子”旁边,是不是觉得这个称呼有些不好理解?那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中还有一个不寻常的修辞方法呢?为什么要把优雅的天鹅比作石头?

师:同学们很会提问,大多数问题出自第5、第6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正是这个故事的重点段。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关注重点段,不妨抓住核心问题学习。咱们先从“破冰勇士”这个问题入手。(出示课件)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天鹅是破冰勇士呢?

相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天鹅的故事》篇幅颇长,且表现方式很特别,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一个人(文中的“我”)在倾听另一个人(斯杰潘老人)“讲故事”,课文题目即表明了这层意思。据案例所示,学生依据“会提问”环节习得的提问方法,针对第3~7自然段提出问题,既是方法迁移、运用的直接体现,也是下一教学环节的学情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再度选择。所以,有些问题需要即刻解决,如“前引号”;有些问题有待在接下来的教

学中展开探究,如“破冰勇士”。不难想象,這是在寻找教师预设和学生学情的“最大公约数”。

长文短教,或者选择性学习,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选择什么内容教是需要视“学情”而定。“学情”至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真实的教学现场正在产生的“学情”,一种是基于教师长期的教学经验所预设的“学情”。一般来说,教师都是依据后一种学情预设教学过程,并根据前一种学情及时调整实施教学。相对而言,经验越丰富,预设越周全,吻合度越高,教学也就越顺利。上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基本实现了这一教学意图,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预设相得益

彰且水到渠成。这是学生学习

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的相互

印证。

选择什么内容教,还需要考虑的是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换句话说,教师的预设是否实现了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值得考量的。上例中生2提出“为什么这几个段落前面有前引号,而后面没有后引号”,显然教师已经预设了这一问题,并且预设了应对的策略,同时也可见教师并未将此视为“核心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究竟是否具有相应的教学价值呢?当然有。其一,《语文课程标准》明言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在习作教学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双引号只使用“前引号”是一种特殊的使用方法,由此,引文(斯杰潘老人的讲述)中多次出现单引号,也是引号的一种“变式”。其二,双引号只用“前引号”也意味着文本的表达有其特殊形式,即叙事中的“叙事”。以上两点,以往文本中并未出现。再联系接下来“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是否也可以将此视作“核心问题”之一呢?当然,这再次关涉到学情,两者兼顾还是固守“一课一得”,值得商榷。

三、小组合作,重在公平

有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当前在课堂中开展的合作学习并不鲜见,但不得不承认,有一些情形值得思考。比如过于嘈杂的合作现场,是否有助于小组交流的展开?由一个学力相对较好的学生主导乃至把控的合作学习还叫“合作”吗?合作的初衷是“对话”与“交流”,也就是思想的“对接”或者“交锋”。如何保证所有的“合作者”都有合作的可能,这就需要一个公平、有序的合作环境。

【教学片段3】

师:默读第5、第6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天鹅是破冰勇士,并在关键词下做上记号。

(课件出示:①号同学组织,其他同学按编号次序一人说一处;组员认真倾听,互相补充;合作有效率,控制音量不

扰人。)

(生小组合作学习后,师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

师:先请第一、第二小组同学PK,每个小组按序号发言,两个小组交叉进行。每人说一处即可。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待会儿可要补充。

生1:“个儿特别大”说明了勇士的形象,我觉得老天鹅落下来时特别重。

(师相机在课件上将相关内容标为红色,下同。)

生2:“腾空而起”说明有勇气。

生3:“下落的冲力”是当作人来写的。

师:这一点谁有补充吗?

生:重重地……

师:先谈这个,有补充吗?

生:不是当作人来写,谁会有事没事冲下来呢?

(众笑)

师:我们先不说修辞方法,这一点说明什么呢?

生3:说明力量大。

生4:“自己的”说明老天鹅很勇敢,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生5:“重重地”也说明老天鹅的勇敢。

生6:“第二次”“第三次”,说明不是只扑一次,而是好几次,一直在扑,真是勇士。

生7:“沉重的一击”“颤动起来”说明是重重的撞击,非常有勇气。

生8:“石头似的”,石头是重的,一撞击就有窟窿。老天鹅破冰时的撞击也是重的,意志也是坚定的。

生9:“镜子般的冰面”不是晃荡的,而是固定的。

师:你是说冰层非常厚吧。你知道这冰层有多厚吗?不知道?总之可以说明撞裂冰层很不容易,老天鹅真是“破冰勇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以上案例中,众多学生从不同语句或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对老天鹅形象的认知和理解,明白无误地回应了课标的要求。这些个性化的解读难能可贵。

不难发现,案例中学生对所展现的合作学习方式已驾轻就熟。无论是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强调“按编号次序一人说一处”,还是汇报学习成果的全班“合作”,教师强调“每个小组按序号发言,两个小组交叉进行。每人说一处即可”,学生都能将有序与公平的原则贯穿合作学习的始终。在此基础上,才有尽可能多的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自己的思考,从而提高更多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可以说,这就是针对这一年龄阶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即学情)而设定的——热衷表现的学生需要有所平抑,使之优化言语表达;怯于表达的学生需要有所鼓励,使之尝试表达并学会

表达。

但是,公平有序的合作学习其最终诉求是什么?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次表达的机会吗?显然是的,但应该不止于此。合作学习的初衷是“对话”与“交流”,是达成一致且保持个性,也就是求同存异。上例中,分解来看,每个学生说一处,也就意味着“各说各的”,无法产生“交集”;合起来看,各持一角,综合为圆,组成了老天鹅的具体形象,但也仅仅是对接,没有“交锋”。其实,生3说出“‘下落的冲力,是当作人来写的”后,教师马上意识到了该生表达中的错误,而后补充的学生也否定了他的观点。但是教师显然更在意“核心问题”,从而强调:“我们先不说修辞方法,这一点说明什么呢?”事实上,如果结合相对完整的语句“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翅膀和胸脯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引导学生,既可以纠正修辞问题的认知错误,更可以结合正确的修辞(比喻)来构建老天鹅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的比较,形成认知冲突,既是交集,也是交锋,应是合作学习的要义之一。诚然,思维的火花转瞬即逝,持之而议又谈何容易?

综上所述,倪老师基于学生和文本两个方面的细致考量,以“会提问”为语文能力培养导向,抓住核心问题长文短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老天鹅何以被称为“破冰勇士”,从而使学生感受其勇敢、坚毅的品性。其目标指向、策略运用,都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给人诸多启迪和思考。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崇德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endprint

猜你喜欢
引号天鹅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咕咚”为什么加引号?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一张图看天鹅奖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热跑”天鹅
天鹅
优雅的天鹅
点击“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