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5则

2018-03-02 21:45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4期
关键词:资格框架现代化

报 告

OECD发布全球PISA能力框架

日前,OECD发布研究报告《为包容性和可持续的世界培养我们的年轻人:OECD的PISA全球能力框架》。报告提出,培养及提升全球能力(Global Competence)对于个体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实现生涯成长以及对于社会实现整体进步和繁荣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日益开放及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公民不仅需要获得在新的工作世界中具有竞争力的技能,更加重要的是,他们也需要具备分析、理解全球性和跨文化问题的能力。社会和情感技能,以及诸如尊重、自信和归属感等价值观的发展对于创造全民机会以及倡导人类自尊的共享价值观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报告提出,OECD要为包容性的社会培养全球能力。那么,何為全球能力呢?报告认为,全球能力建立在不同全球教育模式思想的基础上,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增强对于世界的理解力,并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

如图1所示,全球能力具有四个基本维度:一是探讨地方、全球性文化重要问题和情况的能力,例如贫困、经济独立性、移民、不平等、环境风险、矛盾、文化差异等;二是理解、欣赏不同视角和世界观的能力;三是与不同国家、民族、宗教、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人口积极交流的能力;四是对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共同幸福采取建设性行动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又可以分别归入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范畴内。

欧盟发布《地区和国家资格框架全球调查2017》

日前,欧盟发布《地区和国家资格框架全球调查2017》,这是欧盟发布的第三卷此类调查报告。报告采用总体论述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对世界范围内资格框架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报告提出,各国发展资格框架主要基于如下目的:提高资格的可操作性、质量和适切性。报告提出,到2016年年底,世界范围内超过150个国家正在发展和实施资格框架,这一数量比2015年的调查结果并没有增加很多。但总体来看,自201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关于国家资格框架的发展活动正得到深化。许多国家把学习结果本位(learning-outcomes-based)的国家资格框架作为整个教育体系改革、提高资格透明性和适切性的重要工具,以及扩大人们学习机会和路径的重要方式。总体来看,资格框架在如下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资格框架可以作为终身学习的催化剂;其次,资格框架可以促进国际及全球交流与合作。然而,报告也强调,虽然各国基于不同的目的和背景发展资格框架,但资格框架并非是解决各国面对的所有教育体系问题的一剂万能药。报告指出,在“全球2030发展议程”的框架下,国家资格框架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从现在的新自由主义向可持续发展范式转型,并进一步把学习结果作为终身学习的基本工具。

课 题

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及推进路径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杨小微主持完成了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及推进路径研究”课题。研究认为,第一,教育现代化作为全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社会发展大业,需要从国家层面提出一个总体思路。即以人的现代化为重心,推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效能、更具活力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比制度现代化和器物现代化要困难得多,不是仅靠增加经费投入就能实现的,需要经由艰难的观念改变、文化认同和精神、心理上的转化。因此,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与评价,均要以“人的现代化”为重心。第二,在总体思路之下提出“顶层设计、项目引领、分段实施、梯度推进”的工作思路。“顶层设计”是以2030这个远期时点来确立国家及省市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战略及推进路径,近接2020、远衔2050,与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形成呼应和“共振”;“项目引领”是指针对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设计具有引领功能的大项目、大工程,凝聚资源、形成合力,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段实施”是将教育现代化进程大致分为“侧重于物的现代化”“人与物并重的现代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三个时间段,分步达成;“梯度推进”是指根据东、中、西梯度之间的文化、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分阶段推进,如当下的东部可直接进入“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阶段,而中西部则应由“侧重于物的现代化”尽快进入“人与物并重的现代化”阶段。第三,优化指标、优选路径、关注转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政策—理论—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在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及其实施上需要凝炼出关键指标、分层分类分域施评、加大指标弹性、侧重现代化内涵发展、破解柔性指标的技术难题,加强评价过程的协商性和结果使用的建设性。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上可尝试总体布局下的“示范区引领”、多方参与的“体制机制创新”(如学区化、集团化、多校区办学)、旨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综合路径”等有效路径与策略。在评价与推进的转化方面,可启动若干重大工程,如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及监测系统建设、教育技术现代化开发与普及、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等,支撑和助力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推进。第四,教育现代化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具有持续深入和扩展的多样可能性。地方政府应以学校综合质量提升为抓手,推进区域、校际教育均衡发展,为改善学校内部公平营造平等的外部环境。学校在立足丰富课程与活动资源的同时,促进学生管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班级公平机制建设,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且适切的发展机会。

观 点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翟振元在《教育研究》发表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一文,指出恢复高考制度40年来,持续推进高考改革,为国家选才、学生成长、促进社会公平、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认识考试招生制度不能局限于教育内部联系,还要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加以认识,要从教育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深化认识。面向未来,首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应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处理好政府、学校、考生、社会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从而建成一个更加完善、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其次,要与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相适应。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更多的高校成为高水平大学,以更多的各具特色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第三,要把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作为主要任务。必须加深对考试招生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加自觉有为地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

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对高等教育地区差异的影响

广东工业大学李景睿在《高等教育研究》发表《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对高等教育地区差异的影响》,文章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003年—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收入不平等不利于各省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提高,而信贷供给缓解了流动性约束,促进了各省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提高;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对东、中、西部各省份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存在不同影响,降低基尼系数对东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边际效应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边际效应最小;减少流动性约束对中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边际效应更加显著,对东部地区的边际效应最小。为此,首先,应有针对性地增加公共教育投入以减少地区高等教育差距。在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的同时优化投入结构,降低对高校的经费补助比例,增加对学生个人的资助比例。其次,应制定精准的教育扶贫政策,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精准分配资金名额和确定受助形式,保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性,有效降低因流动性约束而失去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学生比例。最后,应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以提升高等教育激励。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格框架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框架
没资格的证人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我的女巫朋友
川菜资格人
没资格 发型